茍潯山
教學改革全面展開和信息技術的深入應用,使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本人根據多年的初中教學經驗,并結合新課標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際,對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整合的意義、優勢,整合的方位和所采用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探討.
一、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整合的意義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是指在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 重在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適應新課改的精神.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必然會帶動教育從目的、內容、形式、方法到組織的全面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不僅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復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豐富學生數學探索的視野;還為一些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個體學習的機會,以便于教師為特殊需要的學生提供幫助.
二、為了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自覺地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機的整合
1. 信息技術使學生變“學”為“做”
現代數學教育強調要進行“問題解決”,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鍛煉思維、提高應用能力. 而多年來數學教學片面強調邏輯思維訓練,忽視對觀察、實驗、想象、猜測等能力的培養;重視數學解題技巧的演練而忽視學生的內心活動、情感體驗和合作交流;重視對結果的應用而忽視對過程的探究. 教師經常代替學生思維,結果本來生動、機智、充滿創造力的整個數學思維過程不見了,導致學生認為數學不過是一些純粹的理論和枯燥的運算和證明,沒有多少實際用處. 現在,信息技術為數學教學開創了一個“數學實驗室”,利用“幾何畫板” 和其他工具軟件,為學生“做”數學提供必要的工具與手段,讓學生可以自主地在“問題空間”里進行探索,來做“數學實驗”. 教師可以將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務交給學生去完成;學生從“聽”數學的學習方式改變成在教師的指導下“做”數學;過去被動接收“現成”的數學知識,而現在可以像“研究者”一樣去發現探索知識.
2. 利用信息技術的動態圖像有利于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計算機輔助教學進入課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尤其是計算機能進行動態的演示,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這個特點可處理其他教學手段難以處理的問題,并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的直觀印象,為教師化解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重點、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同時,計算機多媒體的動態變化可以將形與數有機結合起來,把運動和變化展現在學生面前,提供豐富而動感的圖像、圖形,生動、直觀、形象,展現出一個精彩紛呈的數學世界.
三、正確把握好整合的方位
1. 要與數學的學科特點相結合,突出數學的思維特點
數學具有邏輯的嚴密性、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論,并大量使用形式化、符號化的語言. 學習數學、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思維活動的過程. 揭示思維過程、促進學生思考領悟成為數學教學的特殊要求. 因此,整合必須與數學的學科特點相結合. 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的運用一定要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特點去選擇、運用不同的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其在教學上的優勢,不能把數學搞成電腦多媒體功能的成果展覽. 整合中,我們關心的不是信息技術,而是課程本身.
2. 應以服務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變輔教為輔學
整合時應清晰地認識到,信息技術是學生更有效地獲取知識、發展智能的一種工具. 強調信息技術要服務于數學學習,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 不要為技術而技術,要以服務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變輔教為輔學. 教師的教學活動應以建構學生樂學的情境為原則,因而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資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發展智能,在所開展的整合研究中,反對一節課一個課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課堂教學. 使用信息技術的出發點是利用好信息技術的優勢,促進學生思維,利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
3. 應與傳統教學優勢互補
整合既要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要與傳統教學優勢互補. 一講到整合,我們老師就以為每節課都要用電腦來教學,其實整合后的教學活動不應理解為全堂上機或多媒體演示,不應忽視書面表達和口頭交流,不應忽視閱讀、計算和證明. 同時,學生的活動不應是自由活動. 一句話能說明白的,一個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過計算機.
四、整合中常用的幾種模式
1. 演示型課
它在整合的初級階段被廣泛地采用,主要是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通過圖、文、聲、動畫的演示,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形象,以多媒體的形式解決教學難點,使知識的再發現過程符合中學生的思維和心理特點,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
2. 實驗型課
它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術,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中進行數學實驗,親身體驗知識再發現的過程. 數學軟件“幾何畫板”的廣泛使用,使這種課型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歡迎.
3. 網絡型課
它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而逐漸深入到中學教學領域,是以資源為中心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 它體現教師日益重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教學設計從以知識為中心轉變為以資源為中心、以學為中心. 教師運用網絡課件和專題網站等資源進行情境創設和提供信息資源,充分利用網絡豐富資源的優勢和網絡的交互特性,進行以任務驅動的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 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信息資源和數字化學習環境,成為學生學習的協作工具和探究工具.
總之,信息技術對教學來說是一種工具,不能過于依賴,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有機整合,這樣才能做到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