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家對字詞的運用都是非常重視的。法國作家莫泊桑曾說過:“不論人家所要說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個字可以表現它,一個動詞可以使它生動,一個形容詞可以限定它的性質。因此,我們尋求著,直到發現了這個字,這個動詞和形容詞才止,決不要安于‘大致可以”。魯迅對遣詞用字的要求也很嚴。他曾說過:“文章寫完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因此,在魯迅的作品中,無論是寫人敘事還是寫景狀物,所用的動詞、形容詞都非常鮮明生動。
下面,我們就以《社戲》為例,體味魯迅遣詞造句的妙處。
1.那地方叫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
解讀:從上面這段景物描寫中,我們可知小村莊的主要特點是“偏僻”與“臨河”。“臨河”又“偏僻”,這就為下文孩子們乘船去平橋村看戲埋下了伏筆,從而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2.蝦是水世界里的呆子,決不憚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鉤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
解讀:沒有前半句,讀者不一定能明白后半句的意思;可沒有后半句,前半句也同樣讓人費解。再則,不寫“鉤子”而寫“鉤尖”,“兩個鉗”前面還特意加上“自己的”三個字,特別是“捧”“送”這兩個字的妙用,更是把蝦的呆相寫得入木三分。
3.(1)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
(2)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解讀:這兩段文字,一段是動態描寫,一段是靜態描寫,所用的動詞、形容詞都十分準確。
第一段中,“跳”和“拔”這兩個字就準確地把少年朋友們的急切心情和興高采烈的氣氛充分地表現出來。因為“我”是客人,大家都對“我”很客氣,就連年幼的也都主動地“陪”著“我”,不讓“我”感到寂寞。一個“聚”則把少年朋友們親密無間的氣氛表現出來。段末,“點”和“嗑”用得十分形象,不僅把搖船的伙伴熟練的本領、靈活敏捷的動作表現了出來,而且還使人產生船篙觸石的感覺,猶如身臨其境。
魯迅除了運用準確、形象的動詞把少年朋友們歡快、急切的心情及高超的駕船本領充分地顯示出來外,還運用了大量的描寫性和限制性的形容詞,把江南水鄉迷人的景色細膩地描繪出來。如第二段中,作者就用鐵的顏色形容夜色,用獸脊形容起伏的連山,把本來沒有生命的連山寫成踴躍奔跑的野獸,充分地把“我”坐在飛一般的船上的感覺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4.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胡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了。
解讀:寫遠景時,作者先用“模胡”一詞概括,緊接著描述怎樣模糊,景物就富有立體感了,不至于讓人感到抽象。
【即學即用】
1.品味下列段落中的黑體詞的深層含義。
(1)只見他身子軟軟地倚著輪椅,雙手緊握著車的把手,兩眼注視著坡面,一寸一寸地向前挪動,額頭上的青筋也在微微抖動。(任熾越《輪椅上的歌》)
(2)榮伯在掌心揉開一穗麥朵,細細地吹掉麥芒和麥殼,讓一堆鼓脹的新麥裸露在五月的太陽下。他拈起其中一粒,放入嘴里,然后嚼起來,這時候,我看見天空藍得有些承受不住,而榮伯瞇縫的眼睛卻成了兩穴幸福的泉眼。(葉青才《麥香》)
2.下面是摘自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中的一段話。請將畫線部分擴展為50個字以上的句子,但要比畫線部分的內容表達的情感更充分。
我不知道他們給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悄悄消逝。我不禁流淚了。
3.下列句子朗讀起來不太順口,請稍加修改,使之變得通順。
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土地黑色的,紅玉的臉龐,眼睛似黑玉,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