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與陳氏兄弟在公開和秘密兩條戰線斗爭的周恩來,曾稱陳立夫是位“值得尊敬的敵人”。晚年陳立夫十分關心中華民族的發展,反對“臺獨”,并呼吁中共領導人能效仿北伐和抗日國共合作的先例,開創再次合作的新局面。陳立夫還被當選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的名譽會長。
掌控國民黨內一大派系CC系
陳立夫,浙江省吳興縣人,歷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組織部長、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等職。作為孫中山革命重要助手陳其美的侄子,陳立夫與哥哥陳果夫在陳其美被暗殺后,先后追隨陳其美的把兄弟蔣介石。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后,29歲的陳立夫成為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31歲任國民黨中組部部長。陳氏兄弟被稱為“CC派”,有著“蔣家天下陳家黨”的說法。
1927年11月初,陳氏兄弟經過多次策劃后,成立了一個以擁蔣、反共為宗旨的秘密組織“中央俱樂部”。因其英文縮寫是CC(英文為CentralClub),故該組織也簡稱為CC。但人們習慣把CC解釋為二陳的簡稱。CC系從此成為國民黨內的一大派系。
“四·一二”政變后,陳果夫負責主持“清黨”活動,領導各級“清黨”委員會,專門對付共產黨人。陳氏兄弟委派一些忠于他們的國民黨人擔任黨務指導員,到各地去執行“清黨”任務。這些人將各地的黨部進行解散、改組、重建,把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人士驅逐,換上陳氏兄弟所指定的人。到1933年,各省市的國民黨組織已被二陳兄弟所掌握。
通過整理黨務,陳果夫、陳立夫逐步控制了國民黨。此后發生的一件趣事,直接證明了“蔣家天下陳家黨”的說法并非無稽之談:1935年11月,國民黨五大時,陳立夫操縱選舉,他所得的選票竟比蔣介石還多4票。蔣介石怒不可遏,準備拿陳立夫問罪。陳果夫搬出其二嬸、陳其美的遺孀出面說情,蔣介石才不予追究。
一手創建了國民黨的第一個特務組織
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的任務,只是收集整理黨內的各種資料,并做一般性的社會調查。蔣介石取得了國民黨黨、政、軍大權后,為達到打擊中共和國內其他政治力量以及國民黨內其它派系的目的,開始著手建立特務組織。為掩人耳目,蔣介石將特務工作轉到了黨務調查科下。蔣介石對調查科十分重視,從各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要錢給錢、要人給人。
在陳果夫建議下,蔣介石欣然同意由他的機要科長陳立夫擔任調查科主任,主持特務工作。于是,年方28歲的陳立夫,一手創建了國民黨的第一個特務組織———中統。
陳立夫主持調查科后,忠實地執行蔣介石的命令,將調查科辦成一個純粹的特務組織。一開始,陳立夫手下只有十幾個人。在與陳果夫商量并報蔣介石批準后,陳立夫擴大了人員編制,從陳果夫主持的中央黨務學校畢業生中,選中10人到調查科工作。
1930年,陳立夫又從中央軍校第六期畢業生中挑選了20人,并以這20名特工人員為基礎,成立了特務工作總部(簡稱特工總部),由陳氏兄弟的表弟、陳立夫在美國匹茨堡大學時的同學徐恩曾擔任主任。特工總部是一個完全秘密的組織,它不屬于國民黨的任何黨政部門,在國民黨的各種組織條例中也沒有這個名稱。它對外活動從不用“總部”的名義,而是用化名或代號。陳氏兄弟賦予該部門有對特務的生殺大權,被稱為“特務中的特務”。
中統給中共組織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中共中央在上海的領導機關被先后破壞14次,被捕的中共黨員和干部計2.48萬人,其中歷屆中共中央總書記3人(向忠發、陳獨秀、瞿秋白),中共中央委員40人,省市委干部829人,縣市級干部計8199人,一般干部和黨員計15765人。1931年到1935年,自首變節的共產黨員有276人,其中包括中共中央總書記向忠發,中央政治局委員盧福坦、顧順章、徐錫根,中央組織部長盛忠亮、上海局書記李竹聲等高級領導干部。瞿秋白、羅亦農、彭湃、惲代英等一批中共領袖犧牲。中共在白區的工作遭到致命摧毀,中共中央機關不得不遷往中央蘇區。
被逼在24小時內離開臺灣
陳立夫主持調查科的時間不長,便被調任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機要科主任兼國民復興委員會秘書長。在他離任后,仍提拔和安排其親信張道藩、吳大鈞、葉秀峰、徐恩曾等先后出任調查科科長,牢牢把握中統大權。
國民黨兵敗大陸后,蔣介石將國民黨的失敗歸罪于陳氏兄弟,認為是二陳操縱黨務,培植CC派系統,導致黨內派系重重,矛盾迭出。二陳搞特務政治,激起天怨人怒,才導致了他的失敗。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復職后,開始著手收拾殘局,苦心經營臺灣。7月21日晚,蔣介石點名批評二陳,并宣布“黨即應改造”。不久之后,蔣介石下令免去了陳果夫的所有職務。蔣介石考慮,陳立夫仍有可能在幕后操縱CC分子搗亂,于是叫侍從室通知陳立夫,“可到美國去住一個時期”。8月4日,陳立夫被要求在24小時內離開臺灣。
1950年8月4日,陳立夫潸然告別父、兄,偕夫人及子女飛往美國。1951年8月25日,陳果夫溘然長逝。
流落異鄉的陳立夫與友人一起開辦了養雞場和食品廠。3年下來,利潤可觀。但不久,西部地區大量廉價雞蛋源源而來,使得蛋價暴跌。告別養雞業,陳立夫又找到了新的生路:做皮蛋生意,人們稱之為“陳立夫皮蛋”。隨后,陳立夫又擴大業務,加做湖州粽子、年糕,還推出一種辣椒醬,味道鮮美,被人稱之為“陳立夫辣椒醬”。
1966年10月,陳立夫受蔣經國之邀,回臺灣參加蔣介石80壽辰。生日慶典后,蔣介石還專門邀請陳立夫到慈湖寓所住了一晚,并提出讓他回臺灣居住。
1969年4月,陳立夫正式回臺灣居住。耐人尋味的是,返臺后的陳立夫絕口不談政治,潛心研究中醫藥以及傳統文化,并寫成了《人理學研究》、《中國文化與世界前途》等書。
晚年渴求祖國統一
潛心研究學問的同時,晚年陳立夫十分關心中華民族的發展。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前進,他希望祖國統一的心情更加迫切。1975年春節后,蔣介石秘密找來陳立夫,讓他通過在香港的秘密渠道,向中共方面表示:可以請毛澤東來臺灣訪問。不久,香港報紙就發表陳立夫的文章《假如我是毛澤東、周恩來》。陳立夫在文章中歡迎毛澤東、周恩來訪臺,與蔣介石重開談判,開創第三次國共合作局面。
毛澤東得到這個消息十分高興。但1975年毛澤東的身體已經很不好了,周恩來也重病在身,毛澤東找來鄧小平,交代:你可以代表我去臺灣,兩岸可以此為契機,盡快實現“三通”。但兩個月后,4月5日,88歲的蔣介石去世。周恩來、毛澤東也于1976年先后逝世,這次國共互動因此中斷。
1988年7月14日,陳立夫在國民黨第十三屆中央評議委員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聯合蔣緯國、趙耀東等30多名國民黨中委(“中央評議委員”),提出了“以中國文化統一中國,建立共信;以投資共同實行國父實業計劃,建立共信;并以爭取大陸民心,以利和平統一案”。
同時,陳立夫首次肯定國共兩黨可以通過中華文化的認同,達到經濟合作互惠,消除敵對情緒,建立互信,然后在此基礎上實現統一大業。
陳立夫等人的提案公布后,立即在海峽兩岸和海外僑胞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中國共產黨對這一提案表示贊賞,《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認為陳立夫等人的提案“順應兩岸人民強烈要求和平統一、振興中華的歷史潮流”,“這種謀求祖國統一的積極態度,令人感佩”。這些,使陳立夫深受鼓舞。此后,他在各種場合多次發表談話,表明自己對祖國統一的迫切心情。
1988年8月,陳立夫向臺灣《中國時報》記者表示: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國的統一。同年8月20日,陳立夫會見臺灣“中國統一聯盟”代表時說:“現在海峽兩岸若透過合作而達到中國統一,中國必將在世界上壯大起來,發揮無比的影響力。”
中國文化統一論的提出,以及陳立夫諸多有關統一的言論,奠定了他在海峽兩岸關系上的特殊地位,他被當選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的名譽會長。
1994年,陳立夫向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贈送一幅墨寶,書云:“求統一不談小節,為和平先天至誠”,表達了他渴求祖國統一的心情。但李登輝上臺后,鼓吹“臺獨”,對要求統一的臺灣愛國人士進行打壓。他不僅不尊重陳立夫等人有關統一的設想和建議,連陳立夫的“總統府資政”的頭銜也給拿掉了。對此,陳立夫既感到憤懣,又感到憂慮。
2001年2月8日,陳立夫在臺中逝世,享年101歲。一直與陳氏兄弟在公開和秘密兩條戰線斗爭的周恩來,曾稱陳立夫是位“值得尊敬的敵人”。此言可謂公正之極。
(摘自《43位戰犯的后半生》,李永銘、范小方著,湖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