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婷


摘要:投資、消費、出口常被喻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近年來,福建省城鎮居民消費比重難提高、居民消費率逐年走低、平均消費傾向有所下降等現狀表明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在減弱,刺激消費,發揮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成為學界和決策層的共識。為此,將城鎮居民消費動力概括為經濟和社會兩個方面,提出了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人口城鎮化率等7個可能成為城鎮居民消費動力的指標,通過建立協整模型、分位法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實證分析消費動力的促進作用,從而提出促進福建省城鎮居民消費增長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消費;城鎮居民;增長動力;福建省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3.009
1 福建省城鎮居民消費增長動力的實證分析
本文以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代表消費(記作LNZC),利用eviews6.0軟件逐一從靜態相關和長期均衡等兩個方面實證分析能夠促進消費增長的因素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并建立綜合模型。
1.1 城鎮居民消費增長動力的來源綜述
綜合國內外研究消費增長動力的成果,可以成為居民消費增長動力的有居民收入、市場價格、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城鎮化程度、金融因素、消費者偏好、經濟預期、社會保障等,大致可分為經濟和社會兩方面因素。為了能夠準確反映福建省城鎮居民消費的實際狀況,應該在考慮數據可獲取性、可信度的前提下,將這些因素按照既定的技術路線進行實證分析,逐個篩選,使用篩選后的指標建立綜合模型,才能比較完整、客觀地得出福建省居民消費增長的動力。由于實證分析必須有可靠的數據來源,社會因素往往取決于人的心理等主觀因素,本文擬采用指標主要以經濟因素為主。
1.2 動力因素實證分析
本部分將可能成為城鎮居民消費增長動力的因素與城鎮居民消費之間的關系逐一開展實證分析,以確定綜合模型的指標。分別用LNSR表示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LNEGE表示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LNJG表示第二三產業占GDP比重、LNXJ表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LNLL表示金融機構存款基準利率、LNCZH表示人口城鎮化率、LNBZ表示財政用于社會保障支出。以上數據均采用1981-2014年的時間序列,其中金融機構存款基準利率以每次調整時間日為準加權平均為年度利率;人口城鎮化率在年鑒已有的時間序列數據基礎上,結合第4、5次人口普查數據平滑為完整時間序列數據。
1.2.1 相關性分析
相關分析的結果可以用相關系數r和散點圖表示,0|r|1,r值越大,相關性越強。圖1分別是7個動力因素與城鎮居民消費的相關散點圖,并得出相關系數。
相關性分析結論:一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第二三產業占GDP比重、人口城鎮化率、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等5個指標與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其相關系數分別為0.9865、-0.8764、0.9928、0.9942、0.9786。由于恩格爾系數是一個逆向指標,其時間序列與消費支出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因此消費結構變化與居民消費之間存在正向線性相關。二是價格與居民消費不存在線性相關。雖然理論上是影響消費變動的重要因素,但是福建省的城鎮居民消費與價格變動沒有必然相關。三是利率與居民消費不存在線性相關。主要原因:投資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幾次比較重大的利率調整主要是針對投資和基建領域的“過熱”現象進行的,與居民消費間存在較長而復雜的傳導,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很小。
1.2.2 協整性分析
經過相關性分析篩選后,對與居民消費存在顯著線性相關關系的5個指標進行協整分析,以檢驗這些因素與居民消費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
(1)單位根檢驗。
使用最常用的ADF檢驗法檢驗城鎮居民消費支出與其他5個動力因素指標的平穩性。檢驗結果顯示,這些指標在5%臨界值水平下均為一階單整序列,可以進一步建立協整回歸方程。
(2)E-G 兩步法協整關系檢驗。
第一步:按照yt=β0+β1xt+εt分別建立5個動力因素指標與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的協整回歸模型,結果如下:
方程1:LNZC=0.3174+0.9334LNSR(Adjusted R-squared=0.9991)。
方程2:LNZC=28.2061-5.126LNEGE(Adjusted R-squared=0.7609)。
方程3:LNZC=-34.057+9.682LNJG(Adjusted R-squared=0.9852)。
方程4:LNZC=-4.7518+3.5644LNCZH(Adjusted R-squared=0.9876)。
方程5:LNZC=-1.2259+0.7093LNBZ(Adjusted R-squared=0.9563)。
第二步:對回歸模型殘差進行ADF檢驗,檢驗結果顯示,以上5個回歸方程的殘差都是一階單整序列,回歸模型具有可信度,協整關系成立。
(3)協整性分析結論。
5個動力因素指標與城鎮居民消費之間的兩變量協整回歸方程成立,除恩格爾系數Adjusted R-squared=0.7609外,其他指標Adjusted R-squared均大于0.95,擬合效果十分顯著;且5個回歸方程殘差都是1%臨界值下的一階單整序列。據此,可以認為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第二三產業占GDP比重、人口城鎮化率、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與城鎮居民消費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其對居民消費的影響都是正向的,可以成為促進城鎮居民消費增長的動力。
1.2.3 ECM模型分析
ECM(誤差修正)模型是對變量長期均衡關系的線性調整機制。根據格蘭杰定理,ECM模型可以將長期均衡關系和短期動態特征結合到一個模型中,使偏離長期均衡狀態的變量修正到均衡狀態。將兩變量的ECM模型簡記作:Δyt=β1Δxt-λecmt-1+εt,建立ECM模型如下:
ECM模型分析結論:只有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城鎮居民支出之間能夠建立ECM模型,表明收入與消費間存在著十分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即使短期偏離后,也會以每一標準點0.4325的力度自發修正回均衡狀態。而其他4個變量雖然與消費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但短期內經常偏離這一狀態,且無法自發修正。
1.3 城鎮居民消費增長動力綜合模型指標篩選結果
通過對擬采用的指標進行實證分析篩選結果顯示,7個指標中,價格、利率與城鎮居民消費不相關,不適宜作為城鎮居民消費動力綜合模型的分析指標;而其他5個因素與城鎮居民消費都存在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因此,將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產業結構、人口城鎮化率、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等作為建立城鎮居民消費動力模型的指標。
1.4 城鎮居民消費增長動力綜合模型—分位數(QR)回歸模型
由于影響城鎮居民消費增長動力的因素較多,為了詳細地反映各種動力的影響力度,使用分位法回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以城鎮居民消費支出(LNZC)為因變量,分別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LNSR)、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LNEGE)、產業結構(LNJG)、人口城鎮化率(LNCZH)、財政社會保障支出(LNBZ)為自變量分別在20%-80%區間以每10個百分點為刻度,建立多元線性分位法回歸模型(表2)。
2 城鎮居民消費增長動力實證分析結論及原因
通過以上分析,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第二三產業占GDP比重、城鎮化進程、社會保障等是福建省城鎮居民消費增長的動力。這些動力在不同階段的作用和特征有所不同。
2.1 收入是城鎮居民消費最重要、最直接的動力
在分位法回歸模型中,收入對消費的正向影響參數總體上呈現逐步提高趨勢,表明隨著消費規模的增長,收入對消費促進作用越發明顯。從ECM模型來看,收入每增長1個百分點拉動消費增長0.9699個百分點,在短期中偏離均衡趨勢后,以0.4325個百分點的力度自發修正,說明收入對消費作用不僅長期影響很大,也能夠明顯影響當期消費。
2.2 消費結構改善較強地刺激居民消費增長
分位法回歸模型顯示,代表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恩格爾系數對消費的促進作用呈現“V”型反轉,在消費水平由低位向中位發展時,促進作用逐漸減弱;突破中位后,迅速加強,其加強力度超過前期減弱力度。如福建省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從62.6%(貧困)發展到514%(溫飽)時,居民消費性支出增幅高達15.1%,從51.4%(溫飽)發展到40.9%(小康)時僅為7.4%。
2.3 產業結構升級刺激居民消費增長
第二三產業占GDP比重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呈現出由低分位向高分位逐步增強的趨勢,表明產業結構升級對居民消費的刺激作用會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主要原因是,產業結構升級為居民消費提供了更加豐富和有效的供給,使居民消費欲望增強。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Iphone系列智能手機的出現引領了整個智能手機的行業發展,從而改變了手機行業格局。2015年以來,國家決策層也注意到供給對消費和經濟的影響,多次表態要注重“供給側”改革。
2.4 社會保障對居民消費增長起“托底”作用
社會保障對居民消費增長的正向作用隨低分位向高分位發展過程迅速減弱,意味著低消費水平下,社會保障的動力很強,高消費水平下,社會保障的動力迅速衰減。在社會保障完善的情況下,居民可以不必專門進行儲蓄以備不時之需,會刺激近期和遠期消費需求;同時,社會保障通過直接給予低收入者補貼、補助的方式提高低收入者的購買能力來拉動消費,這就是社會保障的“收入替代因素”。
2.5 城鎮化對消費的促進作用不明顯
在分位法回歸模型中,城鎮化對消費除了中分位水平上略有拉動外,其他分位水平呈現負影響關系,并且在高分位水平上負影響關系還有擴大化趨勢。究其原因,福建省當前的城鎮化進程沒有徹底解決城鄉二元體制的弊端,反而出現了外來務工人員與城鎮居民、新遷入居民與原居住居民的新城鄉二元現象,并且在居住、養老、醫療、就業、教育等保障方面存在巨大差異,限制了新轉移人口的消費增長。新世紀以來,伴隨著城鎮化進程而出現的住房價格上漲對其他消費產生了“擠出效應”,反而限制了居民其他領域的消費。
3 促進福建省城鎮居民消費增長的對策建議
實證分析結論表明:收入水平仍是影響城鎮居民消費的決定性因素,因此,要促進福建省城鎮居民消費增長,首先要想方設法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改善消費結構,同時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3.1 努力增加城鎮居民收入,改善消費結構
一是要使居民收入水平整體提高,首先要關注城鎮居民中的低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正確處理好政府、企業和勞動者三者間的關系,擴大勞動者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進一步降低政府、企業的份額,促進工資性收入增長。二是完善最低工資制度,適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正常的科學的工資增長機制,根據企業利潤變化及市場物價波動情況調整勞動者工資水平,調配工資指導線的基準線和下線,為企業薪資增長提供制度支撐。三是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推動小微企業發展壯大;同時鼓勵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重點加強對低收入群體的職業技能培訓和適當的政策傾斜。四是進一步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
3.2 加快“供給側”改革,推進產業結構升級
一是政府應鼓勵企業加大科研投入,發揮創新精神,培育和提高創新能力,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引導企業創新,從而提高產品競爭力,促進企業發展壯大;增加公共消費品供給,帶動和刺激個人消費需求等。二是運用政策工具引導市場需求,拓展新興消費領域,讓新產品、新技術逐漸被市場認可,被消費者接納,從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
3.3 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增強城鎮化對消費的拉動作用
現階段的城鎮化建設對消費增長促進作用不明顯,甚至會降低居民消費。這就要求轉變城鎮化發展模式,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考慮居民消費的影響因素,即城鎮化規模和速度的確定應與所在區域人口的消費需求能力相適應,與所在區域人口消費的集聚效應、擴散效應相適應,與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相適應,以此來綜合確定城鎮化規模,把握好推進城鎮化的速度。
3.4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注重社會公平
增加居民收入,進而增加居民消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增加城鎮居民轉移收入。要統籌完善現行的城鎮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對城鎮貧困群體的保障水平。多渠道籌集資金,探索建立覆蓋面更廣、保障程度更高的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體系。
參考文獻
[1]張俊英.促進中國居民消費發展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3:1923,8185,120122.
[2]付榮,伍湘凌.中國城鎮化進程中消費增長動力研究[J].商業研究,2013,(12):5660.
[3]李紹玲,栗建松.城鎮居民消費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東中西部地區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0(4):69.
[4]福建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福建調查總隊.福建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53,77,191,21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