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兵 熊燦
摘 要:“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是黨中央、國務院洞悉全球經濟發展做出的英明決策。面對“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歷史機遇,沿線各國對國際商務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國相當一部分高校在國際商務人才培養上缺乏前瞻性、教學與課程落后、教學內容與商務實踐脫節、教師隊伍落后等短板。為此,高校應該以“一帶一路”人才需求為教學導向、改革課程設置、創建虛擬仿真教學平臺、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重大調整和改革。
關鍵詞:一帶一路 國際商務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5(c)-0156-03
1 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商務人才培養的需求指向
自20世紀80年代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中國制造”字眼已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越來越被國際友人所熟悉。但我國幅員遼闊,因受歷史條件和東西部特殊的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整體發展出現了東強西弱的基本格局,同時還存在海強陸弱的現象。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冷靜分析國內國際發展的形勢后作出的“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決策,這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一帶一路”又被一些專家稱為中國“第二次開放”[1]。從當前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合作的情況來看,無論從項目的前期論證、風險控制到合作的管理整合,我國都急需大量既有出色的外語能力,又通曉國際運作規則和慣例、懂得國際風險管理、跨國文化管理、世界法律體系等多方面知識的高素質國際商務人才。因此,國際商務人才的培養應作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重點與關鍵,關系到到戰略實施的成敗。
2 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商務人才培養的教學短板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付諸實踐,將極大地提升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加大與相關沿線國家的合作力度,對于我國高端商務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我們培養的國際商務人才應具有出色的語言應用能力、國際化視野、跨文化的洞察力、復合型知識結構,能站在全局的角度考慮問題,此外,還應該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以及綜合實踐應用能力。然而我國高校目前國際商務專業學生普遍在國際化視野、跨文化管理、語言應用能力、綜合實踐應用能力方面出現若干短板,達不到國家戰略實施的人才要求。
2.1 教育視野缺乏前瞻性
目前,高校國際商務專業的教學內容和教材知識結構都比較單一,學生在就讀期間所采用的教材基本都是由國內教師自己編寫的,教學內容多以書本為主,與前沿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結合較少,涉及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教學參考資料幾乎為零。傳統的教學資料更新較慢,缺乏具體的針對性,很多資料泛泛而談,沒有深入到不同國家的文化因而導致學生學不到實際內容,更是缺乏機會去體驗不同國家的民俗風情、宗教文化等,不能培養學生全球化的視野,更不能識別國家戰略帶來的新機遇,因此,無法滿足國家戰略對國際商務人才的迫切需求。這些問題制約了國際商務人才的培養,導致國內多數高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數只能坐在辦公室“遙控”,無法深入了解國際商務變化的環境以及缺乏風險應對意識,使得大部分人局限于單證員、業務員、外銷員、外貿經理等常規工作,缺乏能夠適應國家戰略的國際商務人才,這與“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國際商務人才的需求并不適應。
2.2 教學方式落后,課程設置不適應國際需要
我國高校雖然教學設施設備逐步走向現代化,但部分高校的課程軟件依然落后,現代化教學設備幾乎沒有完全得到充分使用,進而影響著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填鴨式教學,缺乏將傳統教學與啟發式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式,一部分老師依然是“獨家講壇”“獨角戲”的現象還廣泛存在,授課期間師生互動缺乏,如果在國際商務專業中適當插入情景式、研討式教學將會取得“寓教于樂”的效果。課程開設方面多年來國際商務僅僅緊緊圍繞該專業業務知識的學習、實訓,但忽視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通曉國際市場“游戲規則”、對風險規避的能力與跨文化的洞察力的培養。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客觀要求我們必須加強與沿線各國的融合,特別加強地域、法律、種族、語言與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因此,開設國際商務專業相關課程時,要將這課程納入其中。如果按照目前單一的國際商務知識教學,教學方法落后,課程設置不適應國際需要,按此培養的學生適應能力差,特別是外語應用方面很弱,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小語種面前更是顯得“無用武之地”。再者,學生學得的知識也比較狹窄,針對多個領域的問題也不能很好地解決,不能及時地分析和處理重要信息,無法捕捉商機,在日后知識經濟的大潮下,幾乎被動適應,無法達到國家需要的國際商務人才。
2.3 教授內容理論化層面多,商務實踐層面欠缺
目前國際商務專業正處于發育和成長過程,伴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施,國際商務業務范圍、種類與方式都將發生很大變化,并且將會呈現越來越復雜的趨勢。而目前的國際商務教學如不及時更新,再加上缺乏大數據背景下的軟件及使用技術,以及沒有與國家戰略平臺充分對接,這無疑會造成教學內容比較單一,理論層面較多,而實踐層面較少,理論與實踐會脫節。當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但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有所欠缺[2]。由于中國目前教育幾乎都是應試教育,學生在校期間考試前突擊復習,平常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欠缺。考試完也就遺忘完,把知識還給老師,這樣的學生理論學得不多,實踐也相當缺乏,其創新能力也就無法在實踐中得到提高。
2.4 高校國際商務師資隊伍實踐能力薄弱
高校雙師型教師應是教師隊伍的主力軍,因為不僅有相應的理論知識,更具備了較強的實踐能力。高校雙師型教師的配備反映高校實踐課堂的力量,但高校目前普遍雙師型教師不足,因而部分缺乏實踐經驗的專業教師趕鴨子上架,被迫來指導實踐課,最終會導致學生實踐能力不足。特別是國際商務專業而言,由于國內出國人員管理的限制以及語言交流的不便,很多老師沒有從事國際商務的經驗,無法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目前給國際商務專業的學生上課的老師普遍是國內高等院校畢業的,學歷高,很多老師都是研究生學歷,但其實踐操作能力十分欠缺,沒有企業工作經驗,缺乏對社會和行業的客觀認識,在引導學生提高實踐能力方面肯定不會取得很好的成效[3]。因此,會造成學生缺乏實際工作能力而有悖于“一帶一路”的人才需求。
3 適應國家戰略需要,加大對國際商務教學改革力度
目前我們的國際商務教學在培養既具備出色的語言應用能力,又精通各國文化與國際運作規則,具備商務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人才方面距離實踐的要求還相去甚遠,在國際商務專業課程設置、專業教學、課外實踐方面還有待加強。我們需要對當前相關專業課程的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理性分析,并著力探討適應“一帶一路”的國際商務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路徑[4]。目前高校國際商務專業要緊緊圍繞“一帶一路”人才需求,找準自己的定位,為國家戰略實施努力培養品德高尚、語言應用能力突出的綜合型國際商務專業人才。為盡快適應“一帶一路”的需求,高校國際商務專業要切實轉型,在教學改革方面加大力度。
3.1 瞄準“一帶一路”,調整教學導向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對國際商務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培養單位應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理念、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的制定應針對在“一帶一路”實踐調查基礎上,進行有的放矢地調整。作為國際商務的高等院校的專業教材應該考慮到學生畢業后的工作需求,突出其崗位特點,教學必須具有國際視野,要把以往側重對商務基礎知識的了解轉向注重應用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能夠流利使用外語進行跨文化交流與管理的高端商務人才。在教材的選擇上應采用與國際接軌,教材應除了英語外,還應配備小語種,以滿足學生在掌握英語的基礎上了解一定的小語種及其在經貿上的應用。調動優質的師資力量對學生實行國際商務專業課的外文授課[5]。互派留學生或引進留學歸國人員或者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從事國際貿易的企業家定期為學生舉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商務的講座,教師授課時及時將各國文化與國際商務最新動態搬進課堂,擴寬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學院還應該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建立文化合作交流,雙方可互訪、交流、考察等,或派教師出去學習當地文化及語言,雙方互相安排學生到對方學校學習交流,體驗當地文化和開展貿易實習,培養學生洞悉國際市場的視野。
3.2 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增強課程的時代感與應用性
國家戰略的實施要求國際商務人才的培養應主動適應新形式的需要,進一步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地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培養綜合型和開放型的國際商務人才[6]。面對國際商務專業課程設置導致的學生知識面過窄與現代社會生活脫節及教學方法不注意開啟學生的創造力的現實情況,國際商務的教學改革,應不斷地充實全球化方面的教學內容,增強時代感與應用性,強化外語應用能力,把國際文化知識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風土人情融入到課程內容,突出國際經濟、貿易、法律和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注重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新精神,提升學生參與國際交往、國際競爭的能力。
3.3 模擬“一帶一路”,創建虛擬仿真教學平臺
在知識經濟時代,網絡信息的推廣和普及,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在教學上的運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滿趣味的課堂。教師在上課前,要借助網絡,充分收集“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習俗、宗教等,對沿線國進一步模擬,將之載入PPT,使學生在賞心悅目的圖片中“漫步”,增強學生對當地文化的獲得感和體驗感,培養學生涉外適應能力[7]。學生素質建設除了該專業的理論知識外,還要通過知識講座,讓學生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宗教藝術等多方面知識。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與學生建立學習平臺,隨時了解學生所需,及時向學生提供信息,為學生答疑解惑,特別是“一帶一路”中最新的文化習俗、政策等,及時向學生灌輸,也為學生提供啟示性問題,啟發學生利用網絡查找;也可結合“一帶一路”戰略中的一些熱點、難點、亮點等問題,并將之形成案例大家進行討論和分析,既可以彌補教學中的缺陷,又加強了師生間的溝通和交流。
3.4 搭建實訓(習)平臺,加強動手實踐能力培養
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是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高校必須高度重視學生在這方面的培養,加強校外實習和校內實訓等環節的鍛煉,改進實習實訓的內容和模式以及考核方式。重點推行“產學研合作”模式,根據學生學習的目的、動機、方向,有針對性地主動出擊,尋找合作企業,簽署校企合作協議,吸引企業來校教學,鼓勵學生去企業鍛煉,全方位擴寬企業參與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進而使學生的積極性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學校可以把實習、實訓基地放在涉及“一帶一路”業務的企業,讓學生感受“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國際商務特點,“實踐出真知”,從而把書本知識進一步消化。除此之外,學校應積極主動聯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的外資企業或公司,對學生實行“工學交替、半工半讀”教學形式或采取企業共同開發教學管理系統。因此,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之際,高校要為國際商務專業的學生開拓創新與企業合作辦學的路子,為培養“一帶一路”國際商務人才提供必要的環境與土壤。
3.5 提高“雙師型”隊伍比例,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雙師型”師資力量是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教師組成的隊伍,雙師型教師比例越高,師資力量就越強,因而“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關系著教學質量,也是學生是否學得東西的保證。第一,“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商務的教師隊伍要進一步優化,引進有豐富實戰經驗和理論水平較高的企業人士加入教師隊伍,提高師資力量,優化師資結構。第二,要抓好合理的專業結構、年齡結構等師資隊伍的梯隊建設,根據梯隊建設目標,每年選派一定比例教師下到涉及“一帶一路”國際商務業務的企業進行鍛煉,掌握具體業務流程,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背景,獲取市場信息和人才市場需求。同時學校應制定措施鼓勵國際商務教師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華的外資企業、合資企業進行跨文化的交流與學習,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以適應學校教學要求。
參考文獻
[1]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One Belt,OneRoad”:China's Great Leap Outward[Z].London: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2015.
[2] 趙敬書.用現代教學手段不斷推進教學改革[J].中國科技信息,2005(1):152.
[3] 沈王仙子.基于就業為導向的國際貿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J].科技資訊,2010(16):208.
[4] 周谷平,闞閱.“一帶一路”戰略的人才支撐與教育路徑[J].教育研究,2015(10):4-9.
[5] 王詠梅.國際商務人才培養制約因素與對策[J].現代大學教育,2012(5):108-111.
[6] 閻海燕,徐波.“走出去”戰略中的國際商務人才需求與培養[J].科技管理研究,2007(3):166-167.
[7] 顧驍南.一帶一路”人才需求與商務英語教學改革[J].經濟研究導刊,2015(20):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