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春
摘要:本文通過對江蘇省內五所高校(江蘇師范大學、江蘇理工學院、鹽城工學院、南通理工學院、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開展了非音樂專業大學生對音樂的喜愛程度,對音樂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五線譜、簡譜的視唱能力以及對加強音樂素養的認識等幾方面進行調查,從而為非音樂專業大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非音樂專業 音樂素養
大學生是祖國的棟梁,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職責。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重基礎教育、輕藝體教育,重技能教育、輕人文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一些大學生的音樂素養不是很高。
音樂素養是人對音樂的感悟、表現以及鑒賞的能力。所謂音樂感悟能力是人們對音樂的內涵產生的一種頓悟性認識。感悟能力是建立在敏銳的聽覺能力和獨到的感受能力之上的。這就要求人們要具備一定的音樂知識和一雙善于聽辨的耳朵,能夠從尋常的事物中或音樂作品中發現美的因素,感悟到其中所內含的特殊的意蘊和美感。所謂音樂表現能力是指掌握一定的音樂理論和技能,進行音樂二度創作或表演的能力。音樂表現能力是建立在想象力與創造力之上的。所謂音樂鑒賞能力是指人們在接觸音樂作品的過程中產生的審美評價和審美享受活動,也是人們通過音樂形象去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思維活動。人們正是在這種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接受、理解并把握音樂作品,并從中得到某種思想上的啟迪和音樂上的享受。
從調查結果以及對音樂素養的理解來分析,大學生普遍把欣賞音樂只是當作消遣、放松的一種途徑。
一、調查對象與問卷內容
為了全面、客觀地了解非音樂專業大學生音樂素養基本狀況以及對音樂素養的認識,課題組展開了“非音樂專業大學生音樂素養現狀”的調查問卷。本次調查采用了網絡調查(https://www.wenjuan.com)的形式,主要調查了江蘇師范大學、江蘇理工學院、鹽城工學院、南通理工學院和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5所學校的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共調查220名(江蘇師范大學40人,江蘇理工學院32人,鹽城工學院58人,南通理工學院52人,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38人)學生。受調查對象中,有四所本科院校(江蘇師范大學、江蘇理工學院、鹽城工學院、南通理工學院)和一所高職院校(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其中包含一所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南通理工學院),一所全國示范性高職院校(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有一所蘇南院校,兩所蘇中院校,兩所蘇北院校。因此,本次問卷調查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代表性。問卷內容包括被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對音樂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五線譜、簡譜的視唱能力以及對加強音樂素養的認識等方面的看法。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學生喜歡音樂但不懂音樂
對于“你喜歡音樂嗎?”調查顯示83%的學生喜歡音樂,僅有17%的學生表示一般,沒有人不喜歡音樂。音樂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又反映人們的生活,人們對音樂容易產生共鳴,因此容易被廣大人民所接受。對于 “你為什么喜歡音樂?”調查顯示有 11%的學生是為了追趕潮流,覺得欣賞音樂或演唱(奏)音樂很前衛、很酷、很帥,特別是流行歌曲、搖滾歌曲;有54%的學生是為了放松心情,緊張學習之余,通過音樂來舒緩壓力;僅有23%的學生為了陶冶情操,12%的學生為了親近藝術。
學生的音樂知識很貧乏,對于“你小時候學過樂器或聲樂嗎?”調查顯示,僅有38.64%的學生學過音樂,且30%的學生僅學過一點,那也許是入門級別的吧,有沒有入門,等待商榷。對于“你熟悉樂理知識和音樂常識嗎?”調查顯示僅有5%的學生熟悉,非常精通樂理知識和音樂常識;高達51%的人不熟悉,甚至沒有學過樂理知識和音樂常識。其實不難看出,就連我們國家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還有20%的同學不知道其曲作者是誰。
學生對音樂只能聽,不能唱(奏)或者只能鸚鵡學舌,一句句模仿,看到最基本的樂譜認為是天書,無法下“手”。對于“你能唱出以下旋律嗎?(五線譜)”調查顯示僅有8%的學生能準確演唱,高達72%的學生不能演唱,或者一點不認識。對于“你能唱出以下旋律嗎?(簡譜)”調查顯示僅有10%的學生能準確演唱,連簡譜也有48%的學生不能演唱,或者一點也不認識。
從以上調查可以看出,學生真是喜歡音樂但不懂音樂啊。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筆者認為學生的這種喜歡只是喜歡而已,表明不討厭,還沒有達到興趣的高度。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在急功近利的當代社會,一味追求升學率、就業率而抹殺了多少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培養了一批批學習的機器,多少學生的音樂課、美術課和體育課甚至思想品德課被沖抵,這難道不應該反思?
(二)學生認為懂音樂才能更好享受音樂
對于“你認為有必要學習音樂專業知識,加強自身音樂素養嗎?”調查顯示有55%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學習音樂專業知識,加強自身音樂素養,懂音樂才能更好的享受音樂;只有25%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學習音樂專業知識,他們認為音樂對于他們只是娛樂,聽著高興就行。對于“你認為音樂素養對于你的人生有幫助嗎?”調查顯示有96%的學生認為音樂素養對人生有幫助,且有31%的學生認為有很大幫助,僅有4%的學生認為沒有幫助。
從以上調查可見,學生認可音樂,也懂得具有良好的音樂素養對于今后的人生有很大幫助,但由于“應試教育”出現的“偏科”及高中音樂教育的斷層等現象,這使得大學生的音樂教育基本上處于“修補斷層”的初創階段。
三、研究對策
(一)轉變落后的教育觀念,確立“人的全面發展”理念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強。當今社會需求的是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首先,我們要轉變觀念,拋棄重基礎教育、輕藝體教育;重技能教育、輕人文教育的局面,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音樂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從基礎教育入手,培養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卡巴列夫斯基就認為: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首先是培養人。當務之急,我們要呼吁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教學單位切實推行“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把音體美課堂還給學生。加大音樂教育的硬件投入和師資隊伍建設,為音樂教育能在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方面創設良好的條件,把孩子們培養成全面發展的創造型人才。
(二)深化高校課程改革,合理設計音樂教育課程
國外部分文化教育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等早在上個世紀的中后時期就開始進一步重視藝術教育,特別是音樂教育。他們在大學音樂教育方面己經做出了許多積極有效的探索。
德國要求所有大學生必修哲學、文學、歷史、音樂等人文學科。
美國早在1950年后,很多大學增設了許多新的學科,如音樂、政治、科技、人文、社科等。音樂課程在美國被確定為核心學必修課程,有與其他核心學科同等的地位。美國有理工科學校3000多所,開設音樂專業的學校達1500多所。與我國不同的是,這1500多所的音樂學院或者音樂系的本科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專門的音樂人才,而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為目的。
在日本,公共音樂教育被作為一門核心課程,在教育中,與外語、歷史、公民與政治、科學有著同樣的重要地位。
針對我國高校大學生音樂知識缺乏,音樂素養不高的局面,高校應深化課程改革,合理設置音樂教育課程。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音樂教師教學水平
教師是學生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是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引領者。學生音樂素養是否提高,關鍵看教師的教學水平。素質高、業務強的音樂教師一定能夠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贏得學生的喜愛,學生也能迷上音樂課。著名流行音樂家劉歡在對外經貿大學給學生上課時從不考勤,但每堂課爆滿,300多人的教室座無虛席,教室最后、兩邊過道甚至教室門外擠滿了學生。也許好多同學是沖著劉歡老師的名氣去的,但是沒有深厚文化底蘊哪怕再有名氣的老師可能也無人問津吧,何況,有名氣的老師怎會沒有文化底蘊呢?所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音樂教師的教學水平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有著引領性作用。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校園音樂藝術氛圍
音樂教育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校園音樂藝術氛圍,可以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情操。校園播放一些優美的音樂可以讓學生的心靈從緊張枯躁的學習中解脫出來,獲得平靜。大學生如能參加各種音樂社團,參加各類音樂類比賽或演出,欣賞高雅音樂等可以讓其更能自主地去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提升自我的音樂素養。
四、結語
通過對江蘇省內五所高校非音樂專業音樂素養的調查研究,反映了當今非音樂專業大學生音樂素養的狀況。總體上看,我國的教育體制還有待完善,高校的音樂教育以及相關活動還有待加強,師資水平還有待提高。只有加強努力,改變急功近利,重基礎教育、輕藝體教育,重技能教育、輕人文教育的傳統教育觀,音樂素養才能不斷提高,學生也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史夏洋.非音樂專業大學音樂教育缺位及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7).
[2]梁袁媛.談美聲唱法中女高音的喉頭[J].美與時代(下),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