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春蘭
摘要:屋面雨水利用是雨水利用工程的一個部分。本文介紹了屋面雨水利用系統的工藝流程、原理及特點,闡述了屋面雨水利用對于目前海綿城市建設具有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本文通過重慶市大秦環保治理工程有限公司對錦嘉國際大廈雨水回用系統工程的具體案例介紹,認識屋面雨水處理系統及回用于小區綠化用水的設計過程。本案例對解決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屋面雨水利用工程具有借鑒價值,特發表于此,供同行們借鑒改進,為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海綿城市 屋面雨水利用 實例
中圖分類號:TV21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5(a)-0000-00
1引言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新的環境問題不斷顯現出來——城市化硬化的地面削弱了原有場地的下墊層的吸水功能,致使地下水不能夠得到及時補充,失去原有的天然供補平衡,由此導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面水環境日益惡化、內澇風險加劇、徑流污染嚴重、雨水資源流失等問題凸現。傳統的雨水排放模式已不能滿足目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求,2015年10月11日 ,《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5號)出臺,全國各地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制定了各自的實施辦法。在大規模城市建設城市化過程中,非常有必要倡導的是在新建項目中要求把 “低影響開發和雨水利用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并要求建設主管部門在初步設計審查、建設施工監管、竣工驗收備案等環節將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納入過程管理,同時應和主體工程相關的園林景觀設計、建筑設計、給排水設計、防洪設計等專業密切配合、相互協調。的確,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升級版的城市市政建設工程,更是生態環境保護工程。海綿城市的建設,在減少城市內澇,減少水土流失,保護地下水資源,降低生活水源取水壓力,保護江河湖泊生態,以及節約物業開支方面具有積極意義。海綿城市建設能夠取得多目標的環境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城市建設開發與環境生態的和諧發展。
2工程概況及內容
2.1工程概況
本項目總用地面積11596m2,總建筑面積98167.83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67715.25 m2,地下建筑面積30452.58 m2。綠化面積2279.7 m2,廣場和道路面積1816.67 m2,項目為辦公及商業綜合建筑。
3雨水回用系統參數分析
3.1 雨水的收集途徑
結合項目實際情況,本工程中只收集屋面雨水,收集的雨水經凈化處理后用于綠化澆灌。
3.2屋面雨水水質特點
屋面雨水水質相對較好,主要含一些固體顆粒(降塵造成)。且屋頂雨水匯水面較集中,較易收集。
3.3雨水收集設計量
根據屋面的匯水面積及重慶市暴雨強度公式(重現期取2年),扣除10min初期雨水量為Q=130.81m3。
3.4雨水處理程度
收集的雨水經過處理后達到中水標準后將水提升至綠化噴灌管網; 水質符合國家標準《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雜用水水質》GB/T18920-2002的規定和滿足《建筑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50400-2006的要求。相關污染物的含量要求為:
COD≯30mg/L;SS≯10mg/L。
3.5屋面雨水回收利用處理系統工藝流程方框圖
3.6系統工藝總體介紹
3.6.1系統工藝流程原理
初期渾濁徑流雨水經過棄流裝置后排入下端雨水管網,中后期雨水經過棄流收集經過沉淀處理后自流至雨水蓄水池。蓄水池中的雨水泵提升進入砂濾罐處理后,出水進入清水池,然后通過供水系統中的穩壓泵將水質達標的雨水輸送至綠化用水點。
3.6.2溢流系統
在雨量超過蓄水池調節容量時,雨水平流沉淀池進水端的溢流管排入市政雨水管網;
3.6.3自來水補水系統
清水池預留自來水補水系統,自來水補水量的大小按一天的綠化用水量設計,補水僅用于凈化雨水量不足時進行。
3.6.4主要容積說明
儲水池的有效容積為雨水收集設計量,清水池有效容積為本工程一天的綠化用水量設計。
3.6.5自動控制系統
1.提升泵:儲水池雨水由提升泵提升到砂濾罐,提升泵的啟停由液位計控制,當清水池的水位位于最高水位或者儲水池位于最低水位時提升泵停泵。
2.穩壓泵:當綠化閥門開啟時,穩壓泵啟動供給綠化使用,清水池位于最低水位時停泵。
3.電動閥:自來水補水由電動閥控制,當儲水池及清水池均到達最低水位時開啟電動閥,實現自來水補水,當清水池達到最高水位時,電動閥關閉停止補水。
4.本工程的特點
本工程在實施工程中,采用了雨水利用系統與本工程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合為一體的設計,具有不占地面面積、投資少,能耗低,自動化程度高的特點。
5.結論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及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落實2015年10月11日出臺的《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重慶市大秦環保治理工程有限公司推出的屋面雨水回用系統,具有借鑒價值,特發表于此,供同行們借鑒改進,為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張自杰,等《排水工程》(第四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2】《建筑與小區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50400-2006).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