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星
摘 要:采用文獻資料、觀察統計、錄像統計和專家訪談等方法,對新、舊球時期高水平男子橫拍弧圈類運動員在比賽中技術運用情況進行數據統計與對比分析,研究結果表明:1)新、舊球時期世界高水平男子橫拍弧圈類運動員發球形式與旋轉無顯著性差異;2)新、舊球在正手位接發球臺內擰拉技術的數據T檢驗發現有顯著性差異(P<0.05)。
關鍵詞:新材質 有縫 高水平 男子 橫拍弧圈類打法 發接球技術
2013年國際乒聯通過了一項決議:從2014年7月的世界杯乒乓球賽上首次啟用新材質有縫球,并在2016年開始,全面使用新材質有縫球,禁用有百余年歷史的賽璐珞乒乓球。新材質球包括有縫球和無縫球,由于新材質有縫球較無縫球更易于被運動員掌握,有利于提高觀眾的觀賞性,經廠家證實,在以后的比賽中,基本上使用的是新材質有縫球。為了便于
論文闡述,下面將賽璐珞乒乓球命名為舊球;新材質有縫球命名為新球。
新球是由高分子聚合物為原材料的做成的比賽用球,除材質外,新比賽用球較舊球最大的區別在于球的直徑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的40毫米球,增加至42毫米的球,這種變化直接導致球在旋轉、速度及彈性等方面發生了變化。對于乒乓球這項需要運動員掌握精細技術的項目來講,球的材質與直徑產生了變化,必定會給高水平運動員在比賽中技術的運用產生影響。但目前新材質有縫乒乓球的對運動員影響大小還沒有明確的評測報告來說明。國家隊教練孔令輝在在2014年述職報告中提出:從使用新球的情況看,我們對新球還沒有掌握規律;根據國家隊教練員述職報告匯總情況,國家體育總局蔡振華副局長做了重要指示—“必須加快對新型球的研究和掌握制勝規律,加大研究力度,以保證奧運計劃順利完成。”[1]
因此,筆者運用文獻資料、錄像統計、調查訪問等方法,對在2015年5月結束的第53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前三名中的運動員馬龍、張繼科和樊振東在新球比賽技術運用情況及他們在舊球時期高水平比賽技術運用情況為研究對象,對新舊球時期高水平運動員在比賽中的技術運用情況對比分析,發現新舊球高水平運動員在比賽中技術運用情況的異同,找出新球的制勝規律,為中國乒乓球奧運爭光計劃及教練員、運動員訓練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第53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前四名運動員中的馬龍、張繼科和樊振東在新、舊球在高水平比賽中發接球技術運用情況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課題參閱新材質乒乓球及《乒乓世界》相關文獻資料。
1.2.2 調查法:針對新、舊球對對高水平運動員比賽中發接球技術產生的變化,聽取優秀運動員、教練員、專家、教授和生產廠家的相關意見。
1.2.3 觀察統計法:分別下載馬龍、張繼科和樊振東的新、舊球各三場共26局比賽視頻,然后按照常規概念與尺度,采用觀察統計獲得數據;主要對每一板球發接球技術使用及站位
1.2.4 數理統計法:通過觀看研究對象在新、舊球比賽過程中每一板球發接球技術運用情況所得數據用SPSS16.0數據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1.2.5 對比分析法:將新、舊球在比賽中發接球技術獲得的統計數據進行對比與分析。
2 結果討論與分析
2.1發球
從表(1)看到,在9種不同發球形式與旋轉看到,新、舊球發球技術沒有差異,逆側下旋和正手發下旋球是是近年來高水平男子乒乓球運動員運用較多的發球,逆側旋球一開始是外國優秀運動員波爾的特長發球,后來被國內優秀運動員張繼科效仿并成為他的特長發球,由于逆側旋球的側旋與飛行軌跡與一般的發球不一樣,容易造成對手的直接或間接失誤,發球方容易過得主動進攻機會,因此,目前已成為高水平運動員掌握與運用的發球。對于發球旋轉來講,目前高水平運動員主要以下旋球為主,意圖不讓對方得以發力性的進攻,控制與牽制對方的進攻。
2.2接發球
從表(2、3)看到,新、舊球接正手位的發球主要以反手擰拉和擺短為主。但新球運用反手擰拉技術比例有明顯增加。以新舊球三場比賽,二十六局比賽所得數據,以每局比賽為研究單位,研究發現新舊球接發球在正手位臺內擰拉技術上P<0.05,有顯著性差異。新球每局在接發球正手位使用臺內擰拉技術平均使用2.92次;而舊球時代每局接發球正手位使用臺內擰拉技術平均使用只有1.38次,新球在正手位使用臺內擰拉技術更廣泛。其原因:1)擰拉技術是近年來的創新技術之一,利用反手的威力,移動步法,運用反手的技術回擊正手位的發球,不但袮補了橫拍運動員接正手短球的“軟肋”,還增加了接發球的主動性;2)由于球體增大,球速減慢,運動員有更多的時間移動步法;3)旋轉減弱,下旋球的旋轉減弱,擰拉技術更容易施展它的威力。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世界高水平運動員發球形式與旋轉是以正手發逆側下旋和純下旋為主,新、舊球無顯著性差異。
(2)新、舊球接正手位發球的形式主要是擺短和反手擰拉技術。對新、舊球在正手位臺內擰拉技術的數據T檢驗發現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新球時期接正手位的發球,使用臺內擰拉技術明顯高于舊球時期。
3.2 建議
(1)繼續加強對國內外高水平運動員先進技術的學習與創新。
(2)在技術層面上,新球時期應加強在接發球階段反手的進攻的意識與提高反手擊球質量的訓練。
(3)新球時期對運動員身體素質要求更高,加強針對性進行乒乓球專項身體素質訓練。
參考文獻:
[1] 歷練提升放大格局-2014年孔令輝述職報告(摘選)[J].乒乓世界,2015,(1):58-60.
[2] 吳敬平,樊振東.為什么不怕新球[J].乒乓世界,2015,(3):26-29.
[3] 萬美榮,薛慧儒.無縫球的使用對乒乓球運動影響前瞻[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2,22(4):49-50.
[4] 張明胤,徐金陸.非賽璐珞乒乓球技術發展和應用前景探析[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4,28(4):60-64.
[5] 劉杰,趙軍南.第51屆世乒賽男單冠軍張繼科單打決賽技戰術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2,32(3):60-64.
[6]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乒乓球[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7] 老梁,得反手者得天下[J].乒乓世界,1999,(8):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