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 黨瑞
【摘要】良好的道德素質才能正確的引領學生的成長方向,根據當前醫學院校在醫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我國當前復雜的醫療環境,加強醫學生醫德教育,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行之有效的醫德教育模式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醫德教育;醫德教育模式探索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5(a)-0000-00
醫德教育是一門致力于培養醫生價值觀、社會觀以及行醫過程中,人際交往技巧的寬泛而重要的學科。醫德教育是以指導醫學生如何融入職業角色,如何處理與同事、與病人和社會的關系為宗旨,在教育界中,是非常悠久的一門醫學教育課程。[1]。
1 加強醫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良好的道德素質才能正確引領學生的成長方向
醫德對于培養具有扎實的醫學專業知識和愛崗敬業、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精神的新型醫學人才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2]。
醫學是最具人文精神并強調職業道德修養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學科,人文性和社會性是其本質屬性;學生如自身缺乏良好的道德素質,就無法朝著健康向上的方向成長,自身所具備的一些優點和專業技術也無法發揮出來。
1.2 加強醫學生醫德教育是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
特魯多,是西方的一位醫生,他有一句名言翻譯成中文的大意是:偶爾治愈,時常幫助,總在關懷。這恰恰說明了醫生所肩負的職責,治愈患者是根本,但這個過程中付出更多的還是懂得如何去幫助和安慰病人;當然,醫學并無法治愈每一位病人,但幫助和安慰病人卻是一種人性傳遞的體現,特魯多的這句名言足以證明醫學是包含人文精神的科學[3]。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醫學模式也跟隨時代的腳步在轉變,以往都是以疾病為中心,而現在逐步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的診療體系。在醫學服務中,要以一切人的需求為出發點,以提高人的生命質量為最終目的。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新的醫學模式對醫務人員人文修養和職業道德水準都有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想成為合格的醫學人才,不僅僅要有較強的醫療技術做支撐,更重要的是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深厚的人文底蘊和高尚的職業道德[4]。
1.3 加強醫學生醫德教育是解決醫患矛盾維護社會安定的關鍵舉措
現在人的維權意識非常強烈,導致醫患糾紛問題也越發嚴峻[5]。而醫患糾紛現象的出現,打亂了正常的醫療秩序,也一定程度的影響到社會的安定。所以,目前社會上、衛生行業首當其沖的任務就是先解決醫療糾紛問題。通過研究和調查結果顯示,造成醫患糾紛的最大因素是非技術因素,比如,醫生在行醫過程中缺乏換位思考,不能設身處地的為患者著想,在治療活動中偏離了服務宗旨,人道主義精神淡化,治病不治人的現象較為突出,與患者溝通、交流意識較為淡薄,部分醫務人員過于自我,過于看重醫院及自身的利益,給患者提供超出實際需要的醫療服務,如在治療中濫用高檔藥品取代普通藥物,開大處方,濫開檢查單,過于依賴醫療設備,有些醫務人員不愿承擔相應的責任,對病人踢皮球等有悖醫德和職業操守的現象時有發生,醫療服務質量不盡人意[6,7];另外,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也有不少的醫務人員不再以病人為中心,而是追求經濟效益,其價值觀、道德觀和是非觀也發生了轉變,最終導致醫務人員的醫德和職業操守都不斷的下滑[8];以上問題含沙射影的指出在培養醫學生的醫德教育方面,醫學院校是缺乏責任的,因此,要不斷的改革和創新醫德教育,加強其對學生的執行力。
2 當前醫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對醫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偏科技輕人文現象較為嚴重。
對于醫德教育而言,不少的醫學院校對其不夠重視,僅僅看成是一門普通的德育課程,而事實上醫德教育是整個醫學教育的核心。長而久之,醫德教育成為思想道德修養的部分章節和醫學倫理課程教學,把醫德教育排除在醫學基礎課、醫學臨床專業課和臨床實踐之外,致使醫德修養在專業教學中得不到有效的傳承和傳播[9]。追根揭底主要是隨著科學的快速發展,醫學行業對專業知識的需求越來越高,在專業教學任務繁重的情況下,學校更傾向于把盡可能多的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偏科技輕人文的現象較為嚴重,往往對醫德教育表面上重視而實質上輕視。
2.2 醫德教育內容過于泛化,缺乏針對性和分層教育
醫學生的從醫動機變得復雜化。近年來,一些學生選擇醫生的職業,并不是單純的熱愛醫學專業,而是增添了許多實用成分和功利色彩。從醫不是單純因為救死扶傷的崇高使命,而是貪圖實惠和職業比較穩定。因此,從醫的動機不夠純真,導致醫德教育無法深入其心[10]。
部分學生過于自我,缺乏責任心。 現在醫學生中獨生子女占大多數,相當一部分學生從小到大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夠體諒和顧忌他人的感受,做事馬馬虎虎,不能適應從“被照顧者的角色”轉換成“照顧人的醫生角色”,缺乏應有的責任心、同情心和團隊意識。
醫學生對醫德的認知存在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對人生觀、價值觀的認識尚未成型,導致其極易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在思想認識上產生困惑,出現誤區。
醫德教育與現實沖突:目前醫學院校醫德教育的不少內容沒有真正反映時代的特點,沒有做到與時俱進,缺乏與現實的對接。有些教師因個人知識面和綜合能力的限制,對發生的醫學倫理問題無法進行正確的分析、引領和指導,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偏重于教材的知識結構,忽視了醫德現狀與醫德應用的分析與指導,德育教育過于理想化,片面要求學生“高、大、全”。這種理論脫離實際的說教,往往使醫德教育過程空洞無力,使醫德教育缺乏吸引力,使學生在接受醫德教育中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并使之在現實中遭遇醫學倫理問題時,無法面對和解決。
2.3 醫德教育缺乏踐行性
據調查顯示,部分醫學生存在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發展不協調,知行斷裂分離的問題[11]。
具體表現為醫德意志薄弱,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質和自控能力,一旦遇到消極因素的影響,容易意志動搖、醫德迷失。其根源在于醫德教育忽視了其本身的踐行性即醫德教育活動的轉換環節,缺少引導學生在“真實”的道德中進行體驗的環節,使之成為一種空洞的、抽象的行為規范[12]和一種口號式宣傳及政治性強制灌輸,從而失去了其內在的精神誘導性和感染力[13]。
2.4 醫德教育評價體系不完善
目前,還有不少醫學院對學生醫德方面的評價標準只限于倫理學課程的考試成績,忽略了學生日常的一些道德行為、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包括在醫院實習時的醫德醫風等表現,最終造成學生過于注重醫德理論成績,導致學生僅注重醫德理論考試成績,對于平時的道德行為規范越來越忽視。最終造成了醫德教育評價體系偏離初衷,失去教育評價本身的意義和作用[14]。
3 措施及對策
3.1 在思想觀念上要重視醫德教育
醫學專業知識和人文素養是一個合格醫師的兩個支柱,缺一不可。我國與英美國家相比較,對醫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醫德教育觀念淡薄,建議加強醫學院校對學生醫德培養的重視程度,轉變“重專業、輕人文”的醫學教育觀念,從根本上提高醫學生的醫德水平和人文精神,讓學生們懂得以人為本、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做一個有科學精神同時具備人文精神的人。
3.2 構建完整的醫德教育模式
醫學教育這門學科的興起是源于人們對于醫學教育中人文主義及人道主義日漸缺失的擔憂,對應這些擔憂和問題,醫德教育涵蓋了醫學倫理、道德、法律基礎、臨床倫理學以及公共衛生政策等學科的內容。我國的醫德教育因起步較晚、資源有限等因素的影響,各個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而醫德教育是新興的一門綜合學科,對于西方國家先進的醫德教育體系我們有必要學習和借鑒,根據我國國情,探索并創建屬于并符合我國醫療體系的醫德教育模式[1]。
1、在課程設置上進行改革。除了增加倫理教學的課時外,還應當在原有的必修課的基礎上增添內容更加豐富的選修課、講座以及研討會等,使教學形式更為靈活多樣。
2、在課程考察方式上進行改革。應改變原有單一的閉卷考試方式,可以通過論文、報告、演講、倫理角色扮演,讀書報告會等方式檢驗學生,從而更加全面的了解學生對于醫德問題的思考和理解程度。
3、在醫德教育內容上進行改革。針對我國醫學教育中醫生人文素養與人文情懷的培養基本處于“真空”狀態,培養醫德的核心就是情感,而我們所學的醫學倫理學的內容毫無情感而言,處處顯得冰冷而生硬,因此,只有理論結合實際,才能改變醫患溝通不暢,醫生道德觀容易發生動搖的普遍存在現象。尤其應針對當下熱點的臨床倫理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與討論。
4、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注重醫德教育與醫學理論課及技能操作課程的融匯貫通,如教師在講課時,可以把臨床實際病例中出現的典型的倫理問題與轉歸以及帶給人們的啟示等納入課堂。
5、在醫德教育的針對性上進行改革。醫德教育相比于醫學知識和技能教育,醫德的培養不僅更為復雜,而且具有更鮮明的社會化色彩。我國的醫德教育,始終遵循“醫德灌輸”的基本路徑,即始終強調醫學神圣、醫者父母心、救死扶傷為醫者天職等,而對醫者的個人利益缺乏關注和引導,普遍存在“目標理想化,內容教條化,方法說教化”的情況。不可否認,醫者應始終秉承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理念,但如果醫德教育無視醫者的現實利益問題,其培育的醫德將很難承受社會現實的沖擊。所以,醫德教育應該避免只用不接地氣千篇一律的大道理進行灌輸,應該大力提倡進行公民道德建設,提倡理性、對等和有責任的公民精神,因時、因地、因人有針對性的進行分層教育,讓學生們形成對自己、對社會和對醫患關系的理性認知,才能培育出理性、對等和有責任的品質,在學生成為合格醫生之前,首先成為合格公民,真正具備公民精神,在此基礎上學習醫學知識和醫德知識,使醫德教育走向現實[15]。
3.3 加強醫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
我國醫德教育普遍輕視對臨床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深入分析與討論,使學生失去了對臨床實際倫理問題的思辨能力,導致醫學倫理教學與真正的醫德培養脫節。加強醫學生校外實踐活動中的醫德教育具體可通過以下幾個措施:
1、在我國,凡醫學院校臨床專業的醫學生都有見習期和實習期,時間為一年以上,所以,醫學院校應利用好這個機會,對醫學生在此過程中碰到的各種困惑和問題進行醫德教育,培養和提高醫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倫理問題的思辨能力。可以借鑒西方國家模式創建網絡“醫德倫理”討論平臺,鼓勵醫學生把遭遇的困惑發布出來,用學分制引導大家參與討論,鼓勵學生說出自身感受,最后由專業老師給出正確的導向觀點;
2、根據歷屆實習生醫德方面存在的問題編寫成典型案例,組織學生學習討論,以學生身邊的事例教育學生,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可以設立病房“倫理討論小組”,組織學生針對遇到的倫理問題進行定期討論,由學校派遣專業的倫理老師進行專門的指導,并以學分制對學生加以考核;第四,邀請優秀醫務工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學生講述他們的從醫過程和遇到的典型事例及解決辦法;第五,多組織學生參加醫院或養老院與“關愛生命”有關的義工活動,比如給病人或老人做一些擦拭身體、剪頭發等護理工作,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對人的尊重和對生命的敬畏,從而提高他們的倫理道德素養[1]。
3.4 加強對醫學生醫德教育的評價及管理
培養醫學人才,推進醫療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是醫學院校最終要完成的目標,而醫德教育則要受到同樣高的重視。 第一,建設一支德育隊伍。由校領導、部門領導、輔導員、班主任、班長、后勤管理人員等組成。在學校形成整合互補、齊抓共管的局面,充分發揮全員育人的作用;第二,建立醫德教育長效機制。抓好專業教師醫德培訓及育人的功能,以教師個人綜合素質及教學過程中是否突出醫德教育,作為考核教師的標準之一;第三,建立學生醫德檔案。制定醫德考核評價標準,把學生在實習期間的醫德醫風表現作為評選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及獲取獎學金的一個重要考核指標,同時把學生平時的道德行為比如公民道德觀、社會觀、價值觀、思想觀、團隊意識、奉獻精神乃至平時生活的點滴細節及行為方式都應考慮在內,作為評價學生道德水準的指標,筆者認為,一個平時自私、懶散、不遵守行為規則、缺乏責任感的人可以表現在其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第四,完善醫德評價體系。形成自我評價、同學之間無記名相互評價、患者評價、教師評價及主管部門評價等完整的醫德評價體系,并將醫學生醫德評價考核結果納入個人人事檔案進行終身管理。
參考文獻:
[1] 王昕,黃蕾蕾.英美醫德教育模式對我國醫德教育的啟示[J].教育科學,2014,30(1):84-88.
[2] 伍天章.醫學倫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2.
[3] 袁羽西,馮躍林,陳地龍,等.加強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醫德教育的思考[J].重慶醫學,2013,42(36):4473-4475.
[4] 劉亞偉,戴兵,姚定康,等.淺談診斷學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醫學教育探索2010,9(6):830-832.
[5] 王毅超,王云貴,黃建軍,等.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全面強化軍醫大學人文素質教育[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24(1):86-88.
[6] 劉泉峰,吳慧華.基于醫患關系的現狀論醫學人文素質教育[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0,30(5):704-705.
[7] 楊曉暉,李榮耀,尹緯.將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融入教學之中[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18):2271-2272.
[8] 李卓玲.堅守醫德,提高素養,履行醫生神圣職責[J].經濟師,2012(1):252.
[9] 杜時忠.人文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71.
[10] 席天陽.關于現代醫學生教育的思考[J].中國當代醫學藥,2011,18(24):166-167.
[11] 邱杰,余方才.醫德教育有效性缺少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6,19(4):27.
[12] 魯杰.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礎,道德教育論從[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410.
[13] 萬俊人.倫理學新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112.
[14] 鐘初森.新形式下醫學院校醫德教育存在問題的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24(4):491-494.
[15] 王昕,黃蕾蕾.英美醫德教育模式對我國醫德教育的啟示[J].教育科學,2014,30(1):84-88.
[16] 屈慶平.公民教育視域下的醫學生醫德培養[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3,30(3):168-170.
[17] 王昕,黃蕾蕾.英美醫德教育模式對我國醫德教育的啟示[J].教育科學,2014,30(1):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