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平
摘 要:該文介紹了徽州區無公害大棚蔬菜的生產與發展現狀,梳理了徽州區無公害大棚蔬菜生產的優勢,分析了制約無公害大棚蔬菜發展的因素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發展全區無公害大棚蔬菜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無公害;大棚蔬菜;對策;徽州區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3-0073-02
徽州區地處皖南腹地。京福高鐵快速通道、合銅黃高速、205國道(山深線)等交通要道穿境而過,徽杭高速依區而行,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境內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土質優良,土壤肥沃,自然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各類蔬菜作物宜種宜發,沿豐樂河一帶群眾具多年的大棚蔬菜種植基礎。
1 大棚蔬菜生產現狀
全區年蔬菜播種面積0.24萬hm2(含復種指數),其中大棚栽培蔬菜0.03萬hm2,蔬菜種植品種達10余類60余個。拳頭產品有番茄、菜豆、蓮藕等。以豐樂河兩岸為主線,主要分布在巖寺鎮、西溪南鎮和潛口鎮的10余個行政村,并以巖寺鎮臨河村、祊塘村及上朱村,西溪南鎮西溪南村、琶村及石橋村,潛口鎮澄塘村為重點。所產蔬菜除供應本地市場外,還銷往浙江、江西、河南、山東等省市及周邊地區。大棚基地菜農人均年收入超萬元,菜業收入已成為其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2 大棚蔬菜農業發展措施
徽州區在加快無公害大棚蔬菜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2.1 制定了蔬菜產業發展規劃 蔬菜產業是徽州區農業7大主導產業之一。為了進一步加快蔬菜產業發展步伐,徽州區專門成立了蔬菜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研究制定了《徽州區蔬菜產業發展實施意見》和《徽州區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設實施方案》,明確了發展目標與思路,提出了發展任務與舉措。并從2009年起連續8a組織實施菜籃子民生工程,將大棚蔬菜基地建設作為重點,在棚架、道路、水利、供電等設施方面給予資金扶持。除壯大了一批老蔬菜基地外,還新建了一批規模化的高標準鋼架大棚蔬菜基地,提升了全區蔬菜基地的規模化、設施化水平。2012年潛口大棚蔬菜專業合作社還創建了澄塘國家級設施蔬菜標準園。2016年2月,又出臺了《徽州區扶持產業發展實施意見》,制定了包括蔬菜產業在內的《徽州區促進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通過貼息、品牌建設、主體培育、基地建設、營銷等獎補形式,進一步促進產業發展。
2.2 嚴格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規程 結合徽州區蔬菜生產實際編寫制定了《無公害菜豆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和《無公害菜豆產品標準》,經質監局審定批準作為地方標準發布實施。此外,還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編寫實用、操作性強的番茄、辣椒、豇豆、黃瓜、小白菜等10余種蔬菜生產技術規程。開展蔬菜基地取土化驗,研定蔬菜生產施肥配方,提出蔬菜配方施肥建議卡,指導菜農開展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
2.3 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注重培育蔬菜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區1.33hm2以上連片種植的大棚蔬菜種植大戶有12戶,榮獲市級農民創業帶頭人稱號的有4人;涉及大棚蔬菜生產的家庭農場有7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家;注冊成立的大棚蔬菜專業合作社有11家,其中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有1家。2015年,培訓了蔬菜專業新型職業農民37人,基本覆蓋大棚蔬菜生產專業村,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2.4 加大產品質量監管力度 一是認真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貫徹落實工作。2016年又按照《黃山市農作物病蟲草害防治推薦農藥品種目錄》要求,開展農藥集中配送工作,推薦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在蔬菜產區及農資經營店發放、張貼《禁止和限制使用的農藥名錄》等,進一步明確蔬菜生產中農藥使用范圍和要求,提高廣大菜農對蔬菜質量安全知識的知曉率。二是開展蔬菜病蟲測報。徽州區自2010年開始在全市率先開展蔬菜病蟲測報工作,指導基地蔬菜病蟲害防治,減少盲目用藥。三是成立了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聯合工商、衛生、質監等部門經常組織開展農業投入品的市場監管和產地環境的整治工作,加大農業行政執法力度。四是重視蔬菜農殘抽檢工作,充分利用現有的儀器與設備,落實專人,開展日常的農殘定性抽檢工作。2016年通過實施農產品安全民生工程,建立健全農產品安全快速檢測體系,將在大棚蔬菜生產鄉鎮新建4套蔬菜農殘快檢系統。通過抓源頭、重監管、強規范,使徽州區的蔬菜產品質量得到了提升。
2.5 大力培訓和發展蔬菜品牌 著重加強蔬菜品牌意識的培育,大棚蔬菜合作社成功注冊的商標有“潛口”、“徽水蕓”牌,已獲省農委無公害農產品(蔬菜)產地認定的有巖寺鎮祊塘早蓮藕基地和潛口鎮澄塘蔬菜基地,獲無公害農產品證書的有祊塘早蓮藕和澄塘分蘗芥、菜豆。蔬菜加工產品有“徽鮮”牌速凍蔬菜、“穿鼻香”及“古徽府衙門”牌名醬。并通過組織大棚蔬菜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加工企業參加全市“農超對接”洽談會,蔬菜加工龍頭企業參加農產品交易會等,進一步提高徽州區蔬菜產品的知名度。
3 存在問題
3.1 無公害蔬菜生產標準體系不完善 目前徽州區經區質監部門批準發布的僅有無公害菜豆的產品質量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
3.2 大棚蔬菜從業人員老齡化 近年來非農產業勞務工資上漲,使種植大棚蔬菜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效益下降,青壯年勞力大多外出從事非農產業,從事蔬菜生產人員減少,菜農接受“四新”技術意識及能力不強。
3.3 菜農的田園清潔意識淡薄 田間污染源主要來自農藥、化肥、地膜、農業生產資料的廢棄包裝物等農業投入品,以及植株病殘體拋棄田邊及秸稈隨意堆放,造成病菌滋生,蔬菜生產環境不夠清潔。
3.4 菜農質量安全意識不強 目前蔬菜生產還離不開化學農藥的使用,受市場供求、勞動力資源、投入成本以及生產者專業素質等各種綜合因素影響,菜農質量安全意識不強。
3.5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整體規模偏小 蔬菜生產合作社、種菜大戶的橋梁與紐帶作用沒有真正發揮,牽動力和帶動作用不強,蔬菜品牌樹立與影響力還有待加強。
3.6 產銷矛盾依然存在 菜農與市場之間缺乏長效性聯系,生產與銷售之間尚未實現完全對接,優質優價難以體現,菜農的投入與產出不對等,制約蔬菜品質的進一步提高。
4 對策措施
4.1 統籌兼顧促進發展 在產業布局、工作體制、技術人才引進、資金籌措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上,將無公害大棚蔬菜發展與之緊密聯系起來,積極開創大棚蔬菜發展工作新局面。
4.2 大力提高科技興菜水平 積極引進推廣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藥、新設施等“四新”技術;著重應用省、市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引進蔬菜嫁接栽培;加大集約化育苗、誘蟲板、殺蟲燈、性誘劑、遮陽網、防蟲網、防霧滴棚膜、避雨栽培、膜下滴灌、高溫悶棚等10項生態栽培技術推廣力度;提倡綠色防控,減少蔬菜病蟲害發生幾率和農藥使用量,提高蔬菜品質。
4.3 加強蔬菜科技培訓指導 持續加強蔬菜生產技術的宣傳、培訓、示范與推廣工作。結合新型農民培訓等項目,與蔬菜生產實際相結合,以大棚蔬菜專業技術培訓為側重點,邀請省、市級蔬菜專家進行專業授課指導。同時強化農技人員科技入戶服務,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藥減量和精準施肥,著力提高菜農的科技應用水平。組織外出參觀交流,擴大菜農視野。
4.4 進一步抓好蔬菜質量安全監管 在遵循農業部行業標準及省級地方標準的基礎上,根據“有標貫標,無標制標”的原則,組織農業和質監部門,開展市場調研,根據市場需求完善蔬菜無公害生產標準(制)修訂,促進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強化市場監管,加強對蔬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與指導,完善蔬菜生產檔案,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力度,積極爭創并發展品牌,發揮品牌效益。逐步建立質量可追溯制度。
4.5 多舉措提高經濟效益 逐步試驗示范農業物聯網技術,有效控制農業投入品的過量使用,節約生產成本,在提質增效上做文章。結合草莓、西甜瓜種植等,探索農旅結合,帶動發展觀光、旅游、采摘等休閑農業。
4.6 加大惠農政策扶持力度 整合涉農資金向大棚蔬菜生產傾斜,完善基地棚架、道路、水利、供電、噴滴灌等配套基礎設施,發揮現有的規模化大棚蔬菜基地的示范作用;引導、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大棚蔬菜生產,多創省級、國家級設施蔬菜標準園。在促進菜農增收的同時,不斷增強全區的蔬菜綜合生產能力和應急供應保障能力,使徽州區的大棚蔬菜發展越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