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燁
摘 要:隨著我國現代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與醫學技術日趨進步的過程中,人們已進入“微時代”,醫學生的醫德教育也成為了新時期教育改革中的重點關注對象。“天人合一”理念探討了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文化淵源,這種傳統理念在當今“微時代”中構建醫學生醫德教育模式下具有重要影響意義。
關鍵詞:“天人合一”;“微時代”;醫德教育;方法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醫患矛盾不斷增加,醫德教育在“微時代”中越發顯現出重要性和現實性。所謂“天人合一”,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醫學生醫德教育的關鍵性就在于道德意識和法制觀念的培養與加強,建立自己的崇高信念才能使自己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成為高素質的社會人才。
一、“微時代”中醫學生醫德教育存在的弊端
(一)醫學生醫德意識所存在的不足
在社會多元化趨勢的逐漸擴展中,我國經濟體制深入變革所引發的道德理念與利益之間的關系存在沖突與碰撞,醫療行業更是被推在了風口浪尖上。有些醫務人員看中個人主義、享樂主義,貪圖功利,缺乏道德意識,沒有將身為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感與責任感體現出來。這種現象的發生對在校醫學生的醫德教育培養也會產生影響力,因其醫德意識的不足會對醫德理念產生動搖,對醫生這門職業產生懷疑,對未來和前途感到困惑與迷茫。
(二)醫德教育模式的單一性
授課-考試模式是目前我國醫學院進行醫德教育的主要方式。這種通常的灌輸式教育方式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之間缺乏交流與互動,沒有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導致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與積極主動性,為了應付考試死記硬背,對醫德教育的意義一知半解;加之在臨床實踐中,教師大多數時候只專注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技能而忽視了在醫德教育和道德意識教育上的培養,不能良好促成學生醫德品質的形成,致使醫德教育效果達不到理想化。
(三)教師自身醫德素質的不足
在“微時代”信息技術與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趨勢下,一些醫學教師往往沒有做好與時俱進的思想準備,對新時期科技發展的特點和動向感到陌生,對時代所賦予的醫德教育新內涵和思想道德工作的建設缺乏敏銳的思考能力和正確的判斷能力。
二、加強醫學生醫德教育的方法
(一)“天人合一”理念下開展“微時代”醫學生醫德教育
在“微時代”中,人們消費意識與法律意識的增強對醫患關系產生了重大影響,病人作為消費者不僅對醫療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對醫生的職業道德和醫學素質也更為看重。這就要求醫學生結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微時代”中必須為牢固的道德觀打下堅實的基礎,正確的職業理念和明確的職業行為需要學生自覺樹立,堅守個人理念不受利益所驅動,保持積極向上的行為和思想;堅守高尚的醫德,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二)開展多元化的醫德教育方法
在“微時代”影響力的作用下,醫學院校應該緊追時代步伐順應時代潮流,憑借微信公共平臺、醫學論壇、學校官方微博等多種平臺,利用網絡傳播信息具有敏捷性、覆蓋率廣泛、時效性高的特點,在校園內外形成良好的醫德育人的風氣,將醫德的內涵和意義進行闡述和宣傳,加強教師和學生對醫風文明、高尚醫德品質的理解與領悟。此外,還可以將校園文化的建設與醫德教育緊密結合,通過校園廣播、宣傳畫報、醫學報刊等媒介,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高尚品格和先進優秀文化的熏陶,不斷提升自己的醫德素養和思想內涵。
(三)教師樹立榜樣作用弘揚醫德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與前行道路上的明燈,教師醫德素質的高低在醫學生的醫德教育中占有關鍵性地位,一言一行都對學生的素質產生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到言行一致、清廉正直、嚴于律己,在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緊追時代潮流,通過多種途徑不斷豐富視野學習新知識提升科研水平;使學生受到啟迪,自覺以教師為榜樣,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志向,成為一名學識豐富、醫德高尚的素質人才。
(四)結合“天人合一”理念加強醫學生醫德教育
以現實社會生活需求為基石,以時代精神為坐標,以社會的全面進步和個人發展為方向,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創新精神。個體的道德意識增強離不開現實生活,這就要求醫德教育需要與社會實踐緊密聯合,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敢于走出校門,在社會實踐中真正體會病人的心聲與需求;鼓舞與激勵學生為消除人民飽受病痛折磨而奮斗和努力的信念,感受醫德所賦予的使命感、責任感、神圣感,在不斷提升自身醫德素養的同時做到知行統一。
結語:“天人合一”理念下開展“微時代”醫學生醫德教育,能更加直觀、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引起學生們的共鳴。在良好的校園教學氛圍中和醫學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正確的樹立職業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努力提高自身道德素質和醫德素養,培養明辨是非和選擇正確方向的判斷能力。在信息傳播、交流迅速的“微時代”中,教師應用多種方式不斷豐富自身能力的同時帶領學生開拓視野培養對醫學的興趣與提高醫德修養的主動積極性;在社會實踐中,讓學生切身感受生活,發揚敢于同疾病斗爭、吃苦耐勞、戰勝困難的精神,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可和信任,不斷增強自身的醫學使命感和責任感,提高對醫德教育的認知力與自我教育能力;發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成為被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高學識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李琳,李志偉.“微時代”醫學生醫德教育的路徑探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6):113-113.
[2]汪慧英.知情意信行視域下醫學生醫德教育教學模式的建構[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5,(4):523-525.
[3]周靜.微信平臺上醫學生的醫德教育探討[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9):203-204.
(作者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學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