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原有的信息傳播模式、范圍、速度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大數據時代。而這種變化為未來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和發展打破瓶頸、尋找新的突破口提供了技術支撐。將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引入到公共文化服務中去,進而打造出一個“文化+科技”的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這種平臺的建立甚至會改變和顛覆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和思路,最終使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打破瓶頸,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有鑒于此,秦皇島市未來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應當順應形勢,跟上時代的步伐,從原有的建設發展模式向新模式轉變,從傳統的服務理念向信息化、數字化轉變,打造出一個適合于秦皇島市自身需求的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平臺。
關鍵詞:公共文化數字平臺;秦皇島市;資源共享: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G249. 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3-0261-02
一、引言
秦皇島市作為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近些年來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形成一個內容豐富、特色鮮明且大面積覆蓋城鄉的服務設施網絡體系。但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廣大市民對于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尋找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新的突破口成為未來秦皇島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的重要議題。而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作為公共文化服務依托高新技術的延伸和發展,在信息時代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受到了社會廣泛的關注。
隨著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原有的信息傳播模式、范圍、速度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大數據時代。而這種變化為未來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和發展打破瓶頸、尋找新的突破口提供了技術支撐。將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引入到公共文化服務中去,進而打造出一個“文化+科技”的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這種平臺的建立甚至會改變和顛覆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和思路,最終使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打破瓶頸,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有鑒于此,秦皇島市未來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應當順應形勢,跟上時代的步伐,從原有的建設發展模式向新模式轉變,從傳統的服務理念向信息化、數字化轉變,打造出一個適合于秦皇島市自身需求的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平臺。
二、秦皇島市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建設的相關情況及成效
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建設方面,秦皇島市目前已經初具規模:截止2019年底已上線的項目包括:秦皇島市公共文化服務云APP、秦皇島市公共文化服務云網站、秦皇島圖書館網站、秦皇島市群眾藝術館網站、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網站、文e秦皇島公眾號、秦皇島圖書館公眾號、秦皇島市群眾藝術館公眾號、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公眾號、秦皇島市小海燕評劇團公眾號、秦皇島海之藍歌舞團公眾號、北戴河旅游公眾號。項目整體運行良好,內容更新頻繁,用戶活躍度高,現有注冊用戶4.6萬人,推送消息2437篇,總點擊量2832345人次。
在搭建硬件設施方面,目前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項目硬件采用百度云服務器運行,當前運行基本合規,響應速度較快。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項目還利用自身在信息收集和數據分析方面的優勢,利用秦皇島公共文化服務云平臺后臺數據進行分析提取,匯聚成大數據,將基本數據以表格的形式實時發布,為全市文化提供了數據依據。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秦皇島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已經日漸成熟,在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可以說已經基本做到了全覆蓋、標準化、均等化,服務內容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為加快建設‘沿海城市、美麗港城和國際化城市”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撐。可以說確實無愧于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殊榮。
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建設方面,由于是剛起步,市級統一的公共文化服務數字云平臺也是剛剛上線運營,還處于實踐摸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理念、加強管理、鍛煉隊伍、磨合系統的階段。因此,還暫時不能對秦皇島市整體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水平下一個準確的論斷。從時間進度上來講,相對于其他一些發達城市和優秀的旅游城市,我們無疑是滯后的,因為截至2018年底,全國已經上線運營的市一級的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已達四十多個,而那時,我們的平臺還沒有上線。但同時這也意味著我們有更多的經驗和啟示可以參考,且前些年信息數字科技呈爆炸式發展,尤其是在移動數字段的顛覆性改變,如果太早起步也有著方案過早凍結、科技與管理理念跟不上發展,整體建設容易落后過時的隱患。而近兩年電子信息科技的發展逐漸放緩,進入了一個瓶頸期,如果我們能夠充分的吸取經驗與教訓,再憑借技術上的后發優勢,最終實現彎道超車也未可知。
三、秦皇島市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與國家、省級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沒有形成有效對接
目前,在國家層面擁有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河:lE省也擁有自己的省級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而秦皇島市的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與這些高一級的平臺之間沒有形成有效連接。客觀的講,無論是國家級的信息共享工程,還是省級的數字平臺,其擁有的資源量和硬件設施都是遠遠強于市級平臺的,無法形成有效連接就只能在我們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小打小鬧,形不成大的氣候。
(二)各平臺交互共享不足
秦皇島市在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的建設過程中,對于平臺之間的對接和數據之間的共享是存在問題的。從目前情況看,秦皇島市各文化平臺之間關聯和互動性不足,還處于各立門戶的孤島狀態,互相之間的關聯只是簡單的鏈接跳轉,內容和數據上均是自成體系,這就喪失了數字平臺所特有的共享交互優勢。這種孤島式的平臺建設模式首先無法滿足用戶的多元化信息需求,也落后于其他行業數字平臺的使用模式。現階段廣大用戶已經習慣了一站式的使用方式,而這種孤島式的平臺構建將不被廣大用戶接受。其次,這種孤島式的建設模式與數字平臺的建設初衷背道而馳,只能算是傳統服務模式的一種延續,無法發揮其最大的優勢。最后孤島式的建設模式無法形成有效的資源共享,勢必會造成重復建設,也無法形成信息互補。
(三)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存在一定矛盾
隨著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建設的展開,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得到了延伸和擴展,服務內容也趨于多元化。但是,能夠被廣大基層群眾熟知并認可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卻少之又少。通過調查我們得知,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沒有做好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宣傳工作,群眾對這種新興的事物不熟悉、不了解。另一方面,有別于商業數字平臺的反饋機制,使用者的需求和習慣沒有合適的反饋渠道,平臺的建設者只能閉門造車,想當然耳。因此受眾參與積極性普遍不高。
(四)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隊伍整體水平不高
從秦皇島市目前情況來看,從事管理的人員均是從原來的文化機構抽調的,他們可能很懂文化,但對電子信息科技卻知之甚少,雖然有科技公司負責系統的具體研發和運維,但對于管理者來說無法做到與時俱進是會嚴重影響政策制定和服務效能的。
四、秦皇島市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建設的建議
(一)以科技創新為手段,加強數字平臺建設
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是以電子科技、信息科技為載體的一種新興文化服務模式。因此在秦皇島市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的建設和后續發展時,一定要注重科技創新。一方面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跟上科技的節奏,要提升平臺的科技含量,成為名副其實的數字化工程,多利用電子信息科技的優勢,豐富平臺的功能。另一方面,還要學會自主創新,根據廣大用戶的需求反饋和我們在建設運營平臺的心得體會,發展創新出適合自身實際需求的各項功能和概念,真正的提高秦皇島市平臺的服務效能。同時,在建設平臺的過程中,還應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近幾十年科技的發展是十分迅猛的,今天我們看來先進的技術和手段,很可能到了明天就會被新的發明所取代,所以在設計平臺時,我們就應當留好技術冗余,為未來新技術的拓展和使用留有改裝的余地。
(二)對接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
由于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獨一無二的技術特點,決定了各平臺之間相互對接的必然性。縱觀世界范圍內的數字文化平臺發展歷程,均是通過各平臺之間的相互對接,而達到提升數據的質量與數量的目的,這是一種標準的利益均享的行為,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的發展有著諸多益處。因此,秦皇島市在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的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牢牢把握數字平臺的這一優勢,做到統一規劃、充分共享、傳輸便捷、使用方便、管理完善、智能調度。實現秦皇島市資源數據的互聯互通。
(三)提高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隊伍整體水平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作為一種新興行業,對于從業者的水平有著很高的要求,這些從業者不但要懂文化,更要熟悉數字化的應用和管理。因此我們要大量吸收熟悉數字化、電子化、網絡化的科技人才進入到我們的服務隊伍中來。同時,對于我們原有服務隊伍,選擇一些學歷高、學習能力強的人才,進行二次培訓,使其熟悉、了解數字化的應用和管理,讓他們變成既懂文化又懂數字化的復合型人才,進而提升隊伍的整體服務水平。只有采取這種不吐故而納新的辦法,才能在公共數字文化的生產、服務與發展過程中體現出優勢,才能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
(四)加強科技創新
我們在做好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工作的同時,平臺的科技創新也將是我們未來工作中的一個核心議題。這是因為科技是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的載體,是實現其功能的直接手段。另一方面,現今社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科技的變革日新月異,如果我們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創新來更新發展數字平臺,那么用不了多久,我們嘔心瀝血打造出的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便會從先進淪為落后,進而漸漸不再能滿足廣大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更高更新的需求。正因如此,我們應時刻保持科技創新的熱情,進而讓秦皇島市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與時俱進、永葆活力,為全市人民提供更精彩、更充分的文化服務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