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婉君



摘要:2019年12月,新型冠狀病毒在武漢首發,肆虐全國,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本文通過訪談法和實驗法,淺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家庭組傳播的認知差異。本文選取五組有代表性的家庭,從受眾最關注的信息、信息源、信息傳播的有效度、受眾的情緒與認知,以及公眾的媒介素養等多方面展開調查,試圖從現象中發掘異同、尋找原因、總結規律。
關鍵詞:新型冠狀病毒;訪談法;實驗法: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R473. 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3-0283-02
未知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們的恐慌,新型冠狀病毒作為一位陌生的敵人,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此時,及時獲取信息,成為每一位受眾在災難面前,保持清醒、知情、消解恐慌、積極防護最簡單高效的辦法。為了了解家庭組成員在獲取信息中的認知差異,本文作者選取五組家庭進行分析。
一、通過訪談法開展對家庭組成員的研究
(一)家庭一
一號家庭中,母親非常關注所在城市的新增病例,相關信息更新及時,甚至病人去過什么街道和菜市場,她會在新聞中尋找病人的軌跡并進行密切追蹤,提醒家人做好防范,并在微信中家庭群轉發相關消息。同時,母親表示對‘趣頭條”和“騰訊新聞”等平臺使用依賴性較強,去衛生間的時間都要帶上手機。此外,作為商人的父親不太關注疫情發展,最關注的信息仍然是原有的興趣愛好:股票。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認識,他認為“某家醫藥企業的股票上漲就代表這個藥物在疫情防控中有一點效果”。最后,一號家庭中的兩名孩子同時表示,已經不再每天關注疫情的最新動態,更加關注疫苗的研發情況,更加關注何時回復正常的生產生活,傾向使用微博觀看新聞。
(二)家庭二
二號家庭中,因為母親是醫生,防護信息和措施掌握的比較全面,密切關注疫情的發展、傳播途徑、疫苗預防、治療藥物應用和治療藥物研發等信息。也表示特別喜歡在短視頻平臺上觀看一些“村長喇叭喊話”的視頻,幽默風趣。二號家庭的父親作為黨員,每天在社區門口參與志愿者活動。二號家庭中的老人每天足不出戶,對疫情防護具有高度的自覺。以往,我們總是說基層的老年人是信謠和傳謠的高發群體,但是在此次的疫情中,我們看到老年人成了相應黨和國家防疫號召最堅實的力量,在短視頻平臺上,我們看到了標題為“我姥爺不要我了”,看到了老人拒絕外孫上門拜年,他們正是用實際行動書寫著健康中國的理念。
(三)家庭三
三號家庭為湖北籍返鄉人員,社區與之進行密切的聯系,每日上門測量體溫,并建議去醫院進行全面檢查,確認非新型冠狀病毒攜帶者。但是采訪中成員表示,因為是湖北籍返鄉人員,很多親戚自覺不再登門拜訪。三號家庭中,男主人為企業家,最關注的信息是企業何時能恢復生產,但對于疫情信息更新不及時,筆者采訪時,仍認為雙黃連為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有效藥物。另外,此家庭樣本中,有藥品采購與銷售人員,能精確說出目前正在臨床實驗的幾種有效藥品的名稱,類似瑞德西韋(remdesivir,美國)、抗艾滋病的藥物(拉米夫定),肺炎l號等,他提到,Science近日報道了remdesivir用于新型冠狀病毒治療的可能性。日前,兩國科研機構也正在進行積極的溝通。2020年1月30日,NEJM雜志以簡報形式發布了首例應用remde sivir治療的結果。盡管在治療后,該患者病情獲得快速好轉,但是依然需要進行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去確證該藥對其他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①三號家庭中最小的成員為8歲小女孩,信息關注僅停留在新增病例的人數上,并有自覺防護的意識。
(四)家庭四
四號家庭,爸爸為公職人員,全家的學歷普遍較高,大多數成員為共產黨員。在信息接收上更為理性,更傾向權威發布,比如人民日報微博客戶端以及CCTV13一新聞頻道等;在面對疫情時,表現更為樂觀,強調自我保護、加強防控、正面宣傳、積極參與。四號家庭的母親經常使用抖音觀看看“同城人”或者‘‘熟人”的搞笑視頻,此類報道更接地氣、更具有煙火氣。新媒體的發展給普通人帶來更多的發聲機會,他們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事件的參與者。例如抖音平臺上:兩位壯年在窗口“隔空喝酒干杯的視頻”。現下,人人都可以投身到視頻生產中,大大豐富了報道的題材和主題,提供多元視角,為歷史留下鮮活的底稿。相對于傳統媒體專業化的視頻制作,網民的短視頻制作不一定是完整的敘事,更多是日常生活碎片化的記錄,但當這些碎片信息源源不斷涌現時,會讓我們產生走在大街小巷時目不暇接的感覺,在某種意義上,這些碎片也更接近生活的原態。
(五)家庭五
五號家庭為新婚夫婦,目前處于異地情況。雙方除了關心全國的疫情發展,也較為在意對方的城市疫情情況。作為軍人的男主人也強烈表示想到武漢參與到疫情的抗爭中。在信息接受上能清醒明辨是非新聞,做到不傳謠、不信謠、不轉發、不跟貼。女主人表示,在家閑著很無聊,通常會觀看抖音短視頻打發時間。在短視頻平臺上,展現生活的多樣性和趣味性的視頻層出不窮。我們看到了守在村口維護本村健康狀況的村民,看到了用大喇叭和村民一而再再而三地喊話的村長。他們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但卻是當下全社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生動體現和寫照。不得不說,這些現象凸顯了新時代的新氣象,這是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面貌,也會進一步成為健康中國理念深入人心的重要基石。
二、通過實驗法對特定短視頻樣本傳播的研究
相較2003年的非典。新時代、傳媒業態的變革,受眾對疫情的認知將會呈現什么樣的新特點?筆者受到霍夫蘭實驗法的啟示,選擇了抖音平臺上張文宏醫生一分鐘科普短視頻,分別播放給五組家庭成員,使用前后比較法,觀測受眾反應。視頻主要內容講述個體的免疫力是抵抗病毒的最有效的方式,每個人在家中就是在戰斗!每個人在家雖感覺很“悶”,但能把病毒“悶”死。
針對這條視頻,五組家庭人們普遍能接受這種通俗易懂的信息表達方式。并表示信息傳播有效,堅定在家隔離不出門的理念。
但是對目前疫情處于什么階段眾說紛紜,大多持理性、樂觀的態度,并表示“病毒厲害,我更厲害”。當談到觀看視頻后,個體是否感受到鼓舞?年輕人和高學歷者反饋一般。
有溫度的科普內容值得稱贊。在疫情發生后,我們看到眾多專業人員生產了形式多樣的科普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公眾的科學知識需求,讓更多的人用科學內容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從而避免盲從和偏聽偏信。科普內容的生產之快,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在以往都是難以企及的。這也體現了科研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和擔當精神,助推公眾科學素養的提升。同時,公眾尤其是網友的討論也更加理性和客觀,雖然都是各抒己見,但是我們能夠發現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對事不對人,這也是近年公民媒介素養和科學素養不斷提升的結果。學界也認為,公開透明的信息傳播,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能極大的幫助受眾正確認知公共衛生事件,遏制謠言或錯誤信息的流傳,避免社會恐慌。
三、基于家庭成員組得出的傳播認知差異
首先,在信息來源方面,采訪的5組家庭中,受眾對同一話題消息的來源選擇偏好不同,渠道大致可分為;傳統的電視新聞類節目,例如《新聞聯播》;短視頻平臺,例如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社交平臺,例如:微博、微信、QQ新聞;聚合類新聞客戶端,例如:騰訊新聞、今日頭條、百度新聞。本次訪談中,家庭成員中大人與孩子之間使用媒介的習慣大為不同,年輕人傾向選擇具有社交屬性的信息傳播平臺,例如:微博或者微信。家中的父母和長者更傾向選擇短視頻平臺或者聚合類新聞客戶端,例如:抖音或者騰訊新聞等。在短視頻平臺中,精準的算法推薦和定向推送,更多向受眾推送所在城市最新疫情信息。研究也表明,人腦優先處理的信息中70%以上是視覺圖像,而在國際傳播的語境下,視覺語言往往是最能跨越疆界、最能為各群體共享的形式,李子柒Vlog等成功案例也表明,短視頻“藍海”在國際傳播中具有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可以看出,對于部分年齡偏大的受眾來說,不擅長文字表達,微博等社交媒體或許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自我表達需求,而短視頻、視頻直播等平臺,讓普通人有了更多刷存在感的機會,也意味著,不同群體、階層的受眾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和空間。
第二,在受眾最關注的信息方面,采訪的5組家庭最關注的還是疫情信息通報、疫情防控和治療,以及何時結束?最關注所在城市有沒有新增病例,具體在那個區域?什么時候能研發出疫苗和特效藥?學生通常最關注什么時候開學?家庭主婦最擔心家人出現什么癥狀就要去醫院就醫?少部分受眾在疫情期間依然傾向于接觸原有的媒介偏好內容。比如關注股票、健身運動、財經類消息、電子產品和數碼產品等。本次訪談中,公職人員比商人更關注疫情信息和防控;女性比男性更關注疫情的細節信息。
第三,在信息傳播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方面,在“疫情相關防治藥物”這條信息上,醫療行業的相關工作者會清晰的說出正在實驗的臨床藥品的名稱;大部分人提出看過相關信息,但是不記得藥品的具體名稱;少部分人沒有及時跟進信息,仍然認為雙黃連可以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當下,不排除會有一些非理性的行為、主觀煽動性的語言,這些做法在新媒體平臺上會形成熱點,但是隨著近年來政府信息發布及時、公開、透明的機制,一些虛假信息很快失去存在的空間,最終形成受眾理性和科學的態度,這對于抗擊疫情來說也非常重要。
第四,在公眾的媒介素養與科學素養方面。本次訪談與實驗中,家庭成員媒介素養普遍提高,不會人云亦云,隨意傳播煽動性信息,整體表現較為冷靜克制。但面臨新的傳播方式,用戶興趣精準投送,年長者對于如何分辨傳播當中的真假信息,依然表示不太明確,有時會選擇觀看信息的評論進行分辨。年輕人表示,在信息接受中,結合自身的知識儲備,更傾向權威發布。相較2003年“非典”期間“搶鹽”事件。在此次疫情期間,當筆者提問“面對當前的疫情,你會擔心生活物資的緊缺嗎?你身邊的“肉、蛋、奶、蔬菜、水果”漲價了嗎?”五組家庭都表示了樂觀態度,相信國家的調控能力,理性消費,并對菜價的微微上漲表示充分的理解。家庭成員對疫情防控普遍達成共識,積極配合所在社區和街道的措施,自覺隔離、消毒。
四、關于此次疫情報道中的媒介反思
這場疫情影響多維復雜,涉及多個領域,在撬動事實時,媒體選擇讓誰發聲?媒體發聲是否存在遲滯?那些消息是媒體的“寵兒”?消息的來源會不會影響受眾的情感傾向?媒體業態的發展讓疫情報道出現了哪些新的變化?
(一)信息預警的滯后性
2019年12月,新型冠狀病毒在武漢首發,剛開始信息相對貧乏,并沒有引起全國性的高度重視。1月15日,武漢市衛健委官網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知識問答》指出“現有的調查結果表明,尚未發現明確的人傳人證據,不能排除有限人傳人的可能,但持續人傳人的風險較低”,②以及未進行進一步的信息公開,不少媒體缺少官方信源,缺乏對疫情嚴重性的研判,對疫情的報道陷入低潮期,這則新聞也在迎接新年的氛圍中被人們淡忘。直到1月20日,鐘南山院士接受央視《新聞1+1》采訪,公開肯定新型冠狀病毒可以人傳人,引起大規模的社會關注。此后,報道的數量激增。
(二)信息主體的視頻化
在這個特殊時期,掌握疫情防控相關方面的知識是至關重要的,制作疫情防控知識小視頻成為常態,低門檻的短視頻制作以移動化、互動性、實用、直觀、通俗易懂、微觀敘事、細節化、傳播渠道廣泛等特點見長,制作好的疫情防控小視頻可以投放于各個自媒體平臺,如微博、抖音、快手、朋友圈等。短視頻‘以人為本”的傳播理念,成為大眾記錄生活與表達自我的途徑,激發受眾參與,重視個體的視角、情感與體驗。短視頻用戶記錄以“第一人稱”視角,讓用戶感覺自己是用自己的眼睛在觀察與發現,更有代入感。政府機構和企業及其他組織也正開始將短視頻制作視為高效的公共性傳播手段。視頻制作下沉的趨勢,也啟發管理者們從民間汲取滋養,貼近生活。畢竟打動人心,才能激活傳播渠道,提高信息傳播的有效性。但是短視頻也尤其缺點:視頻的直觀化更容易喚起受眾的情緒,但過度的情緒渲染與激惹,也可能會激發非理性情緒;還有新聞的斷章取義,容易造成受眾理解的偏差;以及短視頻內容制作的套路化與同質化。③
(三)信息效度的干擾性
近幾天,全網最熱的關鍵詞莫過于“氣溶膠”病毒傳播,各種自媒體也爭先恐后進行科普,打個噴嚏,氣溶膠就可以飛出幾百米!”“病人在這個地方咳嗽了一下,過一小時,你聞到的就是病毒。”“在家里開窗,帶著病毒的氣溶膠也會飄進來。”……有人因此而焦慮。(2月12日《江海晚報》)當有專家公開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進行傳播,并對什么是氣溶膠進行了一番科普,網友們立馬炸開了鍋。與此同時,一些自媒體也在流量和變現的刺激之下,對氣溶膠傳播病毒進行了大肆的“偽科普”,更是加劇了公眾的焦慮情緒。然而當各方都冷靜下來,更加符合科學事實的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最近幾天還出現了其他一些令人感到心驚的傳言,比如鐘南山院士團隊發表的論文中出現了24天感染者等等。這些信息同樣讓很多人焦慮不已,但是很快也都得到了回應和解釋,疏解了我們的焦慮情緒。
(四)信息輿論的情緒化
近日,日本在捐贈中國的物資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日無衣,與子同裳。”“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網絡評論眾說紛紜,有正面評論,亦有諷刺說我們現在只會喊“加油”,拋棄了“詩意的表達”。受眾站在各自立場上表達看法,也能看到多日來因疫情公眾積累的情緒,渴望一些宣泄口。另外,4000萬網友同時在線“監理”火神山醫院建設、某手機游戲日活躍用戶數量達到了1.2億1.5億……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網絡世界異常活躍,我們只能在家上網打發事件,以前夢寐以求的“吃了睡,睡醒了了就玩”的理想狀態成為現實。但當我們睡覺睡到恍惚,刷手機刷的頭昏腦脹時,才發現,這樣的生活并非那么愜意。那么,網絡真的能緩解我們的孤獨和無力感嗎?美國社會學家雪莉·特克爾在《群體性孤獨》一書中提出,通過網絡,我們似乎是聯系在一起的,但實際上又活在自己盼‘氣泡”之中。我們用一種在線的“中介式”互動來傳遞聲音、表達情感、尋求支持,但是這種新型的親密關系使我們陷入了一種全新的孤獨狀態:對人際關系的焦慮、線上和線下身份轉換的模糊、新的時空緊張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單與不安等等。④反觀現下,如何做到優質的獨處,不負韶華,不再沉迷網絡,成為我們每個人都要深思的問題。
注釋:
①劉呂孝,王玉麗,閆鳳英,認識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關注疫情防控藥物研發[J].中國抗生素,2020 (02).
②網絡來源:2286篇肺炎報道觀察:誰在新聞里發聲?http://www.vidianzixun. com/article/OObheoLv
③彭蘭,短視頻:視頻生產力的“轉基因”與再培育[J].新聞界,2019
④網絡來源:網絡互動能否緩解人們的孤獨_ http://ent.chinadaily. com. cn/a/202002105 /WS5e3al329a3107bb6b579d3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