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威 呂熒 劉亦斌
摘要:巨大災害的發生不但會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同時還伴隨著道路損毀,電力中斷,給水不足,排水受阻,通訊不暢等生命線工程的破壞,這些設施的破壞勢必影響避難場所的避難承載人口承載能力,導致次生災害如火災,瘟疫的發生,造成更嚴重的損失。在多次破壞性災害后發現,避難場所一旦遭受地震等災害破壞,不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會嚴重影響正常的社會生產生活秩序,使災后應急救災工作和后續回復重建工作受阻,從而使災情進一步惡化。所以災后避難場所評估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避難場所;評估;災害破壞
中圖分類號:TU98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5(a)-0000-00
引言
避難場所是指定用于因災害產生的避難人員集中進行救援和避難生活,配置應急保障基礎設施和應急輔助設施的避難場地及避難建筑[1]。在災害發生后的第一時間,為受災群眾提供生活場所,減少人員的二次傷亡。多次的災害發生證明,雖然避難場所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但是也表現出了弊端。國內外諸多避難場所在重大災害發生后都有避難場所因為各種因素而使自身避難人口承載能力下降的現象發生,這一現象的發生致使受災群眾無法在受災以后第一時間得到避難服務,降低避難人口疏散效率。
1.災害對避難場所的危害
災難的發生可能會使避難場所的基礎設施,基本構造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從而降低避難場所承載避難人口的能力和其避難功能性的缺失。突發性災后發生后,怎樣對受損的避難場所進行有效的快速評估,從而為災后救災提供有效的指導,協調各個部門的力量,集中災后有效資源高效抗災,提供第一時間的技術支持。為災后修復和重建家園提供可靠的決策支持,特別是對災后責任區從新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一步,這是一項極其重要和有意義的工作。
如日本1964年新瀉地震中,震前依據《災害救助法》設置了避難疏散場所,規劃布置了27個避難場所,災后累計受到避難服務的人口達到23萬人。調查表明,在道路上避難的占31.9%,在空地上有29.0%,在學校9.4%,在高臺上13.9%,沒有避難的15.8%[4]。但是地震中應急避難場所的大規模的破壞,致使受災群眾露宿街頭,甚至出現了大規模災民在廢墟上度日的情景,以及避難場所缺乏有效的抗震救災物資,避難場所設備不同程度的損壞,都致使災后的救援等一系列工作無法順利快速展開,這些避難場所在災后所暴露的弊端都對避難場所災后評估及責任區調整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災后避難場所評估的意義
由上述災后避難場所暴露出的問題可以看出,災后避難場所遭受一定的破壞是不可避免的,這些災后現象是災后避難場所避難能力判斷不足,責任區劃分有誤而造成的災害進一步惡化的表現。所以如何使失去部分功能,受到一定破壞的避難所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快、
最直接地接受受災市民,保證居民安全避難成為了關鍵[2]。因此,災后如何對避難場所進行有效的評估進而從新劃分責任區調整成為了災后救災迫在眉睫的需求。
災害發生后,減輕災害損失的唯一有效途徑是應急處置和應急救援措施。我國的自然災害綜合應急能力較以往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災后災情快速獲取和評估也在從各個角度突破。但是汶川地震的慘痛教訓仍然依在,一方面,由于地震等重大突發事件具有較強的破壞力,不僅會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且會破壞應急設施,導致其失去服務能力,出現避難場所有空間,無能力;有場所,無設施,無標識的現象。另一方面,重大災害發生后,救援工作量巨大,致使個別避難場所涌入多個服務區,導致避難場所無法提供確實有效的避難服務。山崩地裂,道路損毀,大批建筑倒塌,通信、電力、供水中斷等等,致使避難場所功能失效的概率大大提高,承載避難人口的能力也會因此大大折扣,這些促使了災后避難場所的評價指標以及標準的確立,進而對災后避難場所進行有效的災后評估,最終達到把災后有限的避難減災資源充分整合利用從新劃分避難責任區域,達到災后避難場所物盡所能,抗震減災的目的。
3.災后避難場所評估研究現狀
我國對災后避難場所研究現處于探索階段,張敏,朱建明依據失效設施數目不確定的特點建立了雙層隨機規劃模型,通過給定等價模型,計算上下界,使雙層規劃模型的計算難度大大下降,并給出了補充選址方案[3]。
萬曉榆利用P中值保護模型建立了中斷情景下的應急保護選址模型,預設各個設施工程存在失效可能,目標函數設定為資源響應時間[4]。
以上研究雖然考慮了避難場所失效問題,但是只是停留在災前階段的預估性的避難場所失效,缺乏一定的可靠性與實用性,或是對災后設施進行單一評估,沒有對災后避難場所進行實際失效的原因進行總結歸納,對避難場所災后的評估沒有提出評估指標以及標準,對災后避難場所的責任區調整也較為欠缺。
結束語
災后對避難場所的評估及責任區調整方法應采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對科學規劃城市應急避難場所以及制定有效應急減災對策具有重要意義[5]。對災后避難場所進行評估,確定災后避難場所評估程序,評價指標和標準[3]。從而科學嚴謹地對災后避難場進行是否破壞,破壞程度如何,承載避難人數是否降低,功能是否完善等進行判斷,進而對受災地區進行避難場所責任區調整,并建立合適的優化模型。此次研究將提供更好的更有效的避難場所服務于受災群眾,以達到救災迅速,及時有效,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防災避難場所設計規范[S].GB51143-2015.
[2] 蔣蓉,邱建,鄧瑞.汶川地震前成都市避難場所應急能力評估[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1,10:170-176.
[3] 張敏,朱建明.基于失效情景的應急設施選址問題[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2(1),105-152.
[4] 萬曉松.中斷情景下應急設施保護選址模型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3(7),98-102.
[5] 初建宇,馬丹祥,蘇幼坡.基于組合賦權TOPSIS模型的城鎮固定避難場所選址方法研究[C]. 第七屆全國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暨紀念汶川地震五周年學術研討會,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