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靖平
精神分裂癥的高住院率與高致殘率是導致病人貧困及其家庭因病返貧的直接原因,此外,有危害生命與財產行為的精神分裂癥病人還會帶來社會安全問題,精神分裂癥在任何國家都是重點防治的主要精神疾病。
目前,我國精神醫學和其他醫學學科一樣,貫徹執行預防為主的方針,以醫院為中心,擴大院外社區的防治工作,正在建立和健全適合我國國情的精神病防治體系,對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常見精神病取得了一定成果?;仡櫄v史,我國的精神分裂癥治療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
新中國建國初期,精神病防治工作主要致力于建立新的精神病醫院,并在專業人員和防治機構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工作重點放在對重性精神病病人的收容、管理和治療上。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已基本完成城鄉基層衛生組織的建設,各地精神病院都先后建立了防治科,負責以精神病防治為主要內容的社區精神衛生服務工作,開展了大規模的精神病普查及流行病學調查,掌握了精神障礙的患病情況,為制訂精神衛生服務計劃提供主要依據,并對基層醫務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城鄉建立了精神病三級防治網,在農村設立家庭病床,大大降低了以精神分裂癥為主的精神疾病的復發率和社會肇事率。
20世紀80年代起這一工作得到了重視。1986年全國第二次精神衛生工作會議起草了《關于加強精神衛生工作的意見》,從加強領導、增加投入、培養人才等方面推進了社區精神病防治和康復工作的發展。1991年國家的“八五”計劃綱要將精神病防治康復工作納入國家發展計劃,探索實行開放式的防治康復方法,這給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帶來了福音。全國殘聯將精神殘疾的康復列入“八五”計劃,這在國內外都是創舉。2001年又召開全國第三次精神衛生工作會議,由于國家的重視、各級政府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協作及參與,為精神分裂癥的防治提供了更為有力的幫助,我國的精神衛生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投入資金啟動了重性精神病肇事肇禍病人的免費治療,啟動了各級精神衛生??漆t院的就醫條件和環境的改造建設,頒布了《精神衛生法》以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各項權益。
《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第二版》問世
由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組織編寫的中國《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第二版》于2015年面世了,這是在2007年出版的《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基礎上進行修改后的新版本。
近10年來,上市的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品種不斷增加,貼近于臨床實踐的治療研究證據不斷增多,國外的治療指南也在不斷更新中,促使我們非常有必要對指南第一版進行更新。
第二版修訂的重點內容包括4個方面:
增加了國內外新上市的抗精神病藥物;
新的臨床研究證據;
更為完善、先進的治療理念;
參考國外治療指南的更新建議和內容等。
新治療指南的面世將幫助臨床醫生提供更為有效、合理的治療決策,以及提供更高質量的臨床服務,同時,我們也希望讓精神分裂癥病人和家屬了解疾病的一些知識與有效的防治方法,積極參與治療聯盟與治療過程。
新理念,新希望
1精神分裂癥需要全程的長期治療,不論首發病人還是復發病人,都必須從急性期治療開始就制定急性期、鞏固期與維持期治療的“全程持續治療方案”。選擇急性期使用的抗精神病藥物時,醫生會從多方面因素考慮在全程治療中抗精神病藥物使用的穩定性,從安全、有效、耐受、經濟等多方面選擇一種主要的抗精神病藥物在全程治療中使用??咕癫∷幘S持治療對預防疾病復發極其重要,是決定疾病預后和社會功能損害程度的關鍵因素。
2維持期治療推薦使用在急性期已獲得臨床治愈的抗精神病藥物,避免頻繁換藥,以一種抗精神病藥物為主,避免長期合并使用多種抗精神病藥物(包括2種),以及使用適宜病人自身特點的個體化劑量。
3在維持治療期,一定要保持急性期治療期獲得的臨床治愈療效。維持治療是指病情穩定狀態下的持續治療,避免疾病復發與癥狀的波動,良好維持治療可以避免殘留癥狀與疾病復發。
4維持治療的時間,如果是首發的病人,至少需要2年以上,一次復發的病人需要3~5年,多次復發的病人則需要維持治療5年以上,維持期治療的時間仍然依據個體化的原則,不能一概而論。
5維持治療中推薦使用安全性高、耐受性好的抗精神病藥物,所以在急性期選擇藥物時,醫生一定會考慮哪個是病人最適合的藥物,一旦出現藥物的不良反應要及時處理,提高病人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對于那些治療依從性差導致疾病多次復發的病人,醫生會考慮使用長效的藥物。
6醫生會評估藥物治療的安全性與耐受性,定期對病人進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包括血液檢查、心肝腎功能與糖脂代謝等指標的檢查。
7根據國內外已經發展相對成熟的理論和經驗,精神分裂癥早期、綜合與全程治療和康復模式,是指為精神分裂癥病人提供一個連續的、全面的醫療服務;服務場所不僅僅局限在醫院,還包括社區;對象不僅僅是病人,還包括病人家屬;方法不僅僅包括藥物治療,還包括指導社會功能和認知功能的康復。其最終目的是讓病人更好地回歸社會,這一全程治療與康復的理念已經逐步成為現代精神醫學界的共識。
《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第二版)類似司機手中的“地圖導航”,在始發地與目的地之間推薦了一條適合的路徑,它幫助精神科醫生更好地做出臨床決策,但它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標準、方法。一個幫助病人最終實現最大獲益的詳細的臨床診療程序,需要醫生根據病人提供的臨床資料、可利用的診療方案來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