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外傳統文化進一步交流。西方的教育理念傳入中國并對我國傳統教育理念形成沖擊。中華傳統文化向來都有著兼容并包的特點,對于西方教育理念的長處我們要抱著學習吸收的態度,對傳統教育理念也要批判的繼承和發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立足于傳統基礎上加以創新,建立一個新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方式。語文是我國一個基礎性學科,本文以語文教學的重要性為出發點,對傳統“雙基”和“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做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語文教學 傳統教育 繼承 創新
一、對傳統教育的繼承
如之前所說,中西教育理念均有長處和短處,對傳統教育理念決不能全盤否定。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組成人類文化方面有著重要意義。語文素養對學生來說是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前提,而語文不僅是一門基礎課程,還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語文知識的缺乏會導致其他科目學習進度的延緩。這一課程性質說明了語文課程的重要性,同時,漢語是我們國家的母語,這門學科還具有獨特性和工具性。筆者認為傳統教育中的以下幾方面是需要繼承發揚的。
1.重視基礎知識和技能
語文傳統教育強調重視“雙基”,就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是傳統教育理念中的精華之一,掌握好這兩點有助于學生理解我國文化和語言文字。它們是獲取語文知識的工具。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技能需要,加強雙基教學來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正如教育家葉圣陶所說“教是為了不教”。正確理解和運用漢語,提高語文能力。語言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上講,作為中國的母語,語文教學對學生有著重要作用。只要掌握了語言規則就能更好的利用基礎性知識技能促進語文的學習。教師要對“雙基”有辯證思維,在學生學習語文的實踐中,讓學生自主合作掌握規律,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2.語文學習過程仍要重視讀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古訓告訴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讀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讀可分為默讀朗讀等等,讀在語文學科中不僅是一個對語文內容加深理解記憶的過程,更是一個通過讀書來提升學生文學素養的過程。不學習的人是沒有疑問的:只有那些反復讀書而生出疑問的學生才有思考加深學習的可能性,通過釋疑來提高語文水平。“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大量反復的閱讀,人人都要能成為自己的老師。而當今社會在一些教學條件不高的山區,學生沒有安心閱讀的條件,那他們的語文水平怎能提高。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3.學習方法要重復習
復習就是將學習掌握的知識加以鞏固。語文學科的內容都是需要背誦熟記于心,能達到有效提高自身語文素養的目的。可愛賓浩斯遺忘規律的存在導致學習的內容都會周期性的遺忘,只有不斷的復習才能準確而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做到經常復習不僅能加強對已學知識的掌握,還能加深理解,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復習也決不能盲目,也要做到科學有效、循序漸進的復習。
二.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
傳統教育雖有可取之處,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會有一些難以適應當代教育規律的弊端。以為的堅持傳統容易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潛能并限制他們視野開闊性。我國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的優秀學生,在國際社會上卻沒有立足之地,很大程度上歸咎于我國傳統教育觀念的陳舊過時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因此,教學時對傳統教育既要有所繼承,又要在此基礎上做出創新:
1.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教學觀念的實質是教師對教育過程中的內容和對象等的認識。長期以來,傳統的教學觀念就是把對學生知識的灌輸作為教學的中心和唯一任務,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以高分進入好的學校。但學科教學應該體現教育的培養目標,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體現教育功能的前沿性。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也在于此,在加強雙基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發展,培養技能并在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全面提高學生個人的科學文化修養。語文教學除了要注重知識方面的傳授還要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為社會培養創造全方位的優秀人才。
2.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講解法是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課堂傳授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當代教學課堂的需要,因為它只注重單方面的把知識灌輸給學生,極易導致學生不求甚解甚至不懂得其中道理,不利于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智力。語文課要根據學不同學生的需要,引導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讓學生們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自主能力,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新知識,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教育教學中,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更適用于當下的課堂學習。
3.幫助學生把所學的基礎知識轉化為能力
語文學科中聽、說、讀、寫很重要,它們不僅是教學手段也是教學目的。在語文課堂上掌握知識不是教學的最終目標,一切知識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做準備。根據學習母語的規律。在學生“雙基”內容熟練掌握以后,應加大其聽讀的訓練強度,通過大量的讀寫練習實踐來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熟練度和準確性,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4.加強對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自學能力的培養
傳統教育需要創新的還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增強能力的培養。教導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培養學生在學習方面自學的能力。自學能力的養成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控能力的發展,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語文學科的各個環節都可以通過老師教導和學生自學相結合來進行教學,從四項基本能力的培養入手,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和心理素質。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對加強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自學能力的培養有很大幫助。
結語
人類歷史變遷的必然規律就是繼承與創新,除了對傳統知識文化的優點的繼承,必須要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時代需求。在我國傳統教育中,有許多好的基礎教育方法理念需要繼承和發揚,但也應合理的摒棄其中不符合時代要求的部分。語文學科也是如此,繼承與創新并不互相矛盾。只有用創新的方法來吸收傳統教育觀念中的精髓,才能夠全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從而為國內乃至國際社會培養一批批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閏孟蓮.高中生語文自學能力培養途徑淺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 (3).
[2]劉林娟.語文教學挑戰傳統激活思維[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