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團
日前,2016年高考已落下了帷幕,隨著志愿填報、投檔錄取工作的進行,社會對高校招生以及教育公平的討論再度升溫。
“只要維持公平的教育機會,貧窮就不會變成世襲,就不會一代一代、世世代代的窮。”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言,教育是最大的社會公平。教育,是公平的起點;教育,是要讓人們看到希望。但是,由于歷史和經濟原因,各地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生源數量和當地教育資源不對稱,也使得各省之間的高考錄取率存在很大差異。很多中西部省份的高等教育資源相對不足,造成當地的生源錄取率較低。
高等教育之所以存在地域不公平的問題,根源在于高校資源和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有數據顯示,北京地區有“985”高校8所、“211”高校23所,上海分別有3所和9所;而考生人數最多的河南,“985”、“211”高校分別為0所和1所。在考生數量上,北京2016年僅有6.1萬人報名參加高考,上海約5.1萬人,而河南則高達82萬多人。以“985”和“211”高校的數量和當地考生人數之比來衡量,河南與京滬的差距是多少呢?答案不言自明。如果再任由各高校優惠“地方子弟”,那么河南、山東等地考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必然遠小于京滬等高等教育資源集中的發達地區。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考試公平”,而非“打土豪分田地”般的“調配”。畢竟每一所高校的師資、教學設施都有一定的極限,若調出高校招生指標而不減損高校所在地考生的錄取人數或比例上的利益,那么超過學校教學極限的調配必然損及高等教育的質量。事實上,十多年的高校擴招政策已使高等教育的質量備受社會質疑。從實踐看,與其高招指標“調配”,不如先徹底打破招生考試中的地方保護主義,在改革過渡階段,招生政策等方面給中西部地區適當傾斜,同時大力發展中西部地區的高校和高等教育資源建設,變輸血為造血,最終全面推進教育公平發展。就如同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黨和政府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笙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