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洲
【關鍵詞】 營養餐;教育;感恩;勤儉節約;憂患意識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2—0023—01
黨的新一代領導人在反腐倡廉,反對奢侈浪費,提倡厲行節約,杜絕舌尖上的浪費等方面給全國人民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我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始終要把青少年的身體發展和心智發展作為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教育和培養他們珍惜糧食,熱愛勞動,從身邊小事做起,從小養成吃苦耐勞奮力拼搏的精神。特別是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和營養改善計劃以來,我們一定要抓好這個機會,正確地教育和引導他們,讓他們健康地成長發展。根據相關資料報道,目前全國農村有1.3億中小學生,有三千多萬在校住宿,一日三餐都在學校,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需在學校午餐,這樣龐大的數量,如果我們教育不當,管理不妥,不但會造成巨大的食物浪費,更重要的是喪失了傳統美德。因此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
一、教育和培養學生懂得感恩
劉延東在一次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營養健康狀況,不僅關系著個人的成長發育和全面發展,也關系著我們整個民族素質的養成和提升。黨和國家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特別重視,考慮到農村孩子營養缺乏,因此不惜花費巨大資金,以保證青少年在身體發育時的所需營養。但有個別學生認為我們生在了這個好時代,又趕上了這個好機會,享受黨的好政策是理所當然的,于是,他們的內心就產生一種優越感和不勞而獲的思想,殊不知這種想法是十分危險的和有害的。因此,要讓他們懂得一分耕耘,一份收獲,只有勤勞,才有獲得。世界上收獲最多的人,往往是付出最多的人,天上不可能掉餡餅,告訴他們只有現在勤奮學習,掌握好建設祖國的真本領,長大后才能報效祖國和人民。
二、教育和培養學生懂得勤儉節約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段箴言,其中有一句“日食三餐,當思農夫之苦;身穿一縷,每念織女之勞”。明朝的一位文人也有類似的一句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難”。古代的封建帝王和文人墨客無不珍惜勞動人民的成果,而做為農村孩子,更應該知道每一粒米,每一顆糧食來之不易。雖然現在我們富裕了,但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本色不能丟,古人云“米粒雖小,尤見禮儀廉恥,節約事微,可助興國安邦”的精神準繩不能丟。在這方面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偉大領袖毛澤東的“浪費是極大的犯罪”,“節約鬧革命”曾指導者幾代人艱苦奮斗,自力更生。他老人家所有衣服中竟沒有一件不打補丁的;敬愛的周總理勤儉節約的故事,婦孺皆知,成為美談,他一貫倡導勤儉建國,艱苦奮斗,并以身作則,他的睡衣穿了幾十年,破了就補,補了又補,直到爛得無法再補。正是這一樁樁一件件小事,鑄就了他們偉大的品質和人格魅力,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我黨光榮傳統的化身。
三、教育和培養學生增強憂患意識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始終是事關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百姓安寧的頭等大事。我國有13億人口,人多地少,自然災害頻繁。遠的不說,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災害對許多中國人來說,至今歷歷在目,刻骨銘心。而現在的青少年沒有經歷過那場災難,說起饑餓災荒他們覺得是很遙遠的事,甚至不可能發生,食堂浪費現象十分嚴重,吃不完的剩飯剩菜和饅頭隨便扔掉。因此,要對他們強化危機意識和危機教育,俗話說“滴水湊成河,粒米湊成蘿”,據有關資料統計,全國一年餐卓上浪費的糧食可供2.5億人口吃上一年。歷史證明,一個沒有危機感和憂患意識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日本在二戰失敗后能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與這個民族有著強烈的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是分不開的,在日本,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到農村參加勞動,體驗生活,讓學生加深對農民和漁民的理解,使之更加珍惜盤中餐,不浪費一粒米。而現在有許多孩子嬌生慣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試想這樣的一代人在以后如果遇到挫折,能經受住嗎,又如何在國家危難之時能挑起大梁獨當一面?
總之,農村營養改善計劃看似平凡,但責任重大,意義深遠,我們一定要同心協力,盡職盡責,把黨的這一惠民政策貫徹好、執行好,讓學生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吃出感情,吃出珍惜,吃出感恩。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