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茜茜
【摘要】 評價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有機構成環節,是促成學生發展的有效教育手段.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課堂語言直接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氣氛和活動,好的評價語言可以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產生愉悅的學習情緒,建立足夠的學習自信. 因此我們要努力提高數學課堂語言,特別是評價語言的有效性,克服數學教學的枯燥,增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評價語言;豐富;恰到好處;互評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數學課堂中,語言是教師教學思想最直接的體現,評價語言是課堂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一種價值判斷,也是對學生的一種引導,更是對學生的一種激勵,所以要做到客觀公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因此,如何評價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教師的一個重要責任.
我們許多老師在交流時都說年級越高,學生舉手的越少,課堂上總是一副死氣沉沉的樣子,一旦下了課,學生又恢復了活力. 我們都將問題歸根于數學教學的枯燥性. 眾所周知,在那些名師的課堂上,學生都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課堂氣氛活躍至極,教學效果十分好. 其實名師們的魔力,應該歸功于他們課堂言語的魅力. 那些看似信手拈來的精彩的課堂語言,實則是教師深厚的文化功底. 所以教師重要的任務是努力提高課堂語言,特別是評價語言的有效性來克服數學教學的枯燥,增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好課堂評價語言,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到我們的數學課堂呢?下面,我就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對評價語言運用的一些體會.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豐富教師的評價語言,促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我們設置問題時通常都會預設學生可能會出現怎樣的答案,往往會忽略掉此時我們應該使用怎樣的課堂語言來應對,該怎么設計相應的過程性評價語言來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對應不同層次的問題我們可以設計不同的評價語言. 比如質疑的環節可以說:“你提的問題連老師也沒有想到,是個小思想家!”有些學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時我們要抓住契機,鼓勵他們:“你們都是愛動腦筋的,能夠想出這么多與眾不同的答案,希望以后繼續保持愛思考的好習慣!”對于講得特別好的學生可以鼓勵他說:“你和老師想到一塊兒了,你真是老師的知音啊!”直接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其實在我們的課堂上,缺少的就是這種自然、貼切的語言. 雖然我們已經注意到了評價語言的重要性,也想在課堂上多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但是我們的“庫存”比較貧乏. 如果每堂課都是千篇一律的“很好”“非常好”或者“你真聰明”等這些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實際上對學生起不到多大激勵作用. 所以我們平時應該多尋找精彩的評價,積累并學以致用,讓學生在評價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取進取的力量,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二、 小學數學教學中使評價語言恰到好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巧妙評價,引導深入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傾聽每一名學生的發言,應根據學生的回答客觀、準確地指出學生的長處與不足,既對學生表現出色之處給予肯定,同時又有針對性地提醒并糾正學生的不足.
低年級學生掌握的知識相對較少,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 我們如果不精心組織和設計教學語言,就可能會出現我們上我們自己的課,而學生又是自顧自地在做別的事情,這樣一節課很難有好的效果. 如果我們從實踐性的東西開始,在比較恰當的時機運用恰當的評價語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勵評價,增強學習信心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 教師的語言應該像溫暖的陽光,去撫平學生不安的心. 教師激勵性的評價就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
一些平時膽小的學生在課堂上欲言又止,這時需要我們的鼓勵,投以贊許的目光,請全班學生鼓掌歡迎這名同學發言. 從學生的反饋信息中,敏銳地捕捉到其中的閃光點,哪怕只有一點點合理的內容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今天我非常高興××同學大膽舉手發言,而且非常棒,希望以后經常聽到你這樣精彩的發言. ”讓學生萌生成就感,激發他下次積極舉手的欲望.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言語中的“不解”,提供學生互評空間,促使學生共同成長
教學過程是一種教師與學生“溝通”“合作”的過程. 教師如果隨意打斷學生的發言,或者教師自以為已經很了解學生的意思,就草率講述自己的看法. 學生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表達. 所以課堂中我們應該少說話,甚至是裝不懂,把自己置于“無知”境界,“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如五年級下“分數的產生及意義”的教學中,在教學分數單位的意義時,教師并沒有直接給出概念,而是讓學生通過同伴互助,不斷補充,逐步完善概念. 學生先學后教,這樣自主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感知過程,這種感知是對分數意義本質的、整體的感知,而非支離破碎的. 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對單位“1”理解得很透徹. 在學生互動過程中,沒有了來自于教師的壓力,學生處在一個比較平等的地位,他們能夠自主地參與評價,也敢于表達自己不同的意見補充分數意義的概念. 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能夠融入集體,同時加深了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伙伴間的良性評價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以學生為中心”評價這種教學讓教師能走下講臺,貼近學生,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使自己的“教”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學”.
【參考文獻】
[1]馬金燕,宋梅.淺談小學數學課堂評價語言的魅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1(14):42.
[2]徐廣根.小學數學課堂評價語言摭議[J].小學教學參考,2009(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