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巖峰
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必要性
終身學習是這個時代賦予我們每個人的神圣使命和必然要求,而閱讀能力則是一個人進行終身學習基礎和前提,初中階段是一個人良好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尤其是閱讀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
初中歷史學科課堂教學不但能使學生學習到基本的歷史知識提升人文素養,而且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能夠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當前中學生,特別是小學剛升入初中的學生的閱讀能力現狀令人堪憂。閱讀是從書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過程。“許多學生不能掌握知識,乃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學會流暢地閱讀、有理解地閱讀,還沒有學會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學會閱讀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基礎,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終生發展。而閱讀又“是一種技能”,“要達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經過練習的。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提高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筆者曾對七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了解到課堂上學生的閱讀機會非常的少,閱讀方法不當,教師存在滿堂灌的問題,課外閱讀書籍也是非常的有限,閱讀的時間也不充分。學生閱讀積極性不高,學生的思維和能力不能得到培養與發展,為此我們在如下幾個方面進行了針對性的嘗試。
二、歷史課堂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
1.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理念
通過簡單的趣味性問題的設置,進行小組比賽和個人競賽,激發學生用心閱讀,搜集有價值的歷史信息。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閱讀是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閱讀是獲取知識,拓寬知識面,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風俗、歷史等方面的知識的基礎,是學習歷史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面,閱讀時,切不可帶著應試的情緒去讀,也不可急功近利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2.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學習歷史一定要閱讀教科書的課文,認真閱讀教材是直接獲取知識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徑。學生在平時一定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時要去掉雜念,精神專一。
經過閱讀后再聽講,就會對知識的掌握更加扎實,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奠定客觀基礎,進而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通過長期指導下的有目標的閱讀訓練,學生就會潛移默化地掌握閱讀技巧、方法,如留心關鍵詞句、運用粗讀、略讀等方法,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興趣。在細讀文章時,可以邊讀邊用筆把有關歷史人物、事件及背景、時間、地點、原因、意義、影響等標注出來,提升閱讀的水平、搜集信息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學習一切知識的精神力量源泉。有了興趣就相當有了內動力。而剛升入初中的小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是故事、童話、幽默小品等,因此教師根據學生的這一特性,要多開展此類的活動。學生可通過結合教學內容提前布置閱讀任務,開展歷史人物介紹、歷史大事簡介、歷史上的今天等閱讀活動,給學生一個展示張揚個性的舞臺和空間。通過分享閱讀的成果等,教師還要及時加以肯定,使學生產生閱讀的成就感,體驗到閱讀是一種精神上的高級享受。學生有了閱讀的興趣,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閱讀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三、多種閱讀方法的實踐
經過一定的訓練學生基本養成良好閱讀興趣和習慣的基礎上再加以科學閱讀方法的實踐,就會很快提升閱讀的效率,進而提升學習的質量,形成閱讀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歷史教材和歷史課外閱讀材料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教師應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靈活運用不同的歷史閱讀方法,讓學生在輕松的閱讀氛圍中掌握相關重要的歷史知識。常用的歷史閱讀方法有:1、目標導讀法,讓學生帶著目標在規定的時間內有針對性的閱讀教材,培養信息搜索能力;2、粗讀與精讀相結合,結合教材內容可以先讓學生快速了解本單元或本課的大致知識結構或幾大板塊,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明確或下達下一步的某一板塊或某一方面的具體閱讀任務,從宏觀到微觀具體指導閱讀解決重點。3、圖片導讀,教師根據內容設計或展出相應的歷史信息圖片,如在講工業革命時,教師展出一個珍妮機圖片和蒸汽機圖片,請同學們介紹一下這兩個圖片的名稱,功用,發明者,二者之間有什么聯系等?在學生一知半解的回答基礎上,激發學生閱讀相應的教材或課外資料解決這些問題,具有很強的時效性,然后再讓大家互相交流補充,效果很好。4、比較閱讀,這是很綜合的一項閱讀技能,教學中教師為解決一些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提出具有同類事物的比較性問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如在學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教師提出“秦始皇時期是如何對待儒家學說的呢?”,學生回答“坑儒”的基礎上,教師又立即提出“尊儒與坑儒做法雖然不同,但是這兩種做法的目的又有何相同之處呢?”這種激發學生由閱讀中尋找不同,又由不同之中思考相同的做法,使學生最終得出結論“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這種異中求同的訓練是以閱讀為基礎的,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了思維的品質。
課內外閱讀相結合,在閱讀能力提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介紹一些與教材有關的歷史人物傳記、重大歷史事件的簡介進行閱讀,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斯大林格勒戰役簡介,瓦特、牛頓、馬克思、華盛頓、羅斯福等歷史人物的偉大貢獻等。給學生搭建這種交流的平臺,把學生的課內外學習結合起來,培養了閱讀能力,也陶冶了情操,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和成就感。
經過實踐,我所任教的年級學生畢業時閱讀能力和學習興趣都有了質的提升,學習信心增強、學習成績優異。因為他們已經在人生的關鍵時期掌握了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與能力—閱讀。
參考文獻:
[1]陳先高.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南京市陶吳中學.
[2]馬建新.試論初中生歷史閱讀能力的培養[J/OL].龍源期刊網.
(作者單位:撫順市第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