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靈娜
摘要: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我國民族民間舞得到了長足進步,但是在創作層面上還存在一些問題或者爭議。本文從當前我國民族民間舞創作存在的問題出發,系統探討新時期民族民間舞創作的方向,以期給予相關創作者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民族民間舞 創作 時代性
我國的民族民間舞具有一定的娛樂性,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時間生產生活中的集體創造、積累及發展而來的原生態舞蹈。可以說,是我國藝術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特色的直接反映。近年來,在國內舉行的重大舞蹈賽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民族民間舞蹈作品,將民族民間舞蹈創作推向了新高度。但是也要清醒的看到在實際創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過分注重原生態、過分注重現代等。為此,有必要對該類藝術的創作進行一個深入剖析。
一、當前我國民族民間舞創作存在的問題
(一)過分注重原生態
我國民族民間舞蹈在創新和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創作方面的問題,過分注重和追求原生態的民族民間舞蹈很難滿足當前人們的審美需要,難以得到觀眾的認可和喜愛。民族民間舞起初是來源于民間最為原生態的舞蹈,但當前充分考慮并結合現代人的藝術理念和審美情感,進行原生態舞蹈藝術化的調整和處理,要切合當代觀眾的審美心理,如此才能引發共鳴。從現階段民族民間舞的創作來看,一味追求民族性,而未能考慮現代社會特性,如此創作出來的作品,會極大影響到觀眾的欣賞興趣,難以得到認可。
(二)過分考慮“現代”
在市場經濟和信息化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社會大眾的審美理念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民族民間舞也處在不斷改變之中,但是這種改變的好壞對民族民間舞的創新及發展有著直接影響。有些創作作品為盡量凸顯現代性,迎合社會大眾審美需要而刻意去體現“現代”元素,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創作出“四不像”作品,未能體現出民族文化內質,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創新,也就創作不出優秀作品。不管發生怎樣的改變,都應遵循民族文化這個根本內質,充分把握住傳統性、民族性。
從觀眾層面看,大部分觀眾更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對具有現代性的內容不會有排斥心理,在考慮這一點的基礎上要把握民族性,而不應該為現代而刻意去追求現代。
二、我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方向探析
(一)充分繼承傳統元素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均有和其他民族不同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在習俗習慣、宗教信仰、婚姻情感等方面均有獨特之處。而要想創作出一個優秀的民族舞作品,須深入到實際生活中,從中得到靈感,再在創作中重塑生活。這就需要準確把握各民族歷史、文化、人文、地域等方面的特點,以塑造出生動的民族形象。比如:蒙古舞蹈的風格主要表現為身形后仰、粗獷彪悍,及上半身的劃圓動律。再比如:維吾爾族舞蹈則表現為挺而不僵、熱情嫵媚。而這些舞蹈藝術表現均來自于實際生活,是舞蹈創作者深入到生活,從中感悟和提煉得到的。每一個民族均有自身的生活方式,倘若不深入到實際生活,是無法創作出有靈性、生動的作品的。
(二)融合現代創編手法
伴隨社會的進步,人們的舞蹈欣賞水平不斷得到提升。為更好的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民族民間舞的創作也應緊跟時代,充分應用好現代表現手法和情感理念去創新舞蹈創作方法,跳脫傳統創作思維的桎梏,在舞蹈結構、節奏、風格等方面別具一格。同時要指出的是,這里的“現代”是有一定的度,要不然難以得到觀眾的認可。比如:朝鮮族舞蹈《春》,這一作品的舞蹈語言在風格上極為鮮明,創作者充分把握住了朝鮮族舞蹈的內在特征,生動的表現出了朝鮮族的地域特色。創作者在實際創作中合理吸收了西方現代舞元素,如音樂結構、舞者造型等方面,塑造出了一個生動、鮮明的“春”之形象。這個作品的舞蹈語匯剛柔并濟、動作酣暢、律動感很強,將“春”的美麗、生機充分展現出來,把生機勃勃的春天極為形象、生動的刻畫出來了,讓觀眾回味無窮。這一作品就充分把握住了民族性,也結合了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也就造就了相對成功的一個民族民間舞蹈作品。
三、新時期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方向
(一)充分把握“傳統”
隨著時間的發展,以往表現好的創作作品在當代不一定會受觀眾認可和接受,創作者應基于民族文化根本上,有效的結合現代因素進行創作;同時基于血緣延續和民族情感上,應把握好創新和改變的度。不應該過于注重“傳統”,而淡忘當前的生活背景和社會價值理念,忽略現代審美理念下的追求,往往是得不到成功的,也很難在現代社會中延續和發展。
比如:雙人民族舞蹈《老伴》,就是創作者在深入體驗和感受老年人群生活后,選取相對獨特的視角,應用膠州地區的秧歌動作刻畫出攜手相伴的兩個老年人形象。這個作品客觀、生動的表現出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情況,互相攙扶,雖然不再年輕,也沒有熱血激情,但夕陽紅最美。這一作品在很短的數分鐘內,充分折射出“少年夫妻老來伴”的人生經歷。生活中的簡單道理,在創作者結合民族民間舞的藝術特征,卻創作出一個優秀劇目。而當代社會是需要這樣的作品的,這類作品促進了民族民間舞的創新和發展,展現出了現代社會生活的狀況,能夠讓觀眾在欣賞舞蹈的同時,還能得到人生感悟。
(二)積極做好“現代”
不應盲目去探尋“現代”,創作出“四不像”的作品,導致民族文化內在的丟失。在傳統文化和現代價值理念日益融合的當下,應正視各類文化帶來的沖擊,在創作民族民間舞的過程中,創作者應合理的應用“現代”元素,創作者既要保守注“傳統”的內在,在確保不變的基礎上強化“現代”,這是民族民間舞創作發展的根本動力。具體而言,要做好這幾點:一是創作主題需新穎,要表現出符合現代社會價值理念和價值觀念;二是創作模式要新,要對既有創作模式和手段進行創新,借鑒現代舞蹈元素,比如:音樂、動作等;三是舞蹈編排要新,抓住主體,應用好現代舞技術及編舞技法,創作出獨特的舞蹈語匯。
比如:《老伴》,舞蹈動作原型就是秧歌,但創作者對其進行了適當改編和再造。而這個作品演出的成功,關鍵在于改編的舞蹈動作充分結合了現代舞蹈創作和表現手法,符合現代民間舞蹈創作的審美標準。
(三)“傳統”和“現代”結合
民族民間舞的創作實際上是群眾創造和藝術創作家再造的完美結合。基于形式意義來看,這類舞蹈就是實際生活的寫照,所以,在實際生活和藝術表現間存在著簡明的內涵。在創作中,能更好的找尋到屬于自己且有著鮮明民族特色、審美、意境的舞蹈語言,進而構成鮮明的獨有風格。我國民族民間舞創作發展,應將“傳統”和“現代”充分融合,不過分注重“傳統”,也不過分追求“現代”,需要有一個度。而這就需要創作者能夠基于獨特視角將兩者巧妙結合,如此才能創作出一個優秀的民族民間舞蹈。
比如:《扇骨》是我國朝鮮族有名的舞蹈,而這一作品的創作就是“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融合的產物,充分表現出朝鮮族風格和個性。朝鮮舞的特點就是應用氣息帶動外部肢體動作,通過膝部屈伸引動全身,表現出“線”的韻律,展現出朝鮮女性的善良、賢淑、婀娜。該舞蹈的創作者從傳統風格挖掘了一個新的“點”,使該舞蹈不但表現出朝鮮女性的美,還表現出這個民族的執著、堅韌的民族精神。也正是這個“點”,使舞蹈氣息擴散和力的延伸得到充分發揮,而這個“點”生動地表達出了朝鮮人民的民族情感,展現出傳統和現代融合之美。該作品表達的是在時代變遷的當下,社會大眾審美改變下的朝鮮族舞蹈,而非朝鮮族舞蹈審美標準下的現代舞,在充分展現朝鮮舞蹈傳統特色的同時,將典型舞蹈語言予以提煉,并賦予時代情感。
(四)動作及技法充分融合
在舞蹈創作中不管是動作語匯,還是編舞技法,均有著相同的地位,各自有任務,但只有將兩者充分結合、統一起來,才可發揮出作用,單單靠一項是不可能完成創作的,也不會脫離一項而獨立存在。民族民間舞創作者,需要對編舞技法進行創新,也就是在民族民間舞既有動作語匯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動作語匯特點即風格,如果失去風格的創作,不管編舞技法如何創新也為無根之木;同樣的,缺乏創新編舞技法創作的舞蹈,僅僅是羅列、重疊動作。所以,只有兩者相互融合、互相借鑒,才可達到互補、互襯效果,需選最具人民性的審美特質予以提煉、再創造。
四、結語
總而言之,民族民間舞是一個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而我國作為具有數千年文明的多民族國家,民族民間舞有著鮮明的特色,民族舞蹈的風格、表現手法等不同。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要想推進民族民間舞蹈發展,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就應該重視和現代化元素的結合,充分考慮到社會的審美觀念,和時代理念充分融合,進而推進我國民族民間舞的良好發展,提高整體創作水平。
參考文獻:
[1]侯玉林.淺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中的民族性[J].北方音樂,2014,(07).
[2]吳學雷,孫巍.淺談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創作方向[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03).
[3]王亞琴.民族民間舞創作的思考與借鑒[J].戲劇之家,2014,(17).
[4]陳碧嬌.現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考[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2,(04).
[5]姚琳.淺議編舞技法在民族民間舞創作中的運用[J].音樂時空,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