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都
A有位朋友想對幫助過他的貴人表表心意,卻猶豫著不知如何掌握分寸。她的話,讓我想起一個流傳千年的關于報恩的故事……
晉公子重耳為躲避迫害四處流亡,途中,因為缺衣少食,處境窘迫,跟隨他的臣子一個個悄悄離他而去,只剩下幾位忠心耿耿的臣子至死不渝地追隨著他。有一天,他們的干糧終于吃完了,在一個渺無人煙的地方,重耳體力不支暈倒在地。隨臣心急如焚,四處尋找可以吃的食物,找了半天也找不到。眼見重耳餓得氣如游絲,一位名叫介子推的臣子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熟,連湯帶肉端給重耳,這才救了重耳一命……
后來,重耳當上了國君,即晉文公,為了感謝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和后來助他奪取江山的文臣武將,提拔并重賞了許多人,可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為介子推打抱不平,勸他也去討賞,然而介子推覺得自己當年的善舉不過是盡了一個隨臣的本分。為了避免眾人打擾,介子推打點好行裝,帶上老母親悄悄地到綿山隱居。急于報恩的文公為逼介子推出山領賞,聽眾臣子的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然后在山的出口處等候介子推出現……然而大火燒遍綿山,卻始終不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死前塞在樹洞中的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君與臣間的互相感恩,一個成就了君的生,另一個卻促成了臣的死,或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價值觀的差距吧。你所追求的,未必是我想得到的,你不必把你看重的強加給我。我幫你,是為了盡我職責,修得功德,不是為了你給予我什么。如果你把我對你的恩,看作是一種交易,你就看輕了我啊!
B有位恩人,在我人生低谷時幫助了我,甚至可以說,改變了我的命運。某日,我和他交流人生感受,恩人告訴我:“人生完美的標準有三條,一是一個好家庭,二是一位好老師,三是一位好領導。我這一生,能有現在的成就,離不開領導、同事、家人的支持和幫助。我也心存感恩,但方式是多工作,多負責,多為大家做事,讓別人因為有我有存在而得到幫助、感到溫暖……”
“多工作,多負責,多為大家做事,讓別人因為有我存在而得到幫助、感到溫暖……”這句話,不知不覺地改變著我的思維和處世方式。很多年過去了,我發現,“讓別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溫暖和愉快”這種報恩方式,受益的不僅是我們能夠幫助的人,也引導著我們的人生往更好的方向發展,我們有了更多有才有德的朋友,有了更為和諧愉快的人際關系,生活得更加幸福。
原來,恩是一種仁和善的表現,絕非是一種交易,而報恩的最好方式是銘記恩情,珍惜當下,傳遞善念,讓更多人因為有你的存在而受益,讓社會因有更多有善念的人的存在,而往更好的方向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