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振華 張明陽
【摘要】現電廠人員結構變化,大壩安全監測依賴自動化監測程度越來越高。但是觀測自動化設備分布較廣,很大部分在野外,大壩附近往往是雷擊發生較頻繁區域,觀測自動設備也就成了雷擊重災區。本文通過對東江大壩安全監測設備雷擊發生情況分析,介紹東江大壩觀測自動化針對性防范措施及效果。
【關鍵詞】觀測自動化;雷擊;防范
大壩安全監測越來重視,監測項目增加,但大壩安全監測人員老齡化,人員減少,新廠人員配置少,人員結構變化,大壩安全監測依賴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大壩觀測自動系統分布廣,環境復雜,很大部分在野外露天,水庫大面積水體,壩體及附屬金屬設施等都是容易引發雷擊的因素,大壩安全觀測自動化設備受雷擊威脅嚴重。
盡管雷擊成因非常復雜,但認識雷擊發生區域及原因,采取正確的防范手段,確保大壩自動化觀測設備正常運行,取得大壩汛期的工作狀況,保證大壩安全。
1.東江大壩安全監測自動化系統概述
東江大壩監測自動化系統監測項目主要包括:大東江壩體、壩區垂線監測(28測點),大東江繞壩滲流監測(13測點),大東江壩體滲壓監測(19測點),大東江斷層監測(4測點),大東江內觀監測(209測點),小東江壩體引張線及兩岸垂線監測(11測點),小東江揚壓力監測(12測點),滑坡體多點位移計監測(10測點)等監測項目;自動化系統監測共有MCU模塊38塊;自動化測點總數306;采集單元箱26個,采集軟件采用南瑞大壩安全監測軟件NDSIMS4.0;通過遠程集控水工自動化環網連接在一起,服務器分別安裝于長沙和小東江,控制終端位于長沙控制室及東江生活區控制室。該系統監測項目比較完整,除垂直位移外,已包含了所有監測目標,總體是目前大壩安全監測比較完善的系統。
但系統建立三年來,每年均受雷擊困擾,小東江滑坡體多點位移尤為嚴重。每年均有多次的雷擊損壞情況。
2.雷擊分析
現場設備做了一些防雷措施,通信主線路使用光隔,采集單元箱與廊道鋼筋連接,傳感器使用屏蔽電纜,繞壩滲流線路使用了鍍鋅鋼管防護,頻繁的雷擊損壞顯示這些措施未能取得防護效果。
2.1 雷擊情況統計
從表1看,大量雷擊導致設備損壞點比較固定,液位傳感器(GK-4500S)、電容式垂線傳感器、內觀傳感器沒有發生過雷擊損壞現象,一般損壞是MCU模塊及弦式測縫計和通信設備,發生頻率最高是小東江滑坡體多點位計,4年發生了15次設備損壞,2013年4月一次損壞7支傳感器和一塊MCU模塊,直接導致備品不足而停測三個月之久。表中僅為設備損壞情況,發生小雷擊,雖然設備未損壞,只造成設備死機,必須人工重啟工作量無具體統計,導致數據丟失,給自動化監測維護帶來沉重負擔。
2.2 雷擊原因檢查分析
首先對單元箱與鋼筋連接的接地進行測量,測量結果發現,這引起鋼筋頭接地電阻達到32歐姆以上,個別達到50歐姆,大大超出國家建筑防雷接地規范要求的10歐姆。也就是整個接地系統無法達到有效釋放雷擊產生的浪涌電流的效果,從測量數據看接地電阻差異比較大,各單元箱連接的鋼筋并未有效連接在一起,無法形成等電位和接地,經過對廊道施工圖紙的了解,認為采用混凝土預制模施工,鋼筋未與大壩主筋焊接,不能達到接地要求。
對設備取電位置及線路檢查,自動化設備均就近取得廊道或附近工作電源,291廊道往后主電源未安裝抗雷防浪涌保護器,小東江左岸安裝一個60KVA抗雷防浪涌保護器,只有一級,Vp值為5KVA,且其后的戶外線路采用了非屏蔽電纜,使保護效果大為減弱,雷擊導致電源損壞,甚至保險管爆裂現象嚴重,進而損壞設備;電源線戶內戶外均采用非屏蔽電纜,這也是雷擊影響比較大原因,有多次保險管爆裂現象。
通信線檢查,主線路比較長,且使用星形分支,通信質量較低,可能為提高保證通信質量,采用非屏蔽六類雙絞線。大東江主通信線路上在右岸274廊道入口的安裝了光隔,但其前后均有線路在戶外,尤以左岸274出口至左岸294觀測亭明顯,雖然使用了鍍鋅鐵管,但鐵管采用絲口連接,未使用焊接,鐵管間連接電阻較大,鐵管本身并未嚴格接地,屏蔽效果不理想,從左岸294及左岸274頻繁雷擊損壞可見一斑。并且有回擊至右岸274廊道主線路分支光隔現象。
傳感器線路,傳感器使用了RVVP4*0.5屏蔽線,也使用了鍍鋅鐵管保護,液位計本身浸入水中,受雷擊影響小,但NDA1403的通道雷擊情況嚴重。剝開電纜后發現,電纜屏蔽層很稀,經數過只有20網,屏蔽效果極差,導致了繞壩滲流、小東江引張線、滑坡體多點位移的模塊和安裝在表面的弦式傳感損壞嚴重,鍍鋅鐵管也是使用絲口連接,未焊接,未嚴格接地,效果極為有限。
從現場分析認為,東江大壩觀測自動化系統防護措施不系統,不規范,有些甚至沒考慮防護,而導致防護措施失效。
3、改進防護措施
通過對現場分析,參考國家防雷相關規范,確立一系列的改進措施:
3.1 建立完善接地網
原以壩體廊道鋼筋為接地,經檢測不符合規范要求,經過大東江大壩施工圖紙查閱,尋找到已廢棄的右側斜廊道預留接地點,經過檢測,與電廠大接地網僅0.0237歐姆,完全滿足防雷及電子設備保護需求。為解決廊道內潮濕容易銹蝕情況,設計采用Φ70銅纜接入廊道內,并經過斜廊道用Φ120銅纜連接成一個整體接地網。將壩體內單元箱接地與接地網連接。
小東江滑坡體由于處于山坡,與電廠接地網較遠,且難以做較大型開挖,改為沿坡面開挖0.5米淺溝,向大壩方向,約150米長,埋入接地扁鐵,中間打入5個1.5米深角鋼樁,焊接在一起,經過檢測接地電阻值為2.73歐姆,小于4歐姆,能滿足防雷及電子設備保護要求。
3.2 通信線路改光纖或120網屏蔽電纜
為了加強通信質量,縮短RS485通信線路長度,將主干進入廊道的電纜改為光纜,進入廊道后經過RS485分支器后,改用RVVP2*0.5電纜,并將屏蔽層兩端接地,為保證通信質量,通信連接改用菊花鏈式,取消星型連接,必要時采用分支器。出戶外電纜另用鍍鋅鐵管保護,鐵管安裝后焊接在一起并接地。并加裝RS485防浪涌保護器。
3.3 電源改造
大東江觀測自動化電源統一在右岸274取用,并在取電開關位置安裝一級抗雷防浪涌保護器,在每個單元箱安裝二級抗雷防浪涌保護器。戶外電纜一律改用ZR-KVVP2*2.5電纜,并將屏蔽及保護凱用焊接接地線方式接地。
3.4 傳感器電纜處理
這部分主要集中在弦式液位計及測縫計,小東江滑坡體多點位移重新更換為ZR-KVVP電纜。由于繞壩滲流及滲壓力測點數量巨大,并且大部分為鍍鋅鐵管保護,更換線纜費用巨大,采取對鐵管加焊連接,因為管內有電纜,只能用點焊方式,連接效果不是太理想,在2015年仍有NDA1403模塊損壞情況,根據弦式傳感器原理,設計在模塊端加裝15KP瞬態防浪涌二極管,釋放雷擊浪涌電流。
4.總結
防雷改造完成于2015年,在2016雷雨季節,東江大壩自動化監測系統未發生一起雷擊設備損壞現象。2016年5月在壩區發生劇烈雷擊事件中,僅發生設備死機情況,無一起雷擊導致數據丟失情況,防雷措施起到了重大保護作用。
雷擊對大壩安全監測系統破壞在國內是比較嚴重,東江大壩采取科學的措施,基本解決大壩安全監測自動化系統自身安全問題。
參考文獻:
[1] GB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
[2] 防雷裝置設計與安裝 寧建民 寧波 氣象出版社
作者簡介:
鄧振華(1974-),男,本科,工程師,從事大壩安全監測,自動化系統。
張明陽 (1977-),女,博士,副研,從事環境生態景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