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世剛
【摘要】水利工程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農田灌溉、防洪防澇、水資源調節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水利工程建設涉及的范圍廣,建設面積大,施工周期長等,因此,在建設期間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鑒于此,合理地采取措施來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環境的破壞尤為重要,其中,運用生態工程原理能有效地減少不利影響,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本文將以此作為論點,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和分析,僅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工程原理;水利工程;施工;環境問題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求,水利工程加大了建設力度,其給人們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言而喻。然而,在建設的過程中,破壞環境的現象頻繁發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在環保意識、呼聲越來越漲的大背景下,亟需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新興學科生態工程的出現,很好地緩解了矛盾的激化,最大程度地減輕因水利工程建設對環境的破壞。因此,相關人員要致力于將生態工程原理應用到實踐中,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水利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分析
(一)對水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一部分施工是在水上或者水岸邊作業,在其施工期間,都會對水資源造成一定的污染。例如:水利工程中需要用到的機械設備所產生的廢水,其中廢水中含有油污,化學劑等,排入到水中不僅影響到下游的水質,還會對水中的各種類生物構成生存威脅,特別是稀有物種,由于數量稀少,在污染的水源生存極有可能頻臨滅絕。此外,混凝土澆筑時所產生的廢渣掉入水中同樣會降低水質量,并逐漸沉淀到水底,長期以往會造成水底地面的污染,在短時間內很難恢復原來的生態狀況。在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會實施攔河筑壩,這一措施致使下游的水量有所減少,會直接關系著居住在下游的人們日常生活。且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建設還會改變土壤的酸堿性,使其逐漸鹽堿化,對作物的產量存在不利影響,進而導致農民收入不如預期。另一方面,下游的地下水位因攔河筑壩而上升,在遇到汛期時,發生洪澇災害的幾率要大于以前,這會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的損失。
(二)對空氣環境的影響
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設需要大型的機械設備來運作,大貨車、大吊車必不可少,它們在運輸、轉移各種原材料時,包括石料、金屬材料、混凝土等,會產生大量的揚塵和廢棄物,除此之外,機械設備運作時所產生的尾氣,使得施工現場灰塵彌漫夾雜著刺鼻的汽油味,在一定范圍內加重了空氣的污染。值得注意的是,大型的水利工程所需的原材料會就近擇取,例如開山取石,準備火藥對山體進行爆破,從而獲得石料,這期間,由于爆破產生的顆粒物會懸浮在空中,短時間內很難散去,空氣污染程度加重,這對長期在施工現場作業的施工人員來說,對身體造成危害,特別是對呼吸道的影響。
(三)噪音影響
噪音的影響主要來源于機械設備的運作。水利工程建設是一個不間斷的施工過程,因此,噪音也會源源不斷,只會隨著工程的完工而逐漸減少。施工現場的噪音來源主要包括車輛行駛的噪音,混凝土攪拌的噪音,開山炸石的爆破聲等,這些噪音污染的力度以及范圍遠大于其他噪音,這對周邊居住的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嚴重甚至會影響到日常的生活起居。
二、生態工程原理的應用原則
(一)協調共生的原則
協調公生原則是指兩者之間通過各種有效手段,合作共存,使得雙方達到共贏的目的。這個原則在自然界中不少見,動植物為得以更好地生存,會依賴其他動植物,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同樣,這個原則也被應用于人與自然當中,在水利工程建設期間,水利工程施工與周邊的生態環境,需要人為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規劃和協調,將兩者之間的關系達到一種最佳的組合狀態,使得水利工程建設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發展。譬如,水利工程施工期間必然會有廢棄物的存在,而它將占據一定的空間,此外,在建設過程中,生產場所也會占據一定的空間,倘若將兩者分開考慮,作為兩個獨立體來占用土地,則會造成土地空間的浪費,而如果將兩者結合,符合共生的模式,一方面資金和勞動力可以節省不少,另一方面,也節約了一定量的土地資源。
(二)生態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的原則
自改革開放后,工農業的快速發展,給國家和人民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然而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因人類生產活動無節制的索取與破壞,造成人與自然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行為,自然將反作用于人類,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一定的傷害,使得人們逐漸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可持續發展理念應運而生,堅持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不容動搖。因此,國家在大力發展水利工程事業時,也要謹遵生態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的原則。一方面,建設水利工程是為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設期間,盡可能地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作用,促使生態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良性循環。例如,在水利方面發展相關的旅游業以及生態用水業。
(三)循環利用的原則
我國雖然幅員遼闊,但是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少,且資源分布不均勻。資源的匱乏會阻止工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是當前面臨的一大難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可再生資源的開發以及資源的循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矛盾的激化。因此,必須將循環利用原則積極引入到水利工程建設中。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巨量的原材料,在使用原材料時必然會產生多余的廢棄物。在貫徹循環利用原則時可將廢棄物進行合理分類,利用相關科技技術對建筑廢棄物重新處理加工,加工后所得的材料可再次投入使用,這種循環利用不僅可節省了材料費的資金投入,這些建筑廢棄物的處理還降低了對環境的破壞程度。
(四)主體空間的利用原則
生態工程具有種群分布的原則,水利工程也具有自己的建設理論,將兩者結合而得出了主體空間的利用原則。物種種群一般分為兩種模式,垂直模式和平面模式。合理的種群分布對水利工程的實施有著積極的影響,因此,科學全面的統籌規劃能解決水利工程在空間組織、土地利用、水資源調配等方面的棘手問題。
結束語
綜上所述,經濟的高速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近些年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讓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開始深刻反思,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進一步地實現發展。因此,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時,要充分、全面地考慮環境因素,將生態工程原理積極地應用到建設當中去,切實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最大地發揮水利工程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同時,將環境的影響程度降到最低,實現兩者共贏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梁川.水利工程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及防治措施[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 6) : 202.
[2]程飛.應用生態工程原理解決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環境問題[J].水利學報,2002,( 3) : 55 - 58,63.
[3]楊志義.水利工程施工建設對生態環境的重要影響[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10)253.
[4]黃連.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態工程施工的探討[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4,(8)4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