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琳
【摘要】本文詳細地介紹了地表水資源的形成過程,介紹了水資源評價的分區原則,介紹了評價方法及指標,特別是提出了地表水資源的質量評價的水化學特征評價、水質現狀評價和河流底質現狀評價。
【關鍵詞】水資源;評價
一、地表水資源概念
地表水資源指地表水中可以逐年更新的淡水量。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水資源通常指在水循環過程中可以得到恢復和更新的淡水。因此,水資源的評價應在分析水資源形成、運移和轉化機理的基礎上,探求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及其時空分布規律,為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據。
二、地表水資源的形成
地表水資源量指的是當水汽形成降水落到地表后,首先少量降水被植物截流,通過蒸發重返大氣中;大部分降水到達地面后部分補給河網、坑塘等各種水體,部分從地表入滲土壤中,當降水強度超過下滲強度或降水量滿足土壤蓄水容量時,則形成坡面流匯入河道;滲入土壤中的水量,一部分由土壤直接蒸發和通過植物散發返回大氣中,一部分以壤中流形式補給河道,其余部分下滲補給地下水;部分地下水被河道切割,以基流的形式補給河道。坡面流和壤中流、基流等水體補給河道的水量構成河川徑流量。
三、地表水資源評價分區的原則
水資源分區的原則和標準是:流域與行政區域有機結合,保持行政區域與流域分區的統分性、組合性與完整性,以便適應水資源評價、規劃、開發利用和管理工作的需要。我省是以大江河流域水系為基礎,考慮各行政區分布及地形地貌、流域面積大小等因素進行水資源分區,采用全國統一的三級水資源分區。水資源流域分區的原則:①基本上能反映地表水資源條件的地區差別。②盡可能保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大河進行分段,自然地理相同的小河適當合并。③便于進行地表水資源計算和供需平衡分析。
四、水資源評價方法及指標
1 評價方法地表水資源評價,以天然流域作為計算單元。按水量平衡原理,以降水量作為流域輸入項,以天然河川徑流量、總蒸發量和地下水潛流量作為流域的輸出項,其差值為流域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蓄變量。在多年平均的條件下,流域蓄變量可以不予考慮。地表水資源量(即天然河川徑流量),它既包括了地表水,又包括了一部分地下水(河川基流量)。對于山區閉合流域來講,由于土層薄,河床切割深,河道坡度大,地下水以河道排泄為主,潛水蒸發量和地下潛流量相對較小,因此河川徑流量可近似地作為水資源總量。而對平原區來講,由于土層較厚,坡度平緩,河川切割淺,地下水主要以潛水蒸發的形式排泄,只有一部分地下水由河道排泄,因此河川徑流量不能代替水資源總量。在計算水資源總量時,必須由地表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兩部分組成。因此,從水資源利用的角度出發,將平原地區降水對地下水的補給量和地表徑流量之和定義為流域產水量,并把它作為平原地區水資源的總量來加以估算,實際上在平原區,由于地下水的開采,奪取了一部分潛水蒸發和河道排泄量,促使部分地表水轉化為土壤水和地下水,使地下水的補給量有所增加。同時由于渠系滲漏、田間灌溉回歸和河道側滲也使一部分地表水轉化為地下水補給量。 從以上分析說明,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水資源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式,它們之間互相聯系而又互相轉化,河川徑流中包括一部分地下水的排泄量,地下水的補給量中又包括了一部分地表水的入滲量。因此在計算水資源總量時,必須將這部分重復量扣除,否則將導致水資源總量偏大。
2 評價指標為了能夠定量地分析和評價水資源數量、質量以及時空分布規律等,采用以下評價指標。
(1)水資源質量評價指標
①水化學特征評價項目包括:礦化度、總硬度、鉀、鈉、鈣、鎂、重碳酸鈣、氯化物、硫酸鹽和碳酸鹽。礦化度:是水中所含各種離子、分子及化合物(不包括游離狀態的氣體)的總量。總硬度:是指溶解在水中的鹽類物質的含量,即鈣鹽與鎂鹽含量的多少。
②水質現狀評價項目包括:PH值、硫酸根、氯離子、溶解性鐵、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氟化物、揮發酚、總氰化物、總砷、總汞、總銅、總鉛、總鋅、總鎘、六價鉻、總磷、石油類、總硬度等。
pH值反映水的酸堿強弱的指標。溶解氧指溶解在水里氧的量,用每升水里氧氣的毫克數表示。高錳酸鹽指數是在一定條件下,以高錳酸鉀為氧化劑,處理水樣時所消耗的氧化劑的量。氨氮指以氨或銨離子形式存在的化合氨。揮發酚有苯酚、甲酚、氨基酚、硝基酚、萘酚、氯酚等,而以苯酚、甲酚污染最突出。生化需氧量又稱生化耗氧量,表示水中有機物等需氧污染物質含量的一個綜合指標,它說明水中有機物出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進行氧化分解,使之無機化或氣體化時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總數量。一般生化需氧量條以被檢驗的水樣在20℃下,五天內的耗氧量為代表。
③河流底質現狀評價項目:銅、鋅、總鉻、鎘、鉛、汞、砷、總有機質。
(2)水資源構成評價指標地表水資源量:指河流、湖泊、水庫等地表水體中,由當地降水形成的可以逐年更新的動態水量,用天然河川徑流量表示。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指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在統籌考慮河道內生態環境和其它用水的基礎上,通過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措施,在流域(或水系)地表水資源量中,可供河道外生活、生產、生態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
(3)水資源氣候特征評價指標多年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的大小反映氣候濕潤和干旱程度。多年平均年蒸發能力。可以用E601型蒸發器蒸發值代表。蒸發能力大小與大氣中相對濕度等有關,是反映氣候干濕狀況的重要指標。干旱指數是反映氣候干濕程度的綜合指標,采用年水面蒸發量和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干旱指數愈大,干旱程度愈嚴重。
(4)水資源轉化規律評價指標徑流系數:指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與多年平均降水量之比值,反映流域降水產生河川徑流量的能力。產水系數:指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與多年平均降水量之比值,反映評價區域內降水產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能力。產水模數:指單位面積上產水量,用水資源量與面積的比值表示。
(5)水資源時空分布評價指標用多年平均連續最大四個月徑流量與多年平均年徑流量之比值以及季節和月分配來分析水文要素年內變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