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學 紀雯 侯淑霞
摘 要:高職教育的許多問題都源于生源問題,其不僅影響高校生存,還影響高校教學質量,更決定能否為社會提供合格人才。本文主要是解決生源“低門檻”且多元化帶來的教學困難。
關鍵詞:低門檻;多元化;對策
一、當前我國高職教育的三大難題
(一)生源問題
一定數量的生源是一個學校或專業存在的基礎,也是教師賴以生存的支柱。多年來許多高校面臨生源銳減的困擾,不僅要加大招生宣傳力度,還積極參與各種途徑的招生考試,唯一的目的是招到滿意的學生數量。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高質發展與生源問題產生了基本矛盾,而且變得越來越激烈。
(二)教學問題
面臨著各種途徑的學生,多數教師顯得無所適從,還在探索尋找一套完整的教學思路體系,以實現既要保證大多數學生聽得懂、愿意學,還要符合高職教育的本質需求。合格的教師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必須要深思、要熟慮,開拓思路、善于積累。
(三)就業問題
高質量就業是學生上學的首要目標,也是高校教學質量優劣的主要表現。當前的就業現狀表明,就業市場不僅是供過于求的數量問題,招聘單位不斷增加的招聘條件說明新畢業生越來越不適應企業需求。
二、新形勢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對策體系研究的重要性
(一)對于緩解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嚴峻現狀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的高等職業教育面臨著嚴峻的現狀,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源數量急劇減少,各高等職業院校均面臨著生源的問題;二是生源質量下降趨勢明顯,給教學帶來挑戰;三是高校就業狀況不太樂觀,企業用人條件增多,對教學質量提出了許多新要求。
(二)對于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的職業教育已經是一個大眾化教育,對于培養數以千萬計的社會人才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變得越來越謹慎,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潛力。職業教育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把學生培養成社會有用人才,問題的解決也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對于學生個人發展有推進作用,為構建有意義人生打下基礎
不論學生的現實表現如何,他們還是希望自己有成功的人生,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和家里的經濟狀況,這也是許多父母拼死累活愿意供孩子上學的唯一動力。所以,高校和教師不應歧視任何學生,要善于與學生溝通、交流,在溝通和交流中發現培養學生的鑰匙,為有目的的教學打下基礎。
三、新形勢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對策體系研究
(一)專業設置必須基于一定的社會人才需求
專業設置應基于一定調研資料,但調查有必要年年進行,以獲得最新的市場人才需求。
1)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與社會的現實需求相一致。高等教育的本質要求我們的專業設置要與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相適應、與經濟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相適應。這幾者之間的關系,集中體現了各國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本源。
2)獲取特定社會效用的必然要求。社會效用也是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基礎之一,只有促進社會發展的職業教育才有繼續辦下去的理由。在發展職業教育過程中,必須培養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也是人才市場興旺的基石。
(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各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或多或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各專業人才培養方面顯得過于“硬”,主要體現在每年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就一個,基本不考慮或很少考慮專業生源的構成及比例,致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教學思路,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使人才培養的質量下降。本著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原則,各專業每年至少有兩套人才培養方案,其差別應體現在課程設置上,即使課程相同,也可在教學內容上有差別。
(三)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保證一定教學質量的先驅
我國一直在各級各類學校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受許多因素影響,除與學校重視程度有關外,還與學生心理認同度有關。當前的生源質量問題主要體現在學習態度、學習能力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讓學生愿意學習、主動學習,在學習中有所得顯得很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不必過于死板,要選擇適度的內容和形式,讓其成為學生思想上升的觸發器。
(四)課程教學內容本著必須、夠用的原則
不僅人才培養方案可靈活些,課程內容選取時既要考慮人才培養的本質需要,也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許多教師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從學科體系上看,這部分內容該講,但從學生培養角度看,重要性顯得可有可無。我們就應本著以學生為主體來取舍教學內容,本著必須、夠用的原則即可。
(五)教學過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靈活性
受某些因素影響,如生源過少,可能只招到一個班,且有各途徑的生源,教師授課就有挑戰。雖然內容可以進行整合,若不采取每個學生都能接受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教學效果也達不到高職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學方式方法有很多,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方式方法體系,教師有必要在幾方面下功夫。
1.教學方式上
要遵循職業教育教學規律,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的模式,要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崗位專業能力體系標準為中心、以工作過程和生產過程為中心、課堂以項目課程模塊化和車間、模擬仿真化”的模式,實現從遵從教科書的被動學習到指向職業崗位能力自主學習的轉變,從單純的知識技能學習到綜合知識和復合技能學習的轉變。
2.教學方法上
要廣泛采用課件式、項目式、情境式、案例式教學方法,著力形成以專業能力體系中的能力、以項目教學法為主要特點的新的教學體系,通過課件把生產方式轉化到教學過程中,通過這種途徑,讓學生深刻體會完整的工作情境和工作過程,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
3.教學組織形式上
要改變傳統的整齊劃一和教學行政班級的組織方式,建立通過課件學習,教師集中輔導的模式,倡導小組學習、合作學習和實踐學習;要改變以學科來劃分教師的組織方式,通過建立首席制、導師制、職業崗位制、項目制,促進教師組織方式和教學組織結構的變革。
4.教學評價上
要突出社會能力、學習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的評價,采用現場操作、工件制作、答辯和解決實際問題等形式,改變考卷說明一切的做法,也要充分發揮學生、教師、用人單位等在評價中的作用,形成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的評價體系。
四、小結
高等職業教育面臨著的許多挑戰,肯定有解決的方法和過程,作為學校和一線教師,必須學習科學發展觀,走教育群眾路線,善于修身、用權、律己,為教育可持續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