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楊夢龍。法學理論研究生,工程碩士,現任貴州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工作之外特別喜愛中國書畫藝術,書畫作品持正守中、骨俊神逸、流放自如、自得古韻。楊夢龍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交流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交流協會副主席、中國人事書畫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人才書畫研修中心評委、中國文物學會書畫雕塑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貴州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貴州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貴州民族大學書法專業碩士生導師、黃果樹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2004年6月,參加國家人事系統書法展獲一等獎。2005年至2010年8次參加中央國家機關、國內外大型書法展,作品均獲獎勵。2011年12月在貴州安順舉辦“筆情墨意黔中情·楊夢龍書畫展”獲得圓滿成功,中央電視臺書畫頻道作了報道。
楊夢龍先生工作幾十年,是個敬業愛家的人,在多個崗位工作都能把工作做得有聲有色。業余時間喜歡和老人一道做家務,一但騰出時間大多是讀書和研學書畫,擠出時間來研學這一習慣是從當兵時候就延續下來的。每日早晨6:OO準時起床,起床后晨讀和研修書畫。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社會應酬。有人問楊夢龍先生,在書畫上下這么大的功夫是否影Ⅱ向正常工作。楊夢龍先生答日:在8小時內盡心做好工作,只求兢兢業業,抓緊時間,一般情況下是可以做好本職工作的。業余時間多讀點書,研究一些傳統文化和藝術,只會對做好工作更有益處。如果在業余時間熱衷于其他純娛樂性活動,才是對工作和身心無益之舉。
有人說楊夢龍先生的書畫作品具有禪意,具備了詩和詞的動人韻律,清風出袖,明月入懷。中國書法家協會趙長青先生說,這得益于他對古法的運用,正應了順其自然、委運任化的人格心靈的體現。他畫的靈物,自由奔放,無為任性,優雅中透露著熱情,細膩中帶有點狂野;他畫的山水,格調古樸典雅,似覺空靈,時感心靜;他畫的人物,古法八筆,體態美儀,心無旁騖,自在蹁躚:他的行楷書,莊重不失飄逸,道勁不失靈動,行云流水間胸中似有自然動象。
今年7月,省政府和省委宣傳部已批準楊夢龍先生一行赴加拿大和美國舉辦的“貴山五峰——中國書畫北美貴人行”書畫作品展,這批作品共100幅,其中楊夢龍先生提供書、畫作品各20幅。楊夢龍先生的書法作品包括正、草、隸、篆,其中國畫作品涉及山水、花鳥和人物。由于邀請方特別要求,楊夢龍先生說,他還貢獻了他的弱項,增畫了幾只猴子,讓海外華裔增添些中國猴年情趣。
品賞一下楊夢龍先生的畫作,他的作品古韻濃厚、筆法質樸,常有穿越之感,仿佛不是當下,似乎其魂韻已伴先賢左右。于是感嘆,如何能像他一樣提筆一揮,佳作便成,乃是一樁幸事,我當然也心知肚明,這“提筆”的背后包含著多少個日日夜夜內心的風起云涌,唯有在創作中的他才能感受得到。一組組畫面,淡墨重彩,其實我們都看得出,這不僅僅是藝術的描繪,更是心中對于“無掛礙”的難以割舍,或者可以這樣說,一個素有情懷的人,內心總有抹不去的對山水田園的向往,這是一個文人畫家的堅守。都說藝術創作是探尋自己的過程,每一幅作品,每一篇文字,每一首歌曲,都是創作者在尋找自己人生軌跡的忠實記錄。在一個自己里發現了無盡的可能,又在另一個自己里尋找內心不愿磨滅的光。這幅《山中休閑圖》(見圖1)頗有靈性,讓人賞心悅目,繁忙都市生活之余讓人倍感親切。
書畫之妙,神采為上,楊夢龍先生對水墨的駕馭獨具匠心,用筆果敢,線條明快,水墨交融。單從用筆來看,即便是寫意狀態,也非常講求筆觸的濃淡干濕,一筆一劃都具有很強的目的性,絕不是隨心所欲,不計后果。這里面講的就是藝術創作與創作者的心靈關系,似有“我”之境,卻又不見“我”,這種作畫的境界更能凸顯藝術創作者的“人文情懷”。作品《觀童得趣》(見圖2),表達著老少之樂;作品《俯瞰》(見圖3),表達了對生命和自然的摯愛;作品《落花飛碟》(見圖4),表達了自然社會的美好和靈動;作品《自在人生》(見圖5),意味著人生的崇高意象與和諧社會的良好意愿。
品賞一下楊夢龍先生的書法。書法是漢字實用書寫的藝術升華,在中國傳統藝術中,書法對文化的積累和傳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書寫到書法,它的功能已經完全超越了信息傳遞本身,成為一種以文字為題材的造型藝術,一種抽象的美學符號,傳達出超越字體本身的藝術韻味和意境美。在中國傳統書法中,行草書歷來被認為是最具有生命意識的一種書寫形式,其夸張飄逸的造型特點,其自由張狂的藝術表達,歷來被世人所贊頌。借用德勒茲的文學創作理論里的一個概念,人生與寫作由三種線組成,一是切分性的線,二是柔韌性的線,三是逃逸線。如果書法藝術作為人生的一個部分,那行草書應該是其中的逃逸線。逃逸線超越了各種限制,可以把人們帶入一種非預設的目的地,他要求人們不停地創造。而創造正是生命力量的本質,正是基于這種生命力量,逃逸線成為了一種創造線。行草書的創作就是這樣一條逃逸線,它凝聚了傳統書法藝術的精髓。在不停的創造中彰顯生命的力量。楊夢龍先生的這組行草作品就彰顯出了這種力量。
當代書法行、草、篆、隸、楷五種書體的創作以行草書創作的參與者為最多,如何才能創作出既具傳統文化底蘊又不失現代審美情趣的優秀之作。行書講求流暢、妍美,草書講求宣泄、狂放。要想做好行草書的創作除了必要的書法功底、修養外,還需要合理借鑒當代藝術的審美思考。因此書法家的空間意識與表達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關于中國傳統書法的空間意識,鄧石如就提出過“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計白以當黑”論證,講求一種空間布局的虛實對比,在鄧石如看來書法藝術的妙處、神處,不在實處,全在虛處,彰顯了書法創作筆不到而意到的藝術本質。宗白華也在論述中講到:“中國特有的藝術——書法,猶能傳達這空靈動蕩的意境,我們見到書法的妙境通于繪畫,虛空中傳出動蕩,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是中國藝術的一切造景”。
楊夢龍先生的行草書,書風醇厚,落落大方,不追求刻意的深刻,全是自己從內心散發出來的真實感悟,親切而自然,沁人心脾。仿若與你清茶一杯,對視而聊。如散文的筆法不嬌柔、不造作,于是就有了形式的美好,讓人不至于陷入重復的枯燥:內容的展現也是見解獨到,能激發同道的共鳴。楊夢龍先生的書法作品以平淡平靜地修養方式與書法本質對話、與中國文化對話,從本質到修養,顯示了中國文人的特有質氣。
生活中,楊夢龍先生也是一個溫柔良厚的人,從他的創作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對繪畫本質的追求,還是對書法實踐的領悟,皆是至情至性的。
楊夢龍先生說他學習書畫已有幾十載了,幾十年臨池不輟。作品中真的可以讀到他對藝術的誠懇與堅持,他尋找的為人生為藝術的美好。書畫是有個性的,書畫的個性,在某種因素下,就是書畫者的個性。如此看來,他就是“矢志不渝”的文化人。“執著”的力量在于不自覺地哪怕在喧囂的世界里,也能從中獲得寧靜的感悟。有人說楊夢龍先生的其他創作很有“楊式”風度,有些作品似乎有潤物細無聲的感受,又有些作品把自然與思想的表達體現到極端化的形式上。有些字彰顯溫柔,有些字展現張力。而這種瑞澤及枯骨的筆法,正是仁者的視覺表達。在越來越注重物質享受的今天,書畫中古樸的筆法如微風吹來,氣質如蘭,荏苒在衣;書畫技道的融合如松柏青竹,坦蕩優雅,意匠高致。不得不讓人敬佩。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