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谷
節日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現。我國古代的節日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內容。古人都過哪些節日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元日 農歷正月初一,即漢族的傳統節日春節。這一天漢族民間有許多傳統民俗活動,包括貼春聯和門神。開門爆竹是指吉日,出自《漢書·王莽傳》中:“冠以戊子為元日,昏(婚)以戊寅之旬為忌日,百姓多不從者。”
人日 又稱人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農歷正月初七是古老的漢族傳統節日人日。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的習俗,魏晉后開始得到重視。唐代之后,更重視這個節日。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預示著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上元節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元宵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社日 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漢代以前只有春社,漢代以后開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
寒食節 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所以叫作“寒食節”。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寫過關于寒食節的詩文。
清明節 中國民間重要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節一般是在公歷的4月4日或5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端午節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 又名乞巧節、七巧節,發源于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歷七月初七夜或七月初六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也是中國傳統的鬼節。中元也是重要的“八節”之一。
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之一。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農歷八月十六。
重陽節 又稱“重九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農歷三月初三的“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冬至 中國農歷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等。早在2 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的時間,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臘八節 俗稱“臘八” ,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也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除夕 農歷每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因常在夏歷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天,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最后一天的晚上叫“除夕”。除夕這天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