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獻 羅玉軍 楊靈敏
摘要:針對獨立學院實習教學環節中存在實習量不高的問題。提出了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問題式”實習模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實習,并改革實習成績考核方式。調查表明該模式實習效果良好。
關鍵詞:實習,問題式,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4(b)-0000-00
實習是機械類本科專業最重要的教學環節之一,是學生把掌握的理論知識聯系生產實踐、獲得工程意識的一個最主要途徑。通過接觸工廠的生產實際,讓學生了解行業狀況,親身感受生產設備、工藝流程、生產管理等各環節,初步建立起工程技術、市場、經濟、質量、成本、安全等工程意識。對于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獨立學院機械類專業,實習質量的好壞尤為重要。
1.現階段實習環節存在的問題
伴隨著學擴招,學生人數增大,采用傳統的“接受式”實習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采用現有實習模式的主要弊端有:
1) 現有的實習模式像是一次次的“放牧式”的“工業旅游”。傳統“接受式”實習,由實習指導教師或工廠技術員現場講解,但由于車間噪音大、場地受限,加上實習學生數量較多,能夠聽到講解的人數有限,大部分學生都是漫無目的游走。并且這種模式的實習效果一方面受制于指導教師業務水平能力,另一方面工也往往受制于企業的生產計劃。影響了實習質量,打亂了實習計劃。
2) 學生實習過程缺乏主動性,實習積極性不高。很多學生的實習報告甚至變成了企業簡介,或者為了僅僅是從工廠抄回來的生硬的工藝流程。由于缺乏引導和約束,很多學生疲于應付,實習態度散漫。
實習結束,學生普遍反映實習過程中沒有目的,教師、實習企業也反映實習效果不明顯,實習質量大打折扣。這種現象已經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對于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獨立院校的實踐教學環節更是致命的薄弱環節。
2.卓越工程師教育培訓計劃簡介
教育部于2010年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該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該計劃就是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
我國開設工科專業的本科高校1003 所,占本科高校總數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達到371 萬人。目前,國內已經有兩批近200所院校的工科專業參加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該計劃對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二是學校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培養工程人才,三是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使建立在學科研究與學術分析基礎上的工程教育回歸其本來屬性,更加注重工程設計與工程實踐本身的系統性、完整性、認同性與和諧性教育。面向工程、面向實踐,是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準則。卓越工程師培養與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顯著區別之一就是強調實踐。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實踐不僅能使學生增長經驗、把學到的知識與工程實踐和社會需求對接,而且能夠觸動學生心靈,使其產生開拓創新的激情與靈感。經過實踐歷練的學生可以把僵化的書本知識內化成為靈活的創新能力。
按照“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指導思想,各個高校都在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展開有益嘗試。針對實習環節,國內有關高校提出了“提問式”、“基于現代工程理念”、“身邊教學法”等等實習教學模式,同時也有汕頭大學、燕山大學等學校借鑒國外CDIO模式的實習教學改革。
3.“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機械類專業“問題式”實習模式
目前,廣西自治區有廣西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等學校參加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但依然沒有獨立院校參加該計劃。獨立院校無論是師資還是生源質量均與這些院校有較大差距,無法照搬同樣模式。
依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基本指導思想,采用“問題式”教學法開展機械類專業的實習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在實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實習質量。本文提出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問題式”實習模式,以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機械類專業實習為例進行一次有益嘗試,必將為提高獨立學院機械類及其他工科專業實習質量提供有力的理論指導意義及實踐驗證意義。
3.1以“卓越工程教育培養師計劃”為總指導,切實提高實習質量
機械類專業最終培養的是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按照卓越工程師計劃精神,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工程實際。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問題式”實習模式將通過加強與企業的聯合,制定科學的實習方案,真正提高學生對機械行業的認識和興趣,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
3.2采用“問題式”教學方法編纂實習指導書,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指導作用
現有的實習方法是“接受式”教學法, 不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2012年5月19日在重慶召開的全國第七屆機械類課程報告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大校長李培根教授做的主題報告中提出:要以學生為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基于這種思想,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問題式”實習模式通過召集有工程背景的教師,結合學生專業及企業實際特點新編寫實習指導書。通過實現各個階段的控制,保證實習質量。
實習進行前,除了做常規的實習動員外,先安排帶隊實習老師去實習企業調研了解企業生產、技術、設備情況,在保證企業技術機密前提下,和企業技術員針對不同專業共同提出若干問題。然后給學生開展一個簡短的實習講座,介紹企業生產、技術、設備基本情況,同時提出準備好的問題并要求學生任選其中若干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實習過程中尋找答案。
實習過程中,加強安全和考勤,積極引導并解答學生在實習中的疑惑。在生產計劃允許的情況下請企業技術員專門解答和講解。
當天實習結束,召開開放式小組討論會,師生共同參加,學生交流當天的實習體會,并解答其中的問題。這期間,鼓勵學生回答彼此之間的問題。總的實習結束,最終提交實習報告。
3.3建立合理考評機制,為提高實習質量提供有力保障
制度是保證實習計劃有效開展的必要保證。合理的考評制度可以激發學生和帶隊實習教師的積極性。學生的實習成績的確定主要考慮出勤率(30%)、實習報告成績(40%)及帶隊實習老師和技術員平分(30%,主要考慮實習現場態度及小組討論中的表現)三部分。為了提高教師參與帶隊實習的積極性,也采用適當激勵政策,學生每天給帶隊實習的老師評價,最終根據學生評價和指導老師工作量進行考評,對表現優秀的老師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
4.結論
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問題式”實習模式改變了現有“接受式”實習方式中存在的學生實習過程中無目標,積極性不高的現狀。采用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生實習主動性,發揮學生實習主體地位,切實提高實習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宏獻,李冰,耿雪霄. 獨立院校機械類專業生產實習現狀及分析[J]. 科技資訊,2011,(23):247.
[2] 秦春節, 黃中原.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生產實習的改革[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5):652-653.
[3] 李繼懷,王力軍.工程教育的理性回歸與卓越工程師培養[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23):140-142
[4] 張宏獻,傅勝華,丁偉.新建本科院校機械類專業“問題導向式”實習模式探究與實踐[J]. 教育教學論壇,2016,(17):159-160
[5] 吳文輝.論卓越工程師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識[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4(7):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