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少輝
編者按:地方小吃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喜愛,它能在消費者品嘗地方風味時,喚起人們對各地風俗的回憶。因此,盡管飲食文化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也不斷發展,但地方小吃卻花開不敗。一些老手藝們,如能用好自己的絕活,并與時俱進地加入健康元素,做地方小吃將是一個不錯的小投資致富門路。
河南省濮陽縣胡狀鄉董樓村57歲的農民董同景,干完地里的農活便和妻子在自家庭院內利用傳統工藝旋制綠豆粉皮來增加家庭收入,生意做得順風順水,一年穩賺五六萬元。他們通過不起眼的傳統小手藝做活了增收致富大文章。
董同景所在的村莊有著悠久的加工粉皮歷史,老一輩的董樓村人,幾乎家家戶戶都從事粉皮加工,但大多是自產自銷,沒有產生經濟效益。即使有往外賣的,效益也不算太好。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里一些人為了發家致富,紛紛外出務工或另覓他路,村里從事粉皮加工的已屈指可數。董同景作為一個普通農民,與其他人一樣,一度不甘心生活的拮據,也一直想尋找致富門路。但又苦于文化低、資金少、路子窄,沒有找到其他的致富途徑。只好一直堅持著做老行當——粉皮加工,但他卻在其中發現了新的商機。
他發現,目前許多人開始注重綠色、清淡食品,一些傳統手工藝制作的綠色食品開始走俏市場,而自己加工的粉皮則全部以優質綠豆為原料,采用傳統工藝制作,不添加任何化學成分,絕對是綠色食品,如果堅持發展下去一定是一個發家致富的好門路。于是,他將祖輩遺留下來的粉皮模子、磨等設備重新收拾整頓了一番,常年加工起綠豆粉皮來。
掰起指頭算算,董同景從十幾歲開始跟著大人加工粉皮,到現在已有四十多年了。由于他加工的純綠豆粉皮用料純正、色澤透明、厚薄均勻、光滑筋道、營養爽口,別人的粉皮500克十幾元錢沒人要,而他的賣二十幾元還供不應求。董同景家常常是門庭若市,上門購買綠豆粉皮的人絡繹不絕,根本不愁銷路,有時還得提前預訂才能買到他的粉皮。
傳統小手藝一樣可以發家致富,只要把活做細,保證質量,不用出家門,就會有人上門購買,希望村里能有更多的人利用這一傳統優勢搞粉皮加工,把董樓村的粉皮加工做成規模,做成品牌。董同景對粉皮加工的未來充滿了憧憬。如今,加工粉皮已成為董同景家的主業,他和妻子靠加工粉皮過上了紅紅火火、甜甜蜜蜜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