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0日是第25個世界精神衛生日。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精神衛生法》和《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呼吁社會大眾關注心理健康,今年的精神衛生日,我國的主題仍然是“心理健康,社會和諧”。
不久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加大心理健康問題基礎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規范發展心理治療、心理咨詢等心理健康服務。
所謂心理咨詢,主要是指通過心理學方法進行的商討、會談,來訪者尋求幫助、勸告、輔導,它涉及職業、教育、婚姻家庭等諸多方面。心理咨詢一般遵循教育的模式,來訪者被認為是在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壓力、任務方面尋求幫助的正常人。而心理治療是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通過建立治療性的醫患關系,幫助病人克服心理困難和心理障礙,以達到調整認知、改善情緒、轉變行為、健全人格、適應社會的過程。在醫院臨床工作中,心理治療的對象主要表現為焦慮、緊張、恐懼、抑郁、強迫、疑病等,或因某些突發的生活事件遭受心理挫折,或因行為偏差導致社會適應不良,或處于康復階段的精神病人。可見,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性質、方法技術比較相似,但提供服務的專業人員背景、服務對象、目標、服務場所等是不同的。
時至今日,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流派已經發展到數百種,其中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有4種:精神分析流派、認知行為流派、人本流派和系統家庭流派。
1精神分析流派認為,人一切活動的根本動力是本能沖動,在法律、道德、輿論的壓制下,人被迫將本能壓抑進潛意識中,通過對個人的整個成長歷史進行梳理,達到直面癥狀、重構人格的作用。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曾經說過:“人們的稟賦各異,各有其不同的限度,苛求自己,超過其本性所能承擔,則將為心理癥狀所苦。如果人們多容忍些自己的不完美,日子就會好過得多了。”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師會運用移情和反移情等進行工作,矯正病人原有的負性的情感體驗,通過面質、澄清、解釋來達到修通的目的,最終達到容納自己的內心空間,開始試著用不同于既往的視角和心態對待別人和生活。
2認知行為流派認為,認知是人們對周圍事物的想法或觀點,它對人們的情緒和行為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人們產生什么樣的行為、什么樣的情緒有賴于對情境所作出的評價,而不良的情緒和行為正是導致心理問題的根源。通過改變人的認知過程、錯誤觀念來糾正不良的行為或情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認知行為治療可以廣泛運用于失眠癥、恐懼癥、強迫癥、驚恐障礙、抑郁癥、進食障礙、自殺危機干預、物質依賴及網絡成癮、人格障礙、心身疾病的心理干預等多個領域。從目前全世界的研究和實踐看,這是一種最有效的幫助人們改變和保持健康心態的方法,也是最具有實證研究依據的心理治療方法。
3人本主義創始人馬斯洛提出:“人生而就有天性,天性本善,至少也是中性的。如果環境條件提供了適宜的發展土壤,人就能順其天性發展出良好的人格和心理品質。自我實現的人代表著真正的心理健康。”人本主義最大的不同是強調人的正能量和價值,并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它強調人的成長、發展、自我實現。馬斯洛把領悟和徹悟視為心理治療的最高層次和最重要的環節。人本主義的心理治療立足于病人的自我理解和自身徹悟,使他真正認識自己,戰勝自己,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向自我實現。
4系統家庭流派認為,家庭中每個成員的個性、價值觀,以及對社會的適應模式等都在家庭的熏陶下形成。家庭成員之間密切交往,互相產生正性或負性的影響。但是,由于家庭功能不良,比如家庭領導功能不良、家庭界限不清、外人插入、家庭關系扭曲、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寄養家庭、家庭松散、互不關心等,都能使所有家庭成員在不同程度上卷入麻煩之中,從而導致各種病態情感和行為障礙。家庭治療不著重于家庭成員個人,而將焦點放在家庭成員的互動與關系上,針對整個家庭成員進行集體治療,糾正共有的心理病態;“確診的病人”所存在的問題只不過是癥狀而已,其家庭才是真正的病人;心理治療師的任務在于使每個家庭成員了解家庭中病態的結構,改善和整合家庭功能。
“心理健康,社會和諧”,心理咨詢與治療關注一個人過去的成長經歷,糾正不合理的認知和行為方式,發揮人的潛能、智能、天資,把每個人放到家庭關系中分析。個人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個人和諧、家庭和諧,和諧社會才更有保證。
—寫在第25個精神衛生日之際
為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四種不同的專業視角,本刊邀請國內四大流派中頗具影響力的著名學者及其研究團隊撰文,深入解讀不同流派的精髓理念,以及他們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