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忠
摘 要:七大以后,劉少奇對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問題進行了初步理論探索,形成了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建設的一系列理論。建國以后,結合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的實際,劉少奇繼續(xù)其探索,獲得了關于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問題認識的新的理論成果。其探索成果,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過渡”理論,發(fā)展了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關鍵詞:劉少奇;新民主主義社會;探索;民族資產階級
中圖分類號:F0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0-0006-05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后期,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社會和革命的實際,創(chuàng)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劉少奇為這一理論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做出過杰出的貢獻,他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而深入的探索。
一、曲折的探索過程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對新民主主義社會進行了宏觀論述,七大以后,受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委托,劉少奇集中精力對新民主主義社會問題做更加系統(tǒng)和具體的探索。
(一)天津視察以前的探索
1948年9月上旬,劉少奇在其所著《論新民主主義的經濟與合作社》一文中明確指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建立起來的新社會里,社會的主要矛盾或基本矛盾,就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其他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在經濟上,就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與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之間的矛盾。這兩種經濟之間的關系主要是一種“競爭”的關系。
9月中旬,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講話中,劉少奇在科學分析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構成的基礎上,明確指出:“在新民主主義經濟中,基本矛盾就是資本主義(資本家和富農)與社會主義的矛盾。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勝利以后,這就是新社會的主要矛盾。”[1]這次講話的基本精神和上一篇文章之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不同點是此次講話中特別強調,小生產者的向背,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斗爭中起決定的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鞏固對小生產者的領導權。要取得對小生產者的領導權,必須要建立和發(fā)展合作社,這是最好之工具。
10月,在修改東北局于9月30日送交中央的《關于東北經濟構成及經濟建設基本方針的提綱》時,加寫的內容中指出:“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國家所經營的這種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的經濟是處于對立地位的,它和私人資本主義發(fā)生經濟競爭是不可避免的。這種矛盾,即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是在徹底消滅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與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以后,新民主主義社會中的基本的矛盾。在這個矛盾的斗爭,特別是在這個矛盾長期的經濟競爭,將決定新民主主社會將來的發(fā)展前途,到底是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抑或過渡到普通的資本主義社會。”“決不可采取過早地限制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辦法。”[1]
12月下旬,在華北財經委員會上作報告時更加明確地指出:“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策,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斗爭的政策,經過經濟競爭,到十年、十五年后,大勢所趨,消滅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2]
1949年2月上旬,在《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問題》一文中再次強調:“勝利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主要的階級斗爭,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斗爭,一方面是無產階級為社會主義的前途目的而斗爭,另一方面,資產階級為了資本主義的前途與目的而斗爭,此種斗爭的性質,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因為它是為社會主義而斗爭的。”[3]
這一時期,是劉少奇系統(tǒng)探索“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問題的起始階段。在此階段,劉少奇的觀點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或基本矛盾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在經濟上,就是無產階級的經濟與資產階級經濟的矛盾。無產階級應該與資產階級進行“競爭”,以爭取社會主義的前途。此時的探索,基本遵循了七大關于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基本精神。由于中國革命還沒有結束,武裝斗爭還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現實任務,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建設工作還沒有實際展開。因此,這時劉少奇對于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問題的探索主要還是一種純粹的理論性探索,主要的還是根據革命斗爭的現實需要,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種邏輯推演。
(二)天津視察到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期間的探索
七屆二中全會后,受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特別委托,到天津就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問題做專門的調查研究。1949年5月6日,在中國共產黨天津市委擴大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時指出:“我們不要太強調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太強調,帝國主義就會插進來,把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變成帝國主義的后備軍。除開國外矛盾,單就國內矛盾來說,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的確是基本的矛盾,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尚不能互相脫離,可以拖十來年,到無產階級不需要資產階級也能活下去的時候,就可搞社會主義。”[4]
5月中旬,在北京干部會議上發(fā)表講話,強調指出:在反對三大敵人和建設新民主主義的歷史時期內,民族資產階級“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盡可能地爭取他們做我們的朋友”,要利用資本主義建設新民主主義。所以,我們必須改變那種要求“立即消滅資產階級”的思想和各種相應之做法。
5月底,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關于對民族資本主義政策問題給東北局的電報》中,劉少奇強調,要堅決糾正對待資產階級和私人資本主義問題上的“左”傾機會主義傾向。他要求地方黨委不要過早地和過多地在國民經濟中采取社會主義的步驟。
6月,撰寫《關于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方針》提綱,強調:“由上述五種經濟成分構成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內部,是存在著矛盾和斗爭的,這就是社會主義的因素和趨勢與資本主義的因素和趨勢之間的斗爭,就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這就是在消滅帝國主義勢力及封建勢力以后,新中國內部的基本矛盾。”[5]
1950年1月下旬,在由他簽發(fā)的中國共產黨中央組織部給東北局的答復意見——《關于〈農村支部工作指示〉的意見》中認為:“對農民黨員進行教育時,固須指出組織起來的好處,但同時更須明確提出‘單干與‘雇工也是黨的政策所允許的。同時要告訴我們的各級干部:在今天農村的個體經濟基礎上,農村資本主義的一定限度的發(fā)展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黨員向富農發(fā)展,并不是可怕的事情,黨員變成富農怎么辦的提法,是過早的,因而也是錯誤的。”[6~7]
在對天津進行實地調查后,劉少奇的新民主主義思想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劉少奇提出了要更加重視民族資產階級經濟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中積極作用的思想。對于資本主義經濟的態(tài)度,是利用而不是與之“競爭”,更不是“過早取消”。這是他新民主主義思想初步發(fā)展的標志。這時的探索,是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的思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思考,是一種科學的理論探索。
(三)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到春藕齋講話期間的探索
1951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劉少奇明確提出了“鞏固新民主主義制度”的思想。他在為會議準備報告的提綱中提出中國共產黨員標準的八項條件,其中第二條說:“中國共產黨的最終目的,是要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制度。他現在為鞏固新民主主義制度而斗爭,在將來要為轉變到社會主義制度而斗爭,最后要為實現共產主義制度而斗爭。”[8]
5月上旬,在《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報告》中,劉少奇認為當時黨和國家的總任務和總戰(zhàn)略是鞏固新民主主義制度,而不是立即采取社會主義步驟。他說:“現在有人就講社會主義,我說這是講早了,至少是早講了十多年。十年之內社會主義是講不到的。到十年之后,建設得很好,我們看情況,那時可以提一提這個問題。社會主義什么時候搞呀?還要看實際情況才能答復這個問題。十年之后,就可以采取一些社會主義的步驟;也可能十年之后,還不能采取這種步驟,還要等幾年。”[9]
5月中旬,在政協全國委員會召開的民主人士學習座談會上,劉少奇講話指出:“中國實行社會主義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以后,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在現階段,是有它的進步作用和革命作用的。如果目前即采取社會主義的步驟,對人民是無益的。傷害私人工業(yè)生產的積極性,無疑的是破壞著目前的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的。這是‘左的錯誤。那么今天資本家對工人有沒有剝削呢?自然有,但這種剝削有其進步的作用。可不可以和平轉入社會主義?可以。轉變方式有多種,如說服,頒布國家法令,開會討論,甚或給予若干代價等等。”
這一時期,劉少奇提出了“鞏固新民主主義制度”的思想,標志著劉少奇“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思想發(fā)展到高潮階段。他把新民主主義社會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發(fā)展階段,而且是一個很長的社會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現在的任務就是為這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發(fā)展階段的鞏固而努力奮斗。他相信:“民族資產階級在現階段是有進步性和革命性的。”鞏固新民主主義制度,就是要容許資本主義經濟長期存在和發(fā)展,就是要對資本主義經濟保護和利用,就是要大力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消滅資本主義經濟至少是十年以后,或更長時間以后的事。
(四)春藕齋談話以后的探索
7月上旬,在中南海春藕齋為中央馬克思列寧學院第一班學員做《中國共產黨今后的任務》的報告。報告中劉少奇講到:“反帝反封建的任務還沒有完成。要繼續(xù)完成這個任務,對付帝國主義的威脅,提高我國落后的經濟和文化水平。在完成這個歷史任務上,我們是可以也能夠團結民族資產階級,建立起四個階級的聯盟。”[10]這次講話明確提出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主張,并提出實施步驟:長期準備,一步跨入,兩步完成。他還指出:經過這十年或十五年、二十年的建設之后可以采取社會主義的步驟。采取社會主義步驟后,新民主主義這個名稱還可以維持,但內容不一樣了。這篇文章是劉少奇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的一個完整的綱領,劉少奇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的思考更系統(tǒng)化了。它是劉少奇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論的最后一篇文章。
7月底,毛澤東找劉少奇、薄一波、劉瀾濤談話,談話的內容是山西省委認為土地改革完成后農村應該緊接著采取社會主義的步驟,劉少奇不同意這么做,毛澤東則與中共山西省委員會的意見一致,堅決主張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結束以后,不需要有一個新民主主義社會獨立發(fā)展階段。
1952年6月底,在對兩個文件的批改上,劉少奇加寫了同樣的一句話,即“以便率領全國人民為國家的工業(yè)化和社會主義的前途而斗爭”。這標志著劉少奇關于新民主主義經濟問題的思想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接受了中央的思想,與毛澤東保持一致,不再堅持建設和鞏固新民主主義社會制度的理論。
7月上旬,在批轉《中共中央東北局就當前國內國外的矛盾和農村中的主要矛盾問題給松江省委的復電》中,劉少奇同意這個報告中的觀點,那就是,在現階段,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矛盾是中國人民內部主要矛盾的,不再堅持前一時期他所認為的中國人民與“三大敵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殘余的矛盾是社會主要矛盾的思想。
10月,蘇聯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劉少奇受中央委派,率中國共產黨團參加會議,會議期間,他代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就中國共產黨準備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提前過渡)一事向斯大林做了說明,以征求蘇共的意見。20日,劉少奇又向斯大林做書面說明。從劉少奇寫的說明中可以看出,此時,在新民主主義過渡問題上,亦即在盡早取消資本主義經濟問題上,他與毛澤東的意見達成了一致。
1953年6月中旬,中共中央央政治局會議正式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毛澤東在會議上發(fā)表講話,嚴肅、嚴厲地指出“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秩序”和“由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觀點,是完全錯誤的觀點。
同年夏秋,在中央財政經濟會議和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劉少奇遭到非常嚴厲的批評,此后,他便完全放棄他在建國前后對新民主主義經濟問題的探索所取得的那些積極的理論成果,并就其中的主要觀點向中央和毛澤東做了深刻的“檢討”。到此,毛澤東和劉少奇在對待資本主義經濟的態(tài)度上達成了一致,中國開始了取消資本主義經濟、放棄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邁進的歷程。
這一時期,是劉少奇探索新民主主義經濟問題的最后階段。最后的結果是,劉少奇接受了毛澤東的觀點,主張立即消滅資本主義經濟,立即向社會主義過渡。劉少奇對新民主主義問題的探索歷程就此結束。劉少奇放棄了為鞏固新民主主義制度而斗爭的理論,是外部條件影響的結果,先是,毛澤東放棄新民主主義社會論,劉少奇還在堅持;后來,在遭到批判后,劉少奇就沒有繼續(xù)堅持自己的立場,隨之放棄了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的探索。
二、豐碩的探索成果
劉少奇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問題的理論探索,獲得了一系列積極的理論成果,使“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更加系統(tǒng)化和具體化。
(一)新民主主義社會之經濟屬性和經濟特點
第一,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基本屬性。劉少奇認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在經濟上的基本屬性,就是它的“過渡性”。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種特殊的歷史形態(tài),其特點是過渡時期的經濟,可以過渡到資本主義,也可以過渡到社會主義,是一個未解決的問題。”[3]
第二,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的基本特點。劉少奇認為多種經濟成分共同存在,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的一個基本特點。而最本質的特征,就是新民主主義社會一般不破壞私有財產制度,容許資本主義經濟的存在,而且是長期存在。
(二)經濟建設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中的地位
劉少奇認為,經濟上,多種性質的經濟成分并存,這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一個主要的特點。不僅存在著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和合作經濟,而且存在著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個體經濟。后兩種經濟不但存在,而且比重相當大。經濟上,大力發(fā)展公有制性質的經濟,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的中心任務,是解決新民主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方法和主要任務。
(三)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建設的方針和政策
劉少奇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建設理論內容非常豐富,但是最有創(chuàng)造性的理論有兩點:正確對待民族資產階級經濟理論、引導小農經濟的理論,核心問題就是對待民族資產階級經濟的態(tài)度問題。
1.關于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總體思想。第一,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劉少奇從國家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論述了新民主主義國家對各種不同的經濟成分應當采取的基本方針,亦即對新民主主義社會存在的五種不同經濟成分,除去那些投機操縱者,以及其他的有害于國計民生的,其發(fā)展都采取鼓勵的政策。第二,新民主主義國家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對于新民主主義國家經濟建設的總體設想,劉少奇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多次談及這一問題。他認為必須盡快恢復長期遭受戰(zhàn)爭破壞的國民經濟,打下一定的基礎,然后分步驟地實現國民經濟的發(fā)展。他認為,工業(yè)化是中國社會進步的基礎,大力發(fā)展工業(yè)化,是國家社會主義改造的最根本的先決條件。第三,新民主主義社會下工業(yè)化與民主化之關系。對于新民主主義社會條件下,如何正確認識和正確處理經濟發(fā)展與政治發(fā)展的問題,劉少奇明確指出:“我們的基本口號是:民主化與工業(yè)化!”[8]這個口號表達了新民主主義國家對于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之間關系的基本態(tài)度,那就是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建設和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建設要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缺一不可。劉少奇進一步指出:“沒有我們國家的民主化,沒有新民主主義政權的發(fā)展,就不能保障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和國家的工業(yè)化。反過來,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和國家工業(yè)化,又要大大地加強和鞏固新民主主義政權的基礎。”[8]
2.新民主主義國家的農業(yè)政策。在新民主主義經濟體系中,如何正確解決農民問題,如何更好地促進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問題,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的核心問題之一。必然是劉少奇在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問題進行探索時思考的重點。劉少奇對新民主主義的農業(yè)、農民問題的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第一,要穩(wěn)定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對于個體農民在分得土地后所煥發(fā)出來的個體生產積極性,新民主主義國家要保護和穩(wěn)定;對于農民擺脫貧困,發(fā)家致富,向富裕中農的方向發(fā)展新民主主義國家要鼓勵。第二,要保護富農經濟。對待農村的各種經濟成分,黨和國家要采取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政策,要容許農村的“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存在和發(fā)展。第三,要引導農民走合作化道路。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中的一個帶有決定性意義的問題,就是合作社經濟問題,這是關乎中國社會主義之前途的問題,新民主主義國家要用商業(yè)的辦法即供銷合作社的辦法把小農經濟納入新民主主義經濟體系之中。第四,要走先機械化后集體化的道路。劉少奇認為,農村的集體化是以國家工業(yè)的發(fā)展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基礎的,沒有這兩個基礎,農村的集體化將成為空中樓閣,農村社會主義道路應該是先機械化后集體化。
三、偉大的意義
建國前后,劉少奇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問題的理論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積極的理論成果,形成了劉少奇“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的理論體系。劉少奇的探索及其成果,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一)理論意義
劉少奇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問題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實際有機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重大成果。劉少奇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問題的思想,是對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期我國國情的準確認識,是對馬克思的“東方社會理論”科學之運用,是探索象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很落后的國家怎么樣將新民主主義之革命與社會主義之革命銜接,成功走向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造性嘗試。在探索中形成的積極理論成果,是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在中國的具體化,也是這一理論的實踐方案,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過渡理論。
劉少奇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問題的思想豐富和發(fā)展了毛澤東思想,特別是豐富和完善了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毛澤東創(chuàng)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為這一理論構建了主體框架和整體輪廓,但是,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社會問題的思考是宏觀性、戰(zhàn)略性和政治性的思考,對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并沒有做具體的科學論述。劉少奇是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進行具體化、微觀化和科學化探索與理論體系構建的第一人。七大以后,劉少奇集中精力,重點從經濟方面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做了進一步的探索,在調查研究和科學思考的基礎上,形成了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問題的系統(tǒng)理論,從經濟層面豐富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的科學內涵。經濟問題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社會理論的核心問題,劉少奇在探索中取得的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問題的思想成果,為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構筑了堅實的基礎。
劉少奇的探索,使得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體系化。劉少奇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問題的思想是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建設的全面的系統(tǒng)的理論。他對中國新民主主義社會革命勝利后要經歷一個相當長時期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階段的歷史必然性,對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經濟建設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對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之方針、政策、路線,對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與新民主主義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關系都有論述,這些科學的理論觀點互相關聯、互相補充,構成較為系統(tǒng)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建設理論體系。
劉少奇對新民主主社會經濟問題的理論探索,不是從政治路線、政治綱領和政治理念上入手的,而是從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和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入手。從以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狀況和人民群眾的客觀要求為標準這一角度,來認識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建設問題的。把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和滿足人民群眾的要求放在首位,在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前提下兼顧社會公平,這是劉少奇思考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建設問題的重心所在,這也是劉少奇關于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思想的最大之特色和最主要的創(chuàng)新之處。
(二)現實意義
劉少奇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的思想,對于穩(wěn)定天津等大城市的經濟局面,對于解放戰(zhàn)爭的最后階段的勝利,對于新中國的建立、建國初期經濟的恢復和各項工作的開展有積極的現實指導價值。
劉少奇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問題的理論對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無可替代的先導意義和啟示作用,劉少奇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建設思想的現實啟示是多方面的。
啟示之一,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是中國前進和進步的動力。劉少奇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性質的思想,為當代中國尋找社會發(fā)展的途徑和方法提供了重要啟示。當代中國仍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這些矛盾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會激化,但是,這些矛盾是可以通過發(fā)展經濟的辦法加以解決的。所以,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經濟建設上。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通過改革,可以解除發(fā)展經濟的阻礙因素,所以,黨和國家必須始終堅持“改革”的精神,不斷地以改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以經濟發(fā)展,推動社會的整體發(fā)展。
啟示之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在這樣的國情條件下,如何選擇,以及選擇什么樣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生態(tài)制度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首要問題。我們雖然不可能重新選擇和回到新民主主義社會,但是我們在制度的選擇上也不能超越現實。劉少奇關于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的相關理論為我們進行制度選擇提供了現實指導,比如劉少奇對于社會經濟制度中多種經濟成分共存互競的思想,對于資本主義的經濟形式在社會建設的作用等思想,對于當代中國的經濟制度的選擇無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啟示之三,堅信馬克思主義理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的實際相結合,這是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勝利的最寶貴的經驗。劉少奇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問題的理論探索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實際相結合的成功典范,探索所獲得的理論成果,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劉少奇是一位堅持原則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原則性很強,他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也帶有極強的理論性。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實際的結合,科學的態(tài)度應該是既要尊重實際,也要尊重理論。劉少奇是這種科學態(tài)度的代表人物,在當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結合的實踐中,我們一定要堅持既尊重馬克思主義理論,又尊重社會實際的科學態(tài)度。劉少奇善于和敢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態(tài)度,在當今的理論探索的新征程中顯得更加可貴。這種理論精神和理論性格,對于改革開放新時期,“三個有利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的形成和發(fā)展有重要的基礎性思想指導作用。
啟示之四,重視農業(yè)、農民和農村問題。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民占人口的多數,如何解決農民、農業(yè)、農村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問題。劉少奇關于解決經濟發(fā)展中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與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之間矛盾的關鍵是小生產者的人心向背問題的思想,以及對于仍然處在很低生產力水平的農村小農經濟如何發(fā)展的思想,要教育農民、領導農民走合作化道路、走先機械化后具體化的道路的思想,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理論支撐和理論指導。
啟示之五,以經濟現代化促進政治的民主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全面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全面、協調的發(fā)展。劉少奇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既要“工業(yè)化”,又要“民主化”,以工業(yè)化促進民主化,以民主化促進工業(yè)化的思想,對于當代的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在全面實現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推動當代政治體制改革的發(fā)展,這是一條正確的政治發(fā)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劉少奇.論新中國的經濟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4-164.
[2] 龔育之.毛澤東思想研究新起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
[3] 劉少奇.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問題[Z].1949-02-08.
[4] 中央文獻研究室.劉少奇年譜:下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208-278.
[5] 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27.
[6] 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399.
[7]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修訂本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05.
[8] 劉少奇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0-62.
[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劉少奇年譜: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277-278.
[1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劉少奇論新中國經濟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198.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