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璞 郭建勇
摘 要:通過對轄內工商銀行某分支機構可疑交易處理模式使用情況的系統調查,認為該類型的可疑交易處理模式確實促進了該單位可疑交易報告工作質量的提升,但也存在缺乏系統策化、科學的組織結構、動態的控制反饋機制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提出目標控制管理、建立高效矩陣組織架構、風險為本的流程控制等具體實施建議。
關鍵詞:反洗錢;可疑交易;處理模式;集中處理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0-0085-02
為深入了解轄區工行分支機構可疑交易集中處理模式應用情況,筆者近期對工行某地市級分行進行了可疑交易集中處理報告情況的調查,在此針對調查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建議。
一、該行可疑交易集中處理模式的基本情況
該行可疑交易集中處理模式運作流程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即“系統做、集中做和專家做”。通過采取該類型可疑交易處理模式取得以下成效。
(一)可疑交易報告質量有所提升
1.可疑交易報告數量大幅減少。該行2013年實施可疑交易集中處理模式以來,可疑交易報告數據呈數量大幅下降,單筆金額大幅上升趨勢。
2.可疑交易報告的完整性明顯提升。該行2012年可疑交易報告完整性比率97%。自2013年始,可疑交易報送完整性比率均為100%,無補錄情況發生。
3.可疑交易人工分析質量有所提高。相較于網點人員的填報,通過專家組對可疑交易特征進行分析,其報告質量有所提高。該行2012年可疑交易報告特征描述總體上較為簡單,甚至出現個別表述不清和表述矛盾的情況,2013年始該行確認的可疑交易報告中,人工分析報送理由的填寫較往年更為詳細,分析理由更為深入。
(二)風險防控的主動性進一步增強
該行較為重視人民銀行反洗錢風險提示信息和金融系統洗錢案例信息,主動召開數次案情分析會議,拓展本單位專家隊伍對可疑交易判斷的研究,積極研究新的可疑交易特征,其可疑交易分析報告工作的主動性有所增強。
(三)職能部門和業務網點在可疑交易判別流程中分工明確
該行職能部門和業務網點在可疑交易判別流程中分工已趨于明確,可疑交易特征的研判和報送主要由監測中心的專家隊伍來完成,網點和職能部門人員主要對監測中心反饋的數據進行主體信息的識別和建議,以及對認為較可疑的主體向監測中心報告。
二、可疑交易集中處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對集中處理結構模式缺乏系統的策劃和研究
該行根據上級行的要求完成組織建設、系統調整和人員分配,沒有在頂層設計方面投入足夠的反洗錢資源,對自身經營產品和業務洗錢風險開展前期調查分析和論證不夠,沒有定義和論證可疑交易報告的風險控制目標和研究建立符合本機構業務特點的可疑交易判斷指標體系,相當程度上影響了集中處理模式效用的發揮。
(二)可疑交易集中處理缺乏科學的組織模式架構
在工行省分行級成立可疑交易集中處理中心的基礎上,該行設立五個反洗錢專業小組,同時,各網點也有可疑交易分析識別的職能。五個專業小組的人員同時分屬于不同的職能部門,不同職能部門又分屬于不同的分管領導。在可疑交易分析處理過程中,每一個分管領導可以向分管的職能部門下達指令,職能部門也可以根據它的管理職能向其五個專業小組的人員甚至是網點反洗錢人員下達指令。因此,集中處理模式的基層組織(反洗錢專業小組和網點)在業務處理流程中,會得到其直接上級工作部門(集中處理中心)和非直接上級部門(各職能部門)下達的工作指令,存在出現多個相互矛盾指令源的可能性,直接影響到集中處理模式的運行效率。
(三)對集中處理模式的運行缺乏動態控制和反饋機制
在集中處理模式實施過程中,該行不重視運用定量和定性的手段對模式的運行情況和風險隱患進行數據收集和監測,不能實時將相關信息反饋決策層,造成集中處理模式中存在的風險點沒有得到較好的分析和測量,沒有實現對集中處理模式目標的動態控制。
三、進一步完善可疑交易集中處理模式的建議
(一)開展集中處理模式管理的目標控制
根據管理學的基本理論,沒有明確目標的管理不是管理。應加強頂層設計,根據區域洗錢風險狀況和自身業務特點綜合確定其可疑交易集中處理模式的目標。結合風險為本的反洗錢理念和以客戶為中心的可疑交易監測思路,該行可疑交易集中處理模式目標的確定應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以客戶為關注焦點;(2)體現高管的領導作用;(3)全員參與;(4)全流程控制;(5)基于自主監測指標的決策方法;(6)動態控制與持續改進。
(二)建立高效的矩陣組織架構,以應對復雜的可疑交易集中處理業務
矩陣組織架構作為一種較新型的組織結構模式,在國外已經被廣泛運用在建立科學的系統組織關系架構模式中。在矩陣組織架構中,最高領導者只能為一個機構(或總指揮官),按照部門類型不同,矩陣中設置縱向和橫向工作部門。在矩陣架構模式運行過程中,每個業務部門(或每個業務人員)在處理工作任務時,理論上最多只能接受兩個指令源,即來自矩陣橫向部門的指令源和來自矩陣縱向部門的指令源,指令源相同時,執行指令,指令源矛盾時,由該矩陣組織的最高領導者進行協調或決策。同時,也可指定縱向或橫向部門的指令為主要指令源,兩個指令源在不存在對立的情況下,主指令源在進度上優先。對于該行可疑交易集中處理模式組織架構而言,集中處理中心(或單位主要負責人)應為矩陣組織架構的最高指揮官,縱向工作部門為反洗錢專業小組和網點反洗錢小組,橫向工作部門為該行各職能部門,以矩陣縱向部門指令為主指令源。
(三)建立風險為本的可疑交易報告集中處理流程控制
可疑交易報告集中處理流程控制包括指標設計階段的流程控制、識別和報告階段的流程控制以及反饋和持續改進環節的流程控制。
1.可疑交易指標設計階段的流程控制。該階段應以實現可疑交易從客觀標準到主觀標準的轉變為目標,關鍵在于科學地確定自身業務運營中的洗錢高風險業務以及建立以主體分析為核心的資金交易風險評估模式。一是應研究和確定洗錢高風險業務,這是合理配置反洗錢資源的基礎。二是建立以主體分析為核心的資金交易風險評估模式。關鍵是集中處理中心對異常交易存在的洗錢風險評估時,均能圍繞交易主體為核心開展。
2.可疑交易識別和報告階段的流程控制。一是可疑交易集中處理報告系統的流程控制設計關鍵在于該行系統能否實現由交易數據庫中掃描預設客觀標準特征值的數據過濾,轉變為金融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下的反洗錢風險評估流程設計。即利用各種風險分析工具對各個層面進行風險預警或排除工作,最終給出一個基于概率上的風險等級或評估分數。集中處理中心分析并確認的每一筆可疑交易,都需要貫穿金融企業的各個業務流程、涵蓋各個相關的業務部門,從客戶盡職調查開始,到交易過程中的金額、流向、頻率、業務背景、與業務關聯的個人與組織等,都對可疑交易分析產生影響。在分析的層次上,從單筆交易、多筆交易時間序列構成的行為模式,到交易所屬賬號、賬號所屬客戶、客戶所屬組織機構,通過這種由點到線再到面的復雜的分析過程,才有可能最終得到一個可靠的可疑交易程度評判結果。二是集中處理中心、相關業務部門及操作人員崗位職責的流程控制反映了該行可疑交易報告集中處理模式中集中處理中心、各業務部門及操作人員之間的邏輯關系,應對崗位職責的流程控制逐層細化,科學分配集中處理中心、各業務部門與操作人員在可疑交易報告中的權利和責任。可借助可疑交易報告集中處理體系工作流程圖的形式對可疑交易集中處理體系中處理中心、業務部門與操作人員間的職責邏輯關系進行描述和明確。
3.持續改進環節的流程控制。該環節的核心是運用動態控制原理對可疑交易集中處理模式存在的缺陷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進行糾偏,實現可疑交易報告體系的自我完善。該環節流程控制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預處理階段:該階段主要任務是對集中處理模式管理的目標進行分解,確定不同層次目標控制的計劃值。(2)分析校驗階段:該階段主要任務是采取內部審計、專項檢查、日常信息反饋等有效方式,收集可疑交易集中處理模式運行現狀的實際值。定期與計劃值進行比較,得出集中處理模式實際運行值與目標值偏離程度,計劃偏差值。(3)實施糾偏階段:該階段主要任務是采取各種糾偏措施,如組織措施、經濟措施、管理措施、技術措施等對發現的偏差進行糾正,保證集中處理模式目標的實現。該流程控制是一個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當一次糾編措施順利實施后,將自動回復到第二階段。特別地,在糾偏過程中發現目標值嚴重偏離實際,存在糾偏無法實現的現實情況,應對目標進行調整,即回復到第一階段。
(四)建立可疑交易集中處理模式的投入保障體系
一是加大對集中處理中心投入。將復合技能和業務經驗豐富的反洗錢專家充實到集中處理中心,使專家隊伍真正能夠發揮“頭腦風暴”作用。二是正確處理集中處理機構與營業網點的關系,建立網點業務人員反洗錢職能的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促使網點從業人員從思想上樹立起風險為本的反洗錢意識,自覺地在辦理業務的過程中從各個環節上進行反洗錢審查監督,提高客戶身份識別及資金的監測、分析和甄別水平,加強可疑交易的報告工作。三是加大對可疑交易集中處理系統的投入,解決現行系統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不斷完善可疑交易報告系統的功能,建立現代化的可疑交易報告系統。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