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響
和幾個教師朋友聊天,在談到如何關愛幫助學生時,他們說學校某個班級的某某同學父親病故了,班主任老師第一時間帶著班干部去安慰這個學生,和他講人生、講家庭、講未來,希望他放下包袱,振作起來等等。不僅如此,以后的時間里老師還時不時和該學生談論此事,讓他不要因此被牽絆,影響學習……
幾位朋友對如此做法都很贊同。朋友L還結合自身經歷說:“讀小學四年級時,我父親去世了,當時的感覺是整個天都塌了,成績也一落千丈。班主任知道這個變故,但整個學年,都沒有安慰過我,反而在班上多次不點名地狠狠批評我成績的退步?!盠因此非常憎恨那位班主任。
朋友W認為:“至親去世,那種痛無以言說、深入骨髓。如果有學生遇上這樣的大不幸,我都會非常上心,立即進行安撫,在接下來的時間也經常向其講解生命的過程與意義……”
L當年的班主任的做法固然應該譴責,但我認為,為幫助孩子走出創傷心理,那種直接了當、大張旗鼓的安慰式做法同樣不值得提倡。親人的突然離去和家庭的重大變故,對年幼的孩子來講就如同天塌下了來一樣,精神必定瀕于崩潰邊緣,而且會留下很深的心靈創傷,短時間內難以撫慰。他們會很長時間走不出這個陰影。在這種時候,孩子內心深處其實并不想過多談論不幸,尤其不愿別人過多關注自身的不幸。如若老師第一時間去安慰,反復強調,無疑是再次引起孩子對不幸的關注和追憶,會層層揭開孩子的傷疤,讓傷疤暴曬于太陽光下,這本身是一種強迫(強迫孩子去關注)行為,顯然不是最佳方法。再加上很多老師安慰學生往往不分場合,有時當著同學的面,有時當著同事的面,繼而引起旁觀者的熱議,這些聲音絕不是當事學生想聽到的,會使學生感到自己在校在班里處于不利地位,成為被憐憫或被說道、被關注的對象,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某中學一個男生剛進中年的父親突然病故,留下他們一家三口(兄弟倆和母親)。家里擎天柱坍塌,天昏地暗,原來活潑開朗的男孩子在這段時間幾乎崩潰,好在有母親和弟弟等一干親人的陪伴才走出來。班主任為了安慰學生,一改往常,表現得異常熱情,三天兩頭詢問學生父親后事處理情況和家庭生活狀況等,細致問詢學生的日常生活,大肆動員大家給當事學生捐款,讀貧困倡議書,舉行捐款儀式等等,希望以此消除他的后顧之憂,讓他能安心學習。不料結果卻適得其反,這孩子對此唯恐躲避不及,大張旗鼓籌來的錢怎么都不收,硬是退給了同學。失去親人的痛苦,加上班主任老師貧困曝光式的、過度的熱情幫扶,暴風驟雨般敲打著這孩子幼小卻敏感的心靈,嚴重摧毀了他的自尊心。孩子感覺在其他同學面前再也不能昂起頭顱了,差點逃離學校,輟學。
這就是盲目的心理干預和過度安慰導致的結果。顯然,這是無意的“有意”,出發點是“愛意”“善意”,結果卻是好心辦了“壞事”。心理干預需要循序漸進,潤物無聲,化于無痕,需要蒙蒙細雨般地溫潤孩子的心靈。當學生遭遇不幸時,教師更為恰當的做法是盡量避免觸痛孩子,不要因此而對孩子百般“關心”,刻意去安慰,而應該像往常一樣對待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引導學生轉移注意力,移情忘憂,潛移默化地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活動、生活上,讓暗淡的生命經由自我的調息而自然復蘇。教師表面上可以“裝作無意”,順其自然,用傾聽和陪伴去幫助孩子從痛苦中走出來,而不需要刻意地去做些什么,越刻意越會碰觸那顆敏感而脆弱的心弦。要學會呵護孩子的心靈,盡量不要正面介入,更不要一廂情愿地去勸孩子,那些人們用慣了的安慰話語諸如“不要悲傷,要化悲傷為力量”“不要沉溺變故中,趕快走出陰影”等等,往往會適得其反。
面對同樣的事,有經驗的老師是如何做的呢?
另一位班主任面對這樣的孩子,并沒有以長者身份教導孩子:“你該堅強”“要化悲痛為力量”“該獨自撐起這個家”“從苦難中獲得力量”……其實說這些話,效果猶如隔靴搔癢。這位班主任不動聲色,和平常一樣,并沒有刻意去說什么,但是很注意去傾聽孩子,觀察、陪伴孩子的學習與生活。尤其重要的是,他在班里開展了許多文體活動,給孩子創造了活動、鍛煉的機會,用豐富的文體活動和學習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來凝聚孩子的精氣神,來稀釋孩子的心靈“淤血”,并巧妙地給孩子安排勤工儉學的崗位,讓孩子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報酬,解決部分經濟難題,結果孩子很快就從人生的陰霾走了出來。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的一則關于“南風效應”的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凜凜冷風,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鈕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
我想,老師大張旗鼓熱心地幫助孩子,以求讓孩子盡快走出陰影,揭掉傷疤,這種“愛”、這種舉動不就如北風一樣猛烈嗎?過猶不及,不斷地提及不幸,不斷地暗示強調,不斷耳提面命,只會讓孩子的內心更加緊閉!孩子會陷得更深,越來越疏離班級之外,越來越沉默!為何不學學南風,柔和一點,不著痕跡,讓愛心善意如蒙蒙細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愛和幫助更需要智慧和理性,多傾聽,多陪伴,多用心,多思考,才能讓孩子慢慢放下包袱,走出創傷。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市賈汪區紫莊鎮新吳窯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