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木直樹
無論是學校的老師還是父母,都很少對孩子提問。也許在我們的潛意識中,老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媽媽將知識教給孩子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模式,導致我們從來就沒有產生過向孩子提出問題的念頭。當然,也不排除父母不好意思、拉不下臉來向孩子問問題這個原因。
我個人認為,父母遇到迷惑的問題時,不妨直接問一問孩子。
孩子進入幼兒期時,真是好奇心、求知欲最旺盛的時候,一天到晚諸如“媽媽,媽媽,這是什么?”“這個為什么這樣?”“這是什么”的詢問,孩子的想象力、發散思維會瞬間膨脹,完全有可能說出出人意料的、甚至讓人哭笑不得的答案。在詢問孩子時,建議媽媽使用一下任何場合都能夠廣泛應用的魔法詞匯——“怎么了”。
孩子沒穿鞋就跑出去,媽媽們第一反應肯定會是“別跑了!再跑襪子都臟了!真煩人,臟衣服又多了一件!”更有甚者,有的媽媽也許就沒忍住怒氣,動手打了孩子。事實上,孩子產生某種行動,一定會有相應的理由。如果連問都不問就直接發脾氣,不但孩子感到委屈,媽媽本身的心情也不會好吧。也許孩子不惜弄臟襪子,不穿鞋子直接跑出去,只是為了救下被烏鴉欺負的小貓呢。如果媽媽不問青紅皂白地一通發火,從此以后,孩子就會擔心惹媽媽生氣,讓媽媽心情不好,再也不去救助受欺負的小動物了呢。
當然,如果事件的嚴重性遠遠超過只是將襪子弄臟那么簡單,就需要媽媽嚴厲地阻止孩子,告訴他“不行”。具體操作時,也可以從此前介紹的詢問“怎么了”開始。
看到平常關系一直很好的姐妹倆突然大打出手,媽媽同樣可以以“怎么了”的方式詢問。這時,孩子一定會告知媽媽自己動手的原因,如“妹妹玩火,我覺得太危險了,一時著急就打了她”等。聽完孩子的講述后,媽媽若能夠耐心地給予“原來姐姐是在擔心妹妹,真不愧是姐姐。但是,以后再遇到這種事,不要動手,先把原因告訴妹妹,她會理解你的”的建議,姐姐一定會欣然接受,并熱情地抱住媽媽吧。
綜上所述,“這是什么”、“怎么了”等,是能夠激發孩子主動性、動作欲望的關鍵詞,也是幫助爸爸媽媽進一步了解孩子想法的魔法詞。主動向孩子提問,也是我所有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我個人而言,迄今為止,我從沒因我主動詢問而后悔過。
(摘自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尾木媽媽的“不斥責”育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