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不知道你有沒有仔細審視過自己教養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其中有多少是經過深思熟慮而選擇的,有多少是下意識地延續了曾經的經歷與經驗,又有多少其實是來自于外界影響的?其實,那些潮流追逐的教育熱點,那些眾口一詞的“教育理念”,有問題的、不適合自家的,多了去了。
不少家長從孩子小班開始就帶著他們奔波于各種“幼升小”的培訓班,考各種證書,打探“歷年考題”……不能進入好的小學就無法升入好的初中、高中,就考不進重點大學?我們的家長究竟在焦慮些什么?
我們的“應試教育”,都已經滲透到幼兒園階段、3~6歲的孩子那里了嗎?
家長的第一個關卡
年輕一輩的家長接受過新教育理念,在孩子剛出生時都懷著美好又簡單的想法:讓孩子自由成長、快樂玩耍就好。育兒雜志、育兒網站上也都在討論怎樣理解孩子、怎樣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怎樣帶孩子玩耍……
然而,“幼升小”將是你身為家長遇到的第一個關卡:忽然間和諧被打破,你將暫別家庭的小環境,望向社會的大環境,看到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氛圍——充滿焦慮的氣息、嘈雜的聲音,討論著買什么學區房、去哪里上培訓班、考什么民辦小學……
在這道關卡面前,家長將首先分流:“打雞血”是一類,早早就開始準備,意志堅定,他們的焦慮簡單干脆利落,指向明確:就是要升入心目中的“好小學”;矛盾、猶豫的是一類,占最大比例,原本認同的自由成長、快樂教育理念,與“幼升小”發生沖撞,他們的焦慮中還混雜著自我認同的失焦,結果往往是折衷主義的:往“應試”靠攏一點,但仍想保留幾分自由空間;心態相對放松的是一類,他們或者并不太在乎“幼升小”這件事,或者篤定于自己一貫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從這個角度,“幼升小”還真是家長教育理念的試金石。
然而放眼望去,大部分家長都將或早或晚、或多或少地被卷入“幼升小”的引力場,幸免者極少數。而與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家長似乎焦慮尤甚。為什么呢?相比較其他地方而言,上海(以及北京等地)不是應該有更多、更好、更充裕的教育資源嗎?
金字塔上層的肉搏
說白了,“幼升小”并不是孩子之間的競爭,而是家長之間的:有錢的拼錢,或是買學區房從而進入比較好的公辦小學,或是準備大量學費去讀民辦小學(普通民辦的學費每學年4~6萬元,而所謂“國際部”則高達8~10萬元);有精力的拼精力,一邊帶著孩子讀各類培訓班、學習各種教材,一邊研究各所學校(信息不對稱在入學這件事情上非常明顯)。
拼出來的結果,明面上說是讓孩子能有更好的學習環境與資源,而實際上呢?我不說是滿足家長的虛榮心,當然這個層面也會有,如果孩子考入所謂“名校”,不僅是在“幼升小”這個時間點上,而是在未來5~6年內但凡別人問起“在哪兒念書呀”都臉面有光。但這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單為這犯不著逼著自己、逼著孩子那么拼命呀!說到底,驅使著家長們“打雞血”的不僅有欲望,更有恐懼。
而欲望與恐懼可能都與階層的流動性有關。
這樣說似乎很抽象,其實具體了講也很簡單:處于較低階層的家長希望孩子通過讀書往上層流動;而好不容易經過了這條漫漫長路攀升到較高階層的家長,則害怕孩子如果讀不到好學校有可能會再回落到較低的階層——后者尤其令人難以接受。我有個朋友的想法很典型,她說:如果我的孩子考不到上海、北京的高校,只能回去家鄉讀大學,雖然我知道那個大學也不錯,但老家親戚如果問起,你那么能干,怎么不把孩子送到外面更好的學校里去?我怎么回答?
所以,最焦慮的家長一多半是中產階層,通過努力攀升到金字塔相對偏上的位置,卻仍沒有完全的把握可以永遠停留在那里不會掉落下來。
能回歸教育的本質嗎?
后來我也看了所謂“思維訓練”的課程與書本,內容涵蓋:自然測量、空間認識、數學邏輯、分類、圖形、語言邏輯、推理、記憶、常識等,都是很不錯的,適合3~6歲孩子。唯一的差異是:如果是出于啟發孩子智能的愿望,那么大可以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特點、興趣與專長去選擇其中的某些部分,順其自然地讓孩子以自己的節奏去學習和發展;但如果是奔著“幼升小”考試的目標而去,卻會變成面面俱到且整齊劃一的學習步調與考核標準。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事實上大部分舉辦面試的小學,也是抱著全方位考察孩子本身能力的愿望,但架不住焦慮的家長們太希望獲得一套標準答案,好保證孩子在自認為是起跑線的競爭中勝出,所以那些培訓班、那些教材與歷年考題匯總之流才會應運而生。而這恰是我要吐槽的:諸位難道不知道“欲練神功”的下一句是什么嗎?請一定放下心中的焦慮,拾回邏輯思辨能力,這才是我們能夠、也應該給予孩子的最佳成長環境。
作者簡介:
袁堅,復旦大學文學博士,從事過廣播、電視、平面媒體及教師等多種行業,兒子5歲,現為自由撰稿人、全職媽媽。對孩子和媽媽的共同成長抱有極大的好奇心與探究熱情,已出版《貓博士育兒筆記》,提出“輕松做個好媽媽”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