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二
在很多家長看來,“快樂教育”就是給予孩子充分自由和快樂的教育,遵循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以人為本。
但是,當孩子從最初的動輒就把手中的東西往地上扔,并樂此不疲地看著大人彎腰去撿;到吃飯的時候,要么需要追著喂,要么一定要看著動畫片才會靜下來“被喂”;乃至到了上小班,每天早上哭著鬧著不肯去幼兒園……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還能云淡風輕地說一句:隨他去吧,只要他開心就好?
顯然不行!一個動輒亂扔東西的孩子,如果不制止他,會不會因此變得脾氣暴躁,或者不會體恤他人?一個不好好吃飯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教育,會不會因此影響身體發育,會不會長大以后疏于餐桌禮儀,進而被他人所輕視和鄙夷?一個不想上幼兒園的孩子,如果順著他而不加以引導,會不會厭學情緒就此生根發芽,進而影響他接下來的學習和成長?
讓我們回頭追溯“快樂教育”的本源,“快樂教育”是用快樂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快樂的同時,我們也需讓他們知曉各種規則。
對孩子處處讓步,以求達到“快樂教育”的目的,實際上這是誤區。當然,我們也要防止步入另一個誤區,將立規矩視為定軍規,給予了孩子太多的束縛,讓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帶上“緊箍咒”。這樣做要么是無情地壓抑和扼殺孩子的天性,并在家里營造出淡漠與冰冷,要么是讓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一旦找到一個突破口就會情緒全面爆發。
那么,在立規矩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呢?
1. 給孩子定下明確清晰的標準
一個好的規矩,必定具備可以衡量的標準。否則,只會給孩子造成混淆。
比如,“除了到飯店去吃大餐,晚飯要在30分鐘內吃完”,這樣的一條規矩,比“吃晚飯要快一點”,更能讓孩子理解和接受。
2. 以身作則,身體力行
要求孩子做到的規矩,首先家長也一定要做到,或者說,在孩子面前要做到。
比如,給孩子立下規矩“每天看電視的時間的總和不多于半個小時”或者“每次使用平板電腦的時間不超過20分鐘”,但家長卻當著孩子的面,沉溺于電視連續劇或者電腦游戲,孩子自然隨大人看電視或玩游戲,并視規矩為無物了。
3. 獎罰分明、精確、及時
立規矩是否一定要涉及獎罰?在規矩沒有變成習慣之前,這是必須的!但是,在設置獎懲的時候,需要注意獎懲的可衡量性和易操作性;其次,一旦獎懲設置完畢后,該獎勵的就要及時獎勵,該懲罰的千萬別一時手軟,不去懲罰。
4. 擺事實,講道理
為什么要立這個規矩?“約法三章”之后,將迎來怎樣的結果?這些,需要提前跟孩子交代清楚,而不是蠻橫無理地擺出家長的姿態:這個事情就得聽大人的!另外,一旦孩子違反了“規矩”,請你不要暴跳如雷,而是盡可能地遏制住自己的怒火,平心靜氣地跟他一起來分析到底錯在哪里。
也許,你講的道理孩子暫時不能完全領會,但是平和的語氣和尊重他的態度,卻能讓孩子信任你的判斷,并且更容易順從你的要求。
5. 永遠不要忘記“甜棗兒”。
這里的“甜棗兒”并非花言巧語,也不是規矩中與懲罰相對應的獎勵,而是特指向孩子表露父母對他的愛,比如和孩子對視時會心一笑、發自內心的贊許、一次熱烈的擁抱、因為誤解或者心情不好“吼”了孩子后誠摯的道歉……這些,都是愛的表達和釋放。
而父母對孩子的這份愛,必將是他快樂成長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