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堅
當我們客觀探討教育方式時,一句“快樂教育”就能把整個話風帶偏,大家紛紛聲討“打雞血”作風、各類補習班,然后表示自己是希望孩子擁有“快樂童年”的好媽咪。但問題是: “快樂教育”就是家長不假思索的擋箭牌?“快樂”是否就是童年的全部?
“快樂教育”=“我不愿意動腦筋”?
許多家長說起兒童教育,總是“大而化之”地說:只要他開心就好了,我奉行“快樂教育”。我就遇到一個家長說:“孩子總能學會算數、寫字的,我們要給他多一點時間,不要那么著急。”這句話本身聽起來沒錯,但她說這話的場合是:我們原本在客觀地討論“如何引導孩子建立起‘數的概念”。
將一個客觀的、基于孩子成長規律的方法技術的討論,瞬間變成“三觀”判定與站隊,這位家長是真的想要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成長環境呢,還是僅僅只是想表明“我不逼迫孩子學習,我是個好媽咪”?如果是后者,“快樂教育”是否就等同于“什么都不做”?如果真的只要“給孩子多一點時間”、“耐心等待”他就什么都能學會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我們要做的是思考:該為孩子提供些什么樣的教育資源,該如何引導他更好地成長?這明顯比“什么都不做地等待”復雜多了,也困難多了。一方面,家長要不斷地去觀察孩子本身的情況,不僅有個性化的情況,而且還每個年齡段都在發生變化;另一方面,還要密切地觀察時代的走向,不僅要看清現狀,還要努力預測未來——哪些知識、能力是孩子未來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如何才能一步步地、恰當地為孩子培養起來。
這不僅困難,而且充滿了變數。孩子不斷地在變化,時代更是飛速變遷。在一個快速變化的環境里,你必須要變得更機敏,以捕捉大量信息,更能夠思考,以分析、處理這些信息并得出自己的結論和指導自己的行動。套用網上的一句流行語:你必須要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這樣才能令你的孩子不僅快樂,并且還能夠不斷地成長。
真正的“快樂教育”需要付出更多
要讓孩子能不斷成長,還要讓孩子能快樂地成長,需要家長能提供剛好適合孩子情況的活動,難度不能太小以至于孩子沒有進步,又不能太大以至于孩子有嚴重的挫折感。活動的主題、內容也需要精心設計,從孩子熟悉的事物延伸出去,用孩子喜歡的形式包裝起來。以上這些,都需要家長付出很多的時間和心力,絕對比簡單粗暴的刷題、送補習班麻煩很多。
在幼兒階段,孩子的情況差異非常大,要實現對孩子的個性化教育,家長的作用尤為重要。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的情況,同時還需要懂一點基本的兒童心理學、兒童發展理論,兩者結合起來,最好還能結合家庭生活的實際,才能合理地安排活動。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家長能有耐心去嘗試,允許孩子犯錯,允許自己提供的活動因為不適合孩子而需要進行調整。
比如上文提到的“建立‘數的概念”,并不是要讓孩子寫數字、做算術題,而是從日常生活出發,把與“數”相關的內容融入進去。因為小孩子的認知都是從具象事物開始的,而數字卻是抽象的,把兩者對照起來才更容易理解。這種活動并不是單獨辟一塊時間給孩子講一講,就像上課那樣就行了,而是最好能融入生活的各個不同場景,隨時隨地讓孩子去認識和理解“數”。
這樣做,從孩子的角度,的確是“不知不覺”就掌握了“數”、數字,挺快樂的。但從家長的角度呢?就絕對不是“給孩子時間”、“等待他長大就好了”那么簡單。光是喊喊口號,孩子是不會自動自發地學習和成長的,必須用科學的、合理的方式加以引導。
學習必定不可能全程“快樂”
什么是“學習”?就是從不會到會、從會一點兒到會很多、從粗略地會到精通的過程。那如何才能實現上述過程?教育理論中有“三區域”: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如果一件事情你已經會做了,那么它就屬于你的“舒適區”;如果一件事情你尚不會做,需要付出一點努力才能習得,那么它屬于你的“學習區”;而如果一件事情以你目前的能力無論如何學不會、掌握不了,那它就屬于你的“恐慌區”。我們所說的“學習”,要有長進,最重要就是在上述“學習區”里做事。
然而很明顯:當我們處于“學習區”時,必定不可能時時愉快、非常愉快,因為會不斷地遇到困難和挫折。如果只是追求“快樂”,那么停留在“舒適區”是最好的,因為一切都是熟悉的,有把握的。但那樣的話,就只是在重復已知,不會帶來變化與進步。所以教育要不斷地引導孩子、協助他們突破“舒適區”,進入“學習區”(但不要跨越到“恐慌區”,那就過頭了)。
我的做法是:1)盡量用孩子感興趣的內容吸引他們練習新技能,減輕轉換區域不適感;2)同時客觀地告訴他們離開“舒適區”的必要性,及隨之而來的挫折與挑戰,這樣他們在跨越的過程中不僅能習得新技能,還能為將來再度離開“舒適區”打下心理基礎;3)適當地讓他們回到舒適區,恢復下元氣。總之,從我的主觀愿望來看,我非常希望孩子們都能快快樂樂的,但從我作為一名教育者的職責而言,我必須協助他們硬著頭皮進入“學習區”。
“快樂”的主要作用是誘導
不僅學習的全過程不可能一直“快樂”,具體的學習方法也不可能一味地追求“快樂”。教育科學研究已經表明,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有針對性地重復練習”。有針對性,不僅是指要學什么就練什么,更重要是針對上述“學習區”,什么不會、什么做不好就練什么(雖然是自找別扭!但這是必須的)。并且,要學習的內容最好能被切分成小塊,一塊塊地重復練習。
原因是:我們的大腦是可變的!當我們有針對性地重復練習時,科學家們觀察到,大腦相應的神經元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就會發生變化:新的連接建立起來,并且不斷增強。這樣我們就把所學的內容“長”在自己的大腦里了。這才是真正的“學會了”。連接的建立需要多次重復刺激,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必須反復練習。其實在孩子年紀很小的時候,家長都能觀察到類似情形:對某件事他會樂此不疲地重復又重復,千萬不要制止,這是他本能地在幫助自己的大腦建立新的連接。
事實上對于自己特別熱愛的事情,過了幼兒期之后,孩子們仍會積極地、一遍遍地去重復。但要說到其他方面就不盡然了。畢竟重復本身是枯燥乏味的。然而教育需要系統、全面,必定會有些內容孩子不感興趣,這時候適當地用一些方法去引導是可以的(比如我用孩子感興趣的內容引導他們去練習、操作新的技術),但這種“快樂”只能作為誘導,一種輔助性的元素,而非教學本身。
對小孩子來說,需要的快樂誘導比較多,因為他們更多是興趣導向而非意志力導向,用時髦的話來說,這是“從0到1”的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教育方法或學習方法的本質就是“快樂”。
教育和學習的目標是“成長”
教育和學習的目標,在我看來,應該是“成長”。包括知識、技能、思維、見識等各方面的成長。教育和學習是我們突破自身局限的最佳路徑,我們把這個路徑提供給孩子,引導他往這個方向去走。這就是我們身為父母、或教育者要做的事情。當他們的技能增長了、見識開闊了,并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理解到:“快樂”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各不相同的層次;也能自由地去追求屬于自己的“快樂”——不論是來源于學習、成長,還是其他。而我們最好不要越俎代庖地去為他們定義什么是“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