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
摘 要:我國金融產業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對金融人才的需求和質量也在不斷地提高。為了更好地實現畢業學生與社會的無縫對接,就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培養途徑進行分析,立足于金融特色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展開研究,力求建構合理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從而依托校企合作教育提升卓越金融人才的職業素養,以期為金融特色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金融特色;應用型院校校企聯合;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0-0160-02
一、金融特色應用型人才的特點
金融特色應用型人才,是指可以將金融及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最新相關的研究成果運用到實際金融工作當中的專門人才。但是,因為金融行業是一個知識密集、風險聚集的綜合服務性行業,所以金融應用型人才不再是簡單的技術型人才,根據金融應用型人才的特征,可將金融應用型人才劃分為:操作、應用型技術人才;服務、咨詢、管理型人才;開發、研究創新型人才。不同層次的應用型金融人才,就需要不同的知識結構和技術能力,不同層次的應用型院校,其人才培養的定位也應有所不同。
(一)具有扎實的金融及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
金融人才想要更好更及時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就必須有扎實的金融及相關專業的理論基礎。有了非常專業的理論知識,從事金融實際工作時就會避免出現不知所措和不知所為的情況。第一,金融人才要熟悉金融及相關專業的主要理論知識;及時掌握金融及相關學科的基本業務知識和流程,了解銀行業務、證券交易、風險投資等業務流程;第二,金融人才需要了解各相關行業的交易規則和法律法規,通過我們的平時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學習到這些相關的理論知識,從而達到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具有較強的實際業務操作能力
一般的本科畢業生僅僅掌握老師課堂所講的金融專業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書本所學知識學會了,不一定會應用到實際工作當中,因此如何準確及時地把學到的相關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去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把書本所學恰到好處地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不但能夠較快較好地度過剛上班時理論與實際操作相銜接的適應期,盡快熟悉自己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流程,還能夠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強化實際操作能力,并且能夠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盡快提升自己業務水平的目的。
(三)具有良好的個人品格和職業道德素養
金融行業與一般的行業不同,它與金錢有著密切的聯系,而金錢又必須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沒有相互的信任,也就沒有金錢的相互流通,更加沒有金融行業的蓬勃發展,因此,金融從業人員的個人品格和職業道德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人基礎知識再熟練,業務操作能力再高,如果個人素養不過關,誠信意識低下,就會很容易因為金錢而犯錯誤,從而影響信譽、影響工作乃至影響整個金融行業。因此,我們需要金融從業人員不但要具有良好的工作能力,更要具備高尚的個人品格和崇高的職業素養。
二、金融特色的應用型院校校企聯合模式下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的不明確
金融特色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人才的目標定位應該以“金融”和“應用”為核心,培養出的人才不但具有扎實的金融理論基礎,并能將所學直接應用到實際工作當中,學生畢業就可以直接參與金融工作。而目前金融特色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培養目標上,各方均有不同。比如學校層面看,只注重理論環節的教育,而沒有讓學生有機會將理論付諸實踐。而政府與教育部門則為了推進教育大眾化,為了擴大招生而忽視了學校的實際承受能力,從而缺乏對金融特色的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分析。
(二)院校金融課程體系設置不成熟
剛才提到,金融特色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人才的特點在于“金融”和“應用”,那么課程體系的設置就也應該圍繞著“金融”和“應用”。然而我國現有的金融特色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仍然以“全科教育”的傳統模式為主,教育課程體系基本差不多,課程設置差別不大,金融等相關課程的比例并沒有突顯,金融特色的專業沒有廣泛地推廣,金融特色的課程也沒有大量的設置,因此金融特色的院校也沒有體現出其“金融性”。另外,大多數學校對學科基礎知識的普及也遠遠超過了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只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而沒有讓學生有校外學習的經歷,因此學生也就沒有機會將理論應用于實踐,使得學生的應用能力得不到實質性的鍛煉。
(三)校企聯合模式不突出,實踐教學改革困難
傳統教學模式大都重視課堂理論知識的教授,而沒有讓學生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導致學生只懂理論,一旦進入職場,不知道怎么將理論付諸于實踐。有些學校雖然安排了實驗課,但是由于課時太少,缺乏實驗教師、實驗場地,實驗器材有限等原因,學生也沒有充分的實踐時間。另外,有一些學校選擇了校企聯合的模式,想讓學生可以在學習完理論的同時進入到企業實踐鍛煉,但是很多這種聯合模式屬于流程化,一方面,企業不愿意讓什么都不懂的學生參與進來,覺得那是一種“搗亂”,因此安排進企業的學生大多接觸不到核心的業務,也就不能鍛煉其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學生的自主性也不強,他們沒有意識到這個時候進入企業能學到多少有用的東西,而是拈輕怕重,認為這是“免費的勞力”,最終導致“校企聯合”變成一種紙上談兵的形式。
三、金融特色的應用型院校校企聯合模式下人才培養的建議及對策
(一)校企共同制訂應用型人才培養計劃
以往的校企合作更多地注重于表面形式,而沒有真正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校企聯和模式應該以為企業培養專業的人才為基本目標而制定。金融企業根據自己的需求向學校提出需要哪方面的金融人才,并提供適應不同層次金融人才的崗位讓學生實習,表現良好的學生還可以畢業之后給予工作機會。學校方面,根據金融企業提出的要求,培養不同層次的金融人才。在相應的課程設置上做出調整,根據不同層次的人才需求設置出不同層次的課程。金融特色的應用型本科培養計劃包含的內容很多,例如課程設置、實踐教學、教師的管理、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規格、學生實習場所、教師考核評價等,這些都應由企業和高校共同制定。
(二)大膽創新教學模式
目前,大多數的金融特色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模式都普遍偏重于理論教學,而沒有實踐教學,沒有讓學生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當中去。而金融行業又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行業,尤其涉及到了金錢,如果對業務不熟悉不了解,很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我們不但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播,同時更要將理論與實踐并行。因此,創新教學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建議將現有的四年制本科教學模式改變為“2+0.5+1+0.5”的模式。意思是本科學習四年,前兩年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第三年的第一個學期進入企業實習,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培養學習興趣,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又可以讓學生知道哪里還做得不足,回到學校就可以更加努力地學習。第三年的第二學期繼續回到學校學習,經過一學期的實踐工作,學生肯定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知道了社會的殘酷,相信接下來的學習肯定會事半功倍。第四年上學期仍然在學校學習,下學期就可以邊實習邊找工作。這樣做既體現了“從理論到實踐、再用實踐檢驗理論”這一學習知識的科學過程,又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社會交際能力,提高其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又可改善目前學生普遍學習目標不明確、針對性不強的普遍狀況,另一方面又解決了企業目前普遍不愿招聘沒有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的問題。
(三)改革考試制度
考試是教學環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檢驗學習結果目前的唯一標準。然而,其實考試成績僅僅能代表該同學書本理論知識學習的好壞,而并不能代表該學生將理論應用到實踐能力的好壞,更何況考試的變數還比較多,因此僅僅從理論的考試成績并不能判斷出一個學生的實際能力。因此,采用靈活多變的考試形式就顯得比較重要。教學模式需要改革,需要到企業實習,那么建議考試的成績就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理論知識的測試,也就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考試;另一部分就是工作實踐的分數,在學生進行工作實踐的時候,該學生部門領導也要給予相應的考核分數,由于學生和部門領導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所以一般情況下工作領導給出的分數也是比較客觀公正的。這樣,綜合的分數才能體現出一個學生最終的學習成果。
(四)企業調整參與校企合作教育的意識觀念
現在大部分的企業都不愿意讓沒有工作經驗甚至還沒畢業的學生來自己企業工作,認為他們都是來胡鬧的,根本幫不上忙,也沒有義務去幫助他們,尤其是金融企業,涉及到金錢問題,就會變得更為敏感。其實企業的這種想法有一定道理,但是過于狹隘。剛才說到校企聯合,如果學校和金融企業是一起制定金融人才培養目標,那么這個學校培養出來的金融人才就是這個企業所需要的,那么幫學生其實就是幫助企業自己。因此,企業有必要跳出以直接或間接方式獲取經濟利益的單一目標思維,以開闊和長遠的眼光審視產學研合作教育,真正樹立起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和人才培育義務;以金融行業未來發展的眼光為視角,在合作教育中借鑒學校的職業素養培育理念,從理想信念、品格修養、職業發展和身心健康四個維度出發實現實習學生和企業職工職業素養的共同提升。
參考文獻:
[1] 蔣玉潔,杜潔.基于應用性角度的金融人才培養[J].中國輕工教育,2012,(5):8.
[2] 李蓓蓓.產學研辦學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途徑[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