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靜
世上花兒繁多,喜愛者也很多,尤其是一些文人墨客,好像天生和花兒結下了不解之緣。晉朝陶淵明獨愛菊;李唐以來,世人甚愛牡丹;而宋朝的周敦頤酷愛蓮。我呢,雖然才氣不能和他們相比,但也鐘情一種花,那就是蠟梅。
立冬過后,北風一吹,耐寒的梅花就盛開了。“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它那獨特的淡淡清香,引得晨練的老人和孩子頻頻駐足。老人們口中嘖嘖稱奇,不住地點頭。孩子們則張大瞳孔,立在樹下久久不肯離去。走近梅樹,細看那一朵朵淡黃的小花,如蠟般晶瑩,又似綢緞般鮮艷,俏麗地點綴在無葉的枯枝間,就像用膠水在樹枝上粘上了顆顆小金珠一樣。每當北風呼嘯,大雪紛飛時,這些“小金珠”便會一齊綻開笑臉。遠遠望去,就像雪地上燃起的一堆金色的火焰。
看花開得旺盛,我便采了一枝帶花蕾的梅枝回家,把它插在一個盛滿了水的花瓶里。媽媽認為,得不到陽光的照射,它也許就枯萎了。可是隔了幾天,我卻發現這些“小金珠”居然咧開了嘴,綻放出一抹金黃色的笑容。我不禁被蠟梅這種頑強的精神所折服了,它不需要春天溫暖的氣候,也不需要足夠的陽光和肥沃的土地,只要一點點水就能開放。可見,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頑強啊!
蠟梅美,卻把美留給了潔白無瑕的天地;蠟梅香,卻又有誰知道“梅花香自苦寒來”的艱辛;蠟梅俏,卻“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它,傲雪斗霜、不怕困難、謙虛樂觀、無私奉獻,它身上的這些精神不正是值得我們所學習的嗎?
點評:文章從多重角度描繪了蠟梅:先寫蠟梅的香味,接著寫蠟梅的顏色,淡黃而又透明;再寫蠟梅的形狀,像顆顆小金珠;最后寫蠟梅頑強的生命力,只要一點點水就能開放。文章多處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文筆優美,字里行間凸顯了自己對蠟梅的喜愛及贊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