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鏡滑坡所在地為吉安市青原區東固鄉敖上村瑤前組。本文對長鏡滑坡地區地質環境條件進行詳細分析,進而對滑坡地質災害形成機制進行深入研究,最后對滑坡穩定性進行分析與評價并提出滑坡防治方案,對以后同類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江西吉安市;長鏡滑坡;地質災害;治理
1、勘查工作概況
本次勘查工作在充分利用調查階段及勘查設計書資料基礎上,通過地表地質測繪、鉆探、槽探、室內試驗,對滑坡邊界進行了重點核查,進一步查明了金洞子滑坡體的基本特征,邊界條件,得到滑坡的巖、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為滑坡治理工程設計提供可靠的地質依據。
2、地質環境條件
2.1 地形地貌
區內屬低山丘陵剝蝕地貌區,形態類型為丘陵,成因類型為剝蝕、侵蝕,自然斜坡高差92m,自然坡面延展性較好,坡度約25~35°。坡腳處為一人工切坡,坡度70°,切坡高度5~7m不等。地勢相對高差較大,此種地貌特征,加上誘發因素(地表水的浸潤,沖刷作用),極有可能形成山體滑坡。
2.2 地層巖性
滑坡區出露的主要地層由新至老分別為: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層(Q4el+dl)、震旦系變質巖(Z2)。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層主要分布于斜坡、溝谷地帶,巖性灰黃色、黃褐色、土紅色,主要由粉質粘土夾砂、泥巖碎石角礫組成。厚度一般為0.8~2.9m,平均2.86m;碎塊石含量占20~30%,粒徑一般為0.5~5cm,局部有大于20cm的塊石。粉質粘土呈軟塑~半塑狀,土體結構較松散,塊碎石分布不均一,為殘坡積層;震旦系變質巖分布于滑坡西部,巖性為主要由灰綠色、淺灰色,中厚層變余中~細粒巖屑雜砂巖夾灰白色薄~厚層硅質巖。上部巖芯多為碎塊狀,底部相對完整,厚度大于18.6m。地層產狀310~330°∠12~25°。
2.3 地質構造
滑坡體附近有一條北東走向的壓扭性斷裂通過,與地表溝谷走向一致,走向約35~500,傾向315~3300,傾角40~550不等,為張性斷層。附近巖石較破碎,加上滑坡多次發生,該斷層與滑坡有一定的關系。
2.4 水文條件
滑坡位于單一斜向邊坡,無地表水。山體滑坡與氣候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本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濕潤多雨,春夏之交降水集中,每次下大雨就會發生剝墜落,此期間處在斜坡的震旦系上統上段(Z23)中厚層狀變余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受降水滲透和浸泡,處于飽和狀態,使土體變松變軟,而產生滑動,亦為滑坡產生的主要誘因。
3、滑坡地質災害形成機制
3.1 滑坡變形特征
滑坡最初的發生時間約90年代末,老滑坡后緣目前仍然清淅可見。最近一次滑坡發生于2015年9月23日。這次滑坡是在前幾次滑坡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該滑坡體總長約30米,后緣呈弧形,后壁較平整、陡立,面壁新鮮,滑體連同老滑坡體一起向前推進,新鮮滑體摧毀房屋進入房子中,老滑體在新滑體的沖擊作用下也向前移動,導致另一棟房屋墻體變形、開裂。從沖進房子中的滑坡體可以看出,其物質組成為亞粘土夾碎石,其中碎石含量約占30%,碎石直徑5~30厘米不等,成份主要為變質砂巖、泥巖。滑體總體前緣凸起,其上植被歪斜,滑坡體平均厚度約1.5米,滑體前緣寬度約40米。總面積約700平方米,總體積約1000立方米,滑向335°。另外,在滑坡體前緣有較多的地下水流出,呈散流或片流狀,估計滲流量約50立方米/日。
3.2 誘發滑坡的因素
(1)地形地貌
區內屬低山丘陵剝蝕地貌區,形態類型為丘陵,成因類型為剝蝕、侵蝕,自然斜坡高差92m,自然坡面延展性較好,坡度約25~35°。坡腳處為一人工切坡,坡度70°,切坡高度5~7m不等。地勢相對高差較大,此種地貌特征,加上誘發因素(地表水的浸潤,沖刷作用),極有可能形成山體滑坡。
(2)水文氣象條件
勘查區位于單一斜向邊坡,無地表水。山體滑坡與氣候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本區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濕潤多雨,春夏之交降水集中,此期間處在斜坡的震旦系上統上段(Z23)中厚層狀變余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長期受降水滲透和浸泡,處于飽和狀態,使土體變松變軟,而產生滑動,亦為滑坡產生的主要誘因。
(3)地層巖性條件
組成斜坡的地層上部為第四系殘坡積層,結構松散,之下為全-強風化變余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裂隙發育。在連續降雨或強降雨的情況下,大量雨水在強風化巖層中飽和,軟化了巖石,增加了巖土容重,在斜坡勢能作用下,可能在自重條件下發生下滑,誘發滑坡。
4、滑坡穩定性分析與評價
通過對邊坡進行量化評估和坡率法評價,兩種評價分析方法均表明,邊坡處于不穩定狀態,所以由于巖土體結構較松散,裂隙發育的發育的原因,在連續降雨和強降雨的情況下,易使大量降水沿裂隙快速下滲,使強風化變余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變軟并吸水飽和,而使土體容重增大,抗剪強度降低,產生滑塌,所以應對邊坡進行一定防護措施。
5、防治方案
5.1 防治目標原則
為保障坡腳安置區房屋和住戶安全,通過穩定性評價和可能遭受的經濟損失評價,在進行效益比較分析基礎上,合理確定本邊坡防護方式,有效地避免基礎設施及人民生命財產遭受損失。
5.2 防治工程方案建議
該邊坡正常情況下是穩定的,當強降雨和發生大的震動時才有可能發生滑塌,,根據地形地貌和地質情況考慮,邊坡主要防治措施以坡體支擋和排水為主要方法,建議采用下列的治理方案:對坡頂的簡易排水土溝進行處理,防止其淤積,坡腳處采用重力擋墻對坡體進行支擋,定期監測坡體的變形和地下水位。
6、結論
總體上,勘查區地質條件簡單。坡體表面可見明顯平行層理,巖石裸露,零星分布灌木草叢。在連續降雨或者暴雨情況下,會加快滑坡體或潛在滑坡體滑動,所以對滑坡應實施支擋和排水工作。加強滑坡的整體動態監測,掌握發展變化動態,及時做好預報,防患于未然。
參考文獻:
[1]門玉明.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M],冶金工業出版社,2011.
[2]馬猛.江蘇連云港花果山九龍橋滑坡地質災害治理分析[J],地球,2016.
作者簡介:厚琪玲,男,1986-,漢族,籍貫甘肅,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地質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