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玥波
【摘要】班員績效管理走過了“績效合約”、“100分+加扣分”、“工作量分+加扣分”等不斷進步的多個階段,但仍然不適合“一班多崗”的普通班組。對于班內多人做不同工作的情況,依“工作責任、工作指標、工作量、工作質量”等因素構建績效模型,設計“平衡系統”,使不同班員的績效成績可比;然后制作班員電子表格模板,公式關聯入《班員得分匯總》表格,形成“一班多崗柔性自動化績效管理系統”。班員一般只填工作次數,即可知當月的績效成績及班內排名。該模式簡單易用,可以在中小型地市局大多數班組推廣應用。
【關鍵詞】班員績效考核;工作量分;一班多崗
一、績效管理的探索之路
電網企業初期推行基于“績效合約”的全過程閉環管理,建立起績效意識,員工績效管理走向規范化和科學化。但是,如此考核基層班員,則顯得內容過于復雜,指標實用化低,數據獲取成本高,管理過程工作量大等問題。
之后部分單位采用基于異常的“100分+加扣分”模式,按在職狀態完成基本職責獲得100分,工作質量、工作態度加扣分。這種模式又顯得過于粗放,員工“干多干少一個樣”,存在“干多錯多”、難重活不易派工等問題。
近兩年班組員工績效考核引入“工作量分+加扣分”模式,即每個班員的出工任務,折算為工作量分,進行累積;工作質量以及不能完全量化的部分,按加扣分對績效成績修正。由于不同工作派出的“表單”可以代表不同的工作量分,因此借助生產系統的“表單”記錄,通過軟件提取和統計,方便地獲得每個班員的“工作量分”,該模式的推廣前景令人期待。
二、班組員工面臨的績效困局
班組是電網企業的最基層組織,是各項工作的基礎和落腳點;班組員工的工作是多數地市供電局絕對大量的工作。因此對班員的考核,即顯得非常重要。
生產班組,如繼保班、檢修班,常規有十幾種生產任務,每人都可做各種任務;任務難易不一、所用工時也不一樣,它們的工作量分就不相等;班員每月從事不同任務,累計出各自的工作量分,體現出“干多干少不一樣”。這是“工作量+加扣分”模式的基礎。
但是,許多班組的工作并非“同質化”,班員們有不同的專業方向或工作領域,分別干不同的工作,現實存在“一班多崗”,怎么把干不同工種的班員放在一起評績效,成為一個難題。
無法評估就難以激勵,也難以形成績效文化。許多地市級供電局“同質化”班組很少,大多是工作內容龐雜、任務專屬不同的“一班多崗”班組;而且事實存在著不同月份,或遇到不同環境事件,每個班員工作付出不一樣,辛勞程度不一樣。現實需要打破班組“績效困局”,結合實際需要,科學地設計、創新班組績效管理模式。
三、現實條件下的績效模型設計
為了解決班組面臨的績效困局,規劃從三個方面設計一套創新的績效管理模式。
1 設計符合現實的績效模型
現實條件下,在績效考核中,必須考慮班員工作中的下列因素:
a出工次數不一,占時間、有難度的任務,隨現實需要,有多有少
b工作質量優異,工作指標會走高或低,或品質出狀況,有好有壞
c勞心關注、時時維護、應答反饋等,不同崗位承擔責任有輕有重
d工齡、技術水平差異,影響工作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須認可差別
現實工作中a、b兩項很明顯,多出幾趟工,或者工作有亮點受表揚,就應當績效好;c、d兩項也很重要,否則就難以理解穩妥派工的管理行為。由此設計出班組員工的績效模型,見圖1
在此模型的指導下,每個班員的績效成績均按此計算,例如一個班內有ABCD等多位員工,他們的績效成績為:
A員工:績效成績=基本分+工作責任得分+加扣分
B員工:績效成績=基本分+工作責任得分+指標得分+加扣分
C員工:績效成績=基本分+指標得分+工作量得分+加扣分
D員工:績效成績=基本分+工作責任得分+工作量得分+加扣分
E員工:績效成績=基本分+指標得分+加扣分
F員工:績效成績=工作責任得分+指標得分+工作量得分+加扣分
G員工:績效成績=基本分+工作責任得分+指標得分+工作量得分+加扣分
……
為體現員工特質和分工不同,又設置“工齡系數”、“崗位系數”、“兼職得分”等,融入績效成績計算。
2 設計一個平衡系統,使績效成績可比
由于電網運行系統及用戶需求的變化,每人自己的績效成績在每月都會變化,體現同一人不同月“干多干少、干好干壞”的縱向情況;如果在班內不同班員比較,體現不同人的辛苦程度,則還要設計一個“平衡系統”,將績效成績調整到班內可比,這主要是對“基本分”調整,以及對“責任得分、工作量得分”的彈性力度進行調整。方法是剔除偶然項,拉平正常情況下每人所用工時的差別,收集數據多月聯動,使正常情況下,每人付出工時差不多時,他們的績效成績相等;再代入波動情況,不斷調整,使不同班員績效成績差異與全班人員的感覺相一致,全班每個班員的績效成績算法才達至合格。此過程,見圖2。
3 設計電子化表格,最大化減少人力投入
有了每個班員的績效成績計算模式,即可以輸出班員每月績效成績。但是,績效考核不能再走到每人“收集數據、錄入、評分”等傳統的人工操作老路上,增加管理成本,使系統難以為繼。實際上,本系統設計的“基本分、工作責任得分”、“工齡系數”、“崗位系數”都是確定后不用再操作的固定項目;“工作量得分”只與任務次數相關;“指標得分、加扣分”是按事實客觀評價;所以,只要設計合適的電子表格,投入績效考核的人力將會非常少。
由此,一套新的針對一班多崗柔性自動化績效管理系統誕生了。它可以應對現實條件下的一班多崗,在每個班員工作內容、性質不一樣,每人每月工作“辛苦度”有差別的情況下,評出一個班中,因自然客觀需求和個人努力付出而形成的績效差異,得出客觀、公正,有事實有數據,令人信服的績效成績。
四、考核模式實例驗證
1 班員情況及影響績效成績的因素
某小型供電所只有運營和營業兩個班,其營業班有8個員工7個崗位,他們是:
用電檢查崗:進行“普查驗收、低壓專變整改、節能減排”工作,譚工擔任;
勘察及裝表崗:進行“現場勘查、供電方案、安全施工等”工作,劉工擔任;
電費核算崗:進行“電費核算、發行、報表、對帳等”工作,鄒工擔任;
收費開票崗:進行“電費收費、開具發票、資料受理等”工作,馮工擔任;
業擴兼計量崗:進行“業擴工單處理、計量設備管理等”工作,周工擔任;
業擴報裝崗:進行“業擴報裝、資料受理、設備管理等”工作,梁工擔任;
抄表催費崗:進行“抄表、電費追收、遙抄、終端維護等”工作,楊工、秦工擔任。
這樣,按照績效模型,各班員績效的主要來源為:
譚工,責任主要為:用電普查、工程驗收
劉工,責任、工作量主要為:安全施工、供電方案個數
鄒工,責任、工作量主要為:電費核算、對賬報表次數
馮工,責任、工作量主要為:資料受理、收費開票次數
周工,責任、工作量主要為:業擴工單、計量資料管理
梁工,責任、工作量主要為:業擴工單、報裝處理次數
楊工秦工,指標、工作量為:電費回收率、催繳通知單次數
按照績效模型,即可以列出他們每個人的績效成績計算方式。
2 員工在考核中所做的工作
績效系統搭建好后,員工只需要填寫工作次數,其成績即自動輸出,而且其在班內的成績排名,也自動顯示在成績單上。見圖3。
3 績效成績自動計算、匯總
通過特別設計的電子表格,整個績效考核過程將非常簡單,大致四個步驟:
1)員工在自己工作績效記錄表中登記自己的工作次數;
2)系統自動計算個人成績,并通過關聯公式,將成績記入班長處的《班員得分匯總》,自動進行計算和排名;
3)班長按各人的工作情況,給班員加扣分,此分又會轉入班員表中,可以即時看到;
4)班長隨時打開《班員得分匯總》,看到全班人的成績;全班每月一個文件、文件夾,自動完成所有操作。
五、創新考核模式推廣應用
一班多崗柔性自動化考核模式具有下列特點:
責任明確:重要的工作,均會給員工計出績效價值;每項工作,都有責任歸屬記錄,可追朔;
工作激勵:做多了,就會有積分,算成績,獎金多;做差了,也會扣分,記錄在案,獎金少;
內部公平:全班忙自已更忙,或全班閑自己忙,此時自己的績效成績才會高,顯現公正公平;
方便易用:每個班員有各自的固定模板表格,只需填寫工作次數,或環境變化修改參數即可。
該模型的缺點在于,建立模型時,需要研究全班每個班員的工作屬性,測試參數;當工作條件、環境變化時,還需要調整相關參數。
但是,該模型適應面相當廣,中小型地市級供電局大多數非統一崗位的班組,特別是營配類的班組都適用。本單位數十個班組經過半年的試用,基本都可正常運行;績效管理深入應用到基層,班員的績效成績有了客觀科學的依據,牽引和推動工作,促進了企業穩定高效地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