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作為農業生產和消費大國,農產品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一直處于重要地位,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對中國農業、農民和農村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對近年以來中國農產品貿易整體、進出口產品結構的特點和進出口市場情況作了簡要分析。在此基礎上,對中國農業如何更好地應對來自世界農產品競爭的挑戰提出了相關合理化科學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貿易現狀;產品競爭力;長期發展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始終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近幾年的對外貿易中農產品貿易占據重要的地位。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由 2009 年的 913.8 億美元發展到 2014年的2355.6 億美元,足以看出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不斷增強,競爭力不斷提高。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疲軟,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使中國農產品所處的貿易環境越來越復雜。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仍要繼續擴大農產品貿易規模,穩定提升中國農產品在國際上的地位。
一、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現狀分析
(一)農產品出口貿易區域分布
2010 年,中國前五大農產品出口市場依然是這五個國家和地區,但是東盟超越歐盟成為第二大出口市場,歐盟落至第三位。值得注意的是,2010 年東盟和巴西成為繼美國之后中國農產品年度進口額過百億美元的兩大來源地。
2011年,中國對亞洲地區出口農產品共計363.1億美元,同比增長 24.2% ,占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 60.4%。亞洲仍是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其中的日本是中國農產品第一大出口國,但中國對日農產品出口額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已由1995 年的 33. 3%下降到 2014年的 15. 4%。美國等新興市場出口份額增加,對日本市場出口依賴性降低,表明中國出口市場結構進一步趨于合理,有利于規避貿易壁壘,降低出口風險。
(二)中國農產品貿易特點
1 進出口貿易額穩步增長
新世紀以來,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不斷擴大,尤其是 2002 年入世以后,中國農產品貿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12 年農產品貿易總額為 1757.7 億美元,可以看出來中國的農產品貿易的增長速度是驚人的,2010年,中國世界農產品出口市場中排名為第5位,在進口市場中排名為第4位,因此可以看到中國的農產品貿易在世界上排名依然有較大的上升空間。但是,在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增長的同時,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占全國商品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卻在逐年下降,從 2001 年的 5. 47% 下降到 2014 年的 3. 87%。
2 市場多元化取得進展
目前,日本在我農產品出口市場的比重由入世前的三分之一下降到不足五分之一。隨著自貿區效應顯現,東盟從入世前我農產品出口第四大市場上升為第二大市場。我企業積極開拓俄羅斯、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對這些市場的出口增速要高于傳統市場5~10個百分點。
進口方面,中國超過加拿大成為美國農產品第一大進口國。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首次成為全球進口美國農產品最多的國家。按照美方統計口徑,2011年中國共進口232.6億美元美國農產品,占美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9.1%,其中主要是大豆、棉花。隨著中美農產品貿易的發展,美國玉米、大豆、棉花和牛肉等農產品順利進入到中國市場,這為緩解美國貿易逆差和人民幣升值壓力起到一定作用。巴西、阿根廷、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等都成為我農產品進口的主要市場。
3 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明顯增大
隨著全球一體化程度的加深,中國農產品貿易增長的同時逆差擴大。自中國加入WTO后,農產品進口數量便出現快速增加,2000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只有268.5億美元,并且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04 年中國農產品首次出現貿易逆差,2005、2006 年逆差額逐步回縮,2007 年至今農產品逆差額迅速擴大。和中國整體的貿易順差不同,中國農產品已連續 8 年處于貿易逆差狀態,歷史上以農產品賺取外匯來換得工業產品的傳統作用已被大大削弱。可以預見,中國未來一段時間內,農產品貿易逆差將成為常態,而且逆差額有可能呈擴大趨勢。
中國農產品“逆差”主要是由于進口的快速增加,從產品結構來看,進口農產品主要集中在土地密集型的大豆、棉花等品種上,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的需求壓力。但在開放的環境下應把握好農產品進口的可靠均衡點,進口過少不利于緩解國內供需壓力,進口過多將沖擊將中國農業的種植穩定性和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二、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農業產業化和集約化水平程度都在制約著中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雖然近些年,中國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措施來增加貿易發展水平,但是還存在一些制約貿易發展的問題,這些仍值得我們注意。
(一)農業管理體制不暢,導致農產品競爭乏力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但由于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和科技含量較大等原因,再加上人均耕地偏少,最終形成了農業管理體制不暢,導致農產品競爭乏力的不良局面。由于中國人均耕地較少,規模經營水平較低,使得農產品的單位成本較高,不具備較強的價格競爭優勢。四是農產品深加工不夠。農產品往往通過深加工,附加值才會大大提高,才能獲得更高的利潤。然而,中國目前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還未形成規模,技術條件還比較落后,競爭能力還比較弱,無法形成完整科學的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條。
(二)企業融資難、規模小,品牌意識薄弱
中國農產品生產企業標準化程度不高,進入國際農產品市場時間短,經營規模小,信息渠道不暢,抗風險能力不強,整體競爭優勢不強,大大削弱了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同時,由于中國出口的農產品貿易的企業規模多為中小型企業,因此只是注重出口的數量,而忽視了創立品牌與商標意識,這便無法獲得品牌帶來的商業價值。而少量的有著自身品牌的農產品由于在市場中宣傳力度不夠,因此很難在國際市場中打出自己知名度。而出口企業也應當認識到樹立品牌觀念的重要性,認識到品牌等于價值。
(三)農產品加工程度低,進出口結構不合理
中國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多屬于初級產品貿易,在占據農產品出口的總額中,初加工產品和深加工產品高達 8:2 的比例顯露出中國在結構上的極度不合理。產品進口的快速發展,對于調劑國內市場余缺、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中國農產品進口結構中,初級產品的比重較高,主要進口大豆、棉花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這些產品對國內產業形成一定沖擊。此外,東盟的熱帶水果和食糖、澳大利亞羊毛等農產品的競爭力較強,對我相關產品構成威脅。同時,與發達國家相比,在加工的技術和設備等方面中國也有很大的差距,不僅造成成本負擔,對產品質量的提升也有很大限制,需要中國在以后能有所改善。 .
(四)貿易壁壘不斷升級
近年來,中國農產品出口經常遭受“綠色壁壘”、技術性以及反傾銷貿易壁壘的限制。農產品出口受阻事件層出不窮,特別是作為中國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日本,也屢次對中國采取各種貿易壁壘措施,也使得中國農產品出口雪上加霜。中國農產品出口在短時間內多次遭遇“綠色壁壘”,再次說明中國農產品出口亟待掌握國際貿易游戲規則,并充分利用這種規則來保護自身利益。
中國農產品出口傳統上依賴低價競爭,但這一策略目前受到進口國反傾銷措施的制約。尤其是中國具有低價格比較優勢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發達國家經常采取反傾銷措施來限制中國農產品對他們的出口,有些甚至已經被迫退出市場,這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構成了巨大障礙。
三、推動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的對策
根據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的情況來看,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基礎性工程,需要在技術上不斷進行革新發展方式,同時還需要注意在發展中因地制宜,與國內外的其他國家進行比較,綜合判斷,從而以此來推動中國農產品貿易長期可持續發展,提升中國農產品貿易的競爭力。
(一)加大政府的調控力度
為了使中國農產品貿易健康發展,政府應積極發揮宏觀調控作用,提高對農產品的支持水平和支持效率。特別是對于糧食、棉花等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政府應制定長期、科學的價格支持政策規劃,達到既能保護農民的利益,又能使政府負擔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的作用。更多的是政府應該積極促進實現國內農產品標準與國際標準的完全接軌,并參與國際組織的標準制定工作,為中國農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有利條件。
長期以來,中國農產品在出口過程中因質量問題屢屢遭受貿易壁壘,這就需要政府盡快建立健全農產品監管體系,督促生產者提高農產品質量,多生產出符合國際標準的具有較高競爭力的產品。
(二)充分發揮農業行業協會的組織協調作用
在政府發揮作用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農業相關行業協會的組織和積極協調作用,以此來促進貿易的長期科學化發展,同時利用相關資金支持,加大力度來積極成立農業各個品種的專業行業協會,通過專業行業協會的職能發揮,間接促進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提高。行業協會代表整個行業,在對國外政府實施公關過程中,有利對行業的品牌進行營銷,擴大企業品牌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有利于企業開拓國外的市場。此外,專業行業協會還可以積極應訴國外的反傾指控,穩定企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
(三)提高農產品質量,促進農業科技創新
農產品的質量直接影響中國農產品,特別是畜產品、水產品、水果和蔬菜等價格竟爭優勢的發揮。而農產品質量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學技術的創新是農產品科技含量和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競爭,現代科技的發展對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提高意義重大。相關部門應為出口企業提供科技支撐,幫助企業研發創新,引入先進技術和設備,實現產品的高質生產。通過技術支撐調整產品結構,改進生產工藝,加快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低碳環保產品,以優質、環保的產品積極參與國際技術博弈。
(四)合理應對國際反傾銷及貿易摩擦
深入研究貿易壁壘,提升中國農產品出口水平。首先要根據不同國家貿易壁壘的特點,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進行國際市場的深入分析研究,區別看待不同國家的貿易壁壘策略,針對出口到該國不同的農產品,有的放矢,從而更加有效的避開這些貿易壁壘。其次是要針對綠色壁壘,要提高中國農產品生產加工的科學管理,根據其他國家提出的合理措施,來制定我國的一些科學化的標準,并以此標準嚴格管理把關產品質量。
根據中國發展的情況來看,農業是基礎地位,在什么時候都不能放棄農業的地位和作用,更需要加大力度來支持農產品的發展,同時采用新技術新產品,激勵中國農業的發展,促進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仍要繼續擴大農產品貿易規模,變貿易大國為貿易強國,穩定提升中國農產品在國際上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周道.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失衡問題及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5(06)
[2]劉超.國際經濟金融動蕩對我國農產品貿易影響探微[J].現代商貿工業,2015(26)
[3]陳儉,布媧鶼·阿布拉,陳彤.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模式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4(04)
[4]耿曄強,李娜. 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中的農產品貿易問題研究[J]. 經濟問題,2014(10)
[5]孔祥智.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特點及趨勢1998-2011.經濟與管理評論2013年(1)
作者簡介:
戴壯民(1968.07—)男,江蘇揚州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4級金融學專業碩士揚州秋季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