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劍婷
摘 要:城市雕塑被人們稱為城市的名片,優秀的雕塑作品美化了城市環境,培養了城市藝術氛圍,陶冶了人們的審美情操,很大程度上成為城市特色的標志與象征。但盲目復制、過于前衛、與環境脫節、城市特色不鮮明的作品,脫離了美的本質反倒會成為“視覺污染”。本文通過對城市雕塑的美學分析,探討了城市美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關鍵詞:城市雕塑;環境;美;美學
中圖分類號:B83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1-0154-02
在人類越來越注重環境美、藝術美的今天,城市雕塑被人們稱為城市的名片。著名雕塑家潘鶴說過:“一個城市一定要有文化,這是軟件,看那個城市有沒有文化,就看它的建筑以及雕塑的陳列情況。”在中國走向世界的今天,打造城市文化要在這張“名片”上下大功夫。自20世紀80年代起,城市雕塑藝術事業在我國蓬勃發展,各式各樣的雕塑隨處可見,其中有不少是精品,如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廈門市的《鄭成功》紀念像,北京市的《和平少女》,蘭州市的《黃河母親》,深圳市的《孺子牛》等,它們美化了城市環境,形成了特有的城市藝術氛圍,陶冶了人們的審美情操,很大程度上成為城市特色的標志、象征。但在狂熱和泛濫的時期,難免出現問題,一些城市雕塑不但不能起到正面效果,反倒成為“城市垃圾”。同為雕塑,美丑的相差何以如此大?這個問題的解答對于我國的城市雕塑藝術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要。因此,對城市雕塑進行美學分析是必要的。
一、城市雕塑美的本質
藝術的本質是美,在藝術活動中,最集中地投射著美、美感和美學原則。雕塑既是藝術的基礎形態,又是藝術家自由創造的體現。無疑,它的本質也是美。
“我們認為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喜悅,就是由于里面包含了人類的一種最珍貴的特性——實踐中的自由創造。”[1]58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里面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2]雕塑是人們對生活的感悟,對現實的認識,或者是幻想的濃縮。無論是選取現實人物還是虛構情景作為題材,無論是采用寫實還是抽象風格,無論是表現積極向上還是苦惱憂郁的情感,這些都有無一例外地來源于生活。人們之所以覺得雕塑美,正是因為其中包含了生活內容,能引起人們內心的共鳴。因此雕塑的本質是美。城市雕塑是雕塑的一個“子集”,其特殊性在于它們被放在城市這一紛繁復雜的環境之中,且審美客體眾多,它們每天都接受著評價,它們與人們生活的聯系更緊密,甚至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這使它們不同于放在博物館、私人藏室中的雕塑,它們必須符合大眾的審美水平,符合大眾的審美要求,但也要起到提升人們審美能力的特殊作用。總之,城市雕塑的本質是美。而審美客體能夠較充分地為眾多的審美主體所認識,是城市雕塑的獨特要求。
二、城市雕塑的作用
城市雕塑之所以存在并生機勃勃地發展起來,是因為它有價值,有作用。在美學的角度看,它們作為環境藝術、公開藝術、城市文化,對于美化環境、愉悅公眾及體現城市個性等方面功不可沒。
首先,城市雕塑裝飾著人們的生活環境,豐富環境的層次、色彩,它是一種環境藝術。在喧囂繁華、到處充滿鋼筋的都市建筑中,人們總可以發現一兩座線條優美、色彩分明的雕塑;在綠草如茵、樹木成蔭的公園、自然景區中,人們也總可以發現若干座具有現代文明氣息的雕塑。城市雕塑在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中發揮著令人驚喜的作用,在兩者之間發揮著溝通、融合的作用。一座好的雕塑,如果放在合適的地方,就可以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并使環境更富動感、層次更豐富,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分外的和諧。
其次,城市雕塑被置于審美主體眾多的公開場合,愉悅公眾,它是一種公開藝術。18世紀英國美學家博克說:“美的外形很有靈效地引起某種程度的愛,就像冰或火很有靈效地產生冷或熱的感覺一樣。”[3]城市雕塑是一種美,所以能引發人們內心的愉悅感,這種愉悅感可以是舒坦平靜,也可以是激動興奮;可以是景仰崇敬,也可以是真實親切;可以是震撼心靈,也可以是撫平心湖。只要從它們的旁邊走過,稍微一瞥,就會有所感受;如果立于其腳下,默默地注視它們,欣賞它們,則更能喚起內心的情感共鳴,情感的暗流不自覺地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夢幻的世界……一座好的城市雕塑放在節奏飛快、步伐機械的都市中,竟然能起到如此奇妙的效果。
最后,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一座城市的精神、特色和文化。馬德里西班牙廣場的《堂吉訶德》,哥本哈根的《美人魚》,魏瑪的《歌德與席勒》,正是反映了它們所在城市聞名于世的文學文化;中國珠海的《珠海漁女》,蘭州的《黃河母親》,也正是表現了兩個城市自然環境的特色;紐約的《自由女神像》象征自由與民主,這也是紐約的追求,深圳的《孺子牛》象征開拓精神,這也是深圳人的精神。它們與城市結下不解之緣,它們是這些城市的雕塑,同時也雕塑著這些城市。它們承載和顯現著一座城市的精神、特色、文化,因而讓人一見難忘、再三回味。它們的意義和價值已經超越了一件藝術品,而成為城市的象征,看到它們,腦中就浮現出對這座城市的回憶與想象,心中就傾瀉出向往之情。
要注意的是,城市雕塑要起到以上種種奇妙的作用,其前提必須是優秀的雕塑,精品的雕塑,然而現在中國的不少城市中出現了一大批不堪入目的雕塑,不但起不到應有效果,反而給環境、公眾及城市形象帶來不良影響。
三、城市雕塑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寧缺毋濫”的道理并沒有被理解透徹,以致城市雕塑變成“城市垃圾”。米開朗琪羅說過:“雕塑與繪畫來源于同一智慧,因此二者并無高下之分。它們的待遇是平等的。”拙劣的繪畫作品可以自我欣賞,但城市雕塑是一種強迫性的藝術,拙劣的雕塑作品放在公共空間,活動在公共空間的人都躲不開這種“視覺污染”。
1.盲目復制,缺乏新意
中國歷史上的美學家們反對一味模仿古人,認為藝術家只有具備真情實感,有了真正的創作沖動,獲得新的創作意圖,才能創造出美[1]47。在藝術要求更高的今天,更應如此,這不但是對藝術家的要求,還是對城市建設規劃者的要求。然而,走在城市的大街上,粗糙的維納斯、大衛不時進入人們的眼球。《維納斯》《大衛像》都是古希臘雕塑中的不朽之作,它們的美令人驚嘆,令人景仰,它們只應該放在肅穆的博物館中,以供帶著崇敬之心的人們觀瞻、欣賞。那些粗糙的維納斯、大衛不但污染人們的眼睛,更褻瀆了原作的高貴。
還有的“劣作”是模仿其他比較“火”的作品的風格。《珠海漁女》出現后,這一類風格的作品就在其他城市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了,卻沒有一座可以與之媲美,因為這風格是它的特色。廣州的上下九步行街上放置了幾座大小仿真的反映西關特色風情的銅像,好評如潮,人們都認為它們凸顯了西關的特色,為廣州打好了宣傳牌;之后不久,各大城市的步行街都爭相效仿,與前面的遭遇一樣,由于缺乏新意,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
2.過于前衛,無人欣賞
清初美學家葉燮認為,美雖然是客觀的,但是只有人才能欣賞美。“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間皆是。然必待人之神明之慧而見。”肯定了美對具有一定審美能力的人才能有意義,才發生作用[4]。城市作為公開藝術,它面對的欣賞者是審美水平各異的廣大人民群眾,城市雕塑的藝術高度應稍高于大眾平均的藝術水平才能起到提高大眾藝術鑒賞力的作用。但是,如果一座城市雕塑過于前衛就會無人欣賞,如同一本水平很高的專門領域的名著,如果給一般的人看,他們也是無法欣賞其中的精神的,因為連意思都不懂,又談何欣賞呢?
3.與環境脫節,格格不入
城市雕塑與周圍環境脫節是當下城市雕塑的主要問題。城市建設規劃沒有把城市雕塑納入考慮問題的范圍,致使它們與不斷發展的市政、園林、交通、建筑等不相稱。一件城市雕塑安放在城市的某個特定的空間中,應與安放的環境空間協調和諧,互相襯托,從而達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環境美的作用[5]。這是城市雕塑的創作規律之一。有的人認為一件藝術雕塑能否美化城市,給市民帶來視覺享受,并不在乎它放在哪里。這是錯誤的,試想,一件宏偉巨大的優秀雕塑如果被放到一個小小的街心花園中,人們會覺得它美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它與花園毫不般配,不但不能美化環境,還嚴重影響居民生活。優秀的雕塑應當融入周圍的環境之中,與環境自然地混為一體,相得益彰。
4.城市特色不鮮明,千篇一律
每一座城市都各有個性,所以其象征性城市雕塑就必須能夠體現這座城市的特色。城市雕塑有特殊性,要求其不僅能起裝飾或藝術欣賞的作用,更應擔起承載城市文化與精神的重擔。時下的中國城市,雕塑不少,但能起象征作用的又有多少呢?城市雕塑不在多,而在其精,這個“精”就是能體現城市精神、文化、特色,現在中國城市雕塑出現諸多問題,往往就是由于這個觀念沒有樹立起來,因而出不了精品,反而冒出太多的劣作。在抓城市雕塑建設的過程中必須有歷史潮流和文化方面的專家積極參與研究,這個城市特色才能從城市雕塑中鮮明地體現出來。作為城市的名片,城市雕塑關系到整座城市的形象問題,作為特殊的藝術品,應多從美學上去研究,以解決和避免出現此種問題。
參考文獻:
[1]楊辛.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車爾尼雪夫斯基.生活與美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6-7.
[3]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19.
[4]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下[M].北京:中華書局,1981:324.
[5]錢海源.城市雕塑發展中存在的七個問題[J].美術觀察,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