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 李曉蓉
摘 要:時至今日,貴州仡佬民族地區依然留存著大量生態習慣法規則,這些規則是仡佬民族地方生態環境法治的重要本土資源,蘊含著尊崇自然、熱愛人居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為仡佬民眾所信仰、內心認可并普遍遵守,形成了仡佬民眾良好的生態環保規則意識和觀念,在規范個體行為、調節社會矛盾、維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仡佬族;生態習慣法;現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G12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1-0158-02
貴州作為一個相對封閉的內陸高原在已經過去的漫長歲月中能夠保持相對完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貴州各世居民族特有的傳統生態習慣法。而且,在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逐步認識到,要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不能單純依賴于科學技術的進步,或者國家環境保護法律的強制性,還要深入地發掘和研究眾多生態環境問題背后所隱藏的紛繁復雜的社會原因,并盡可能利用一切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文化資源,特別是各民族的傳統生態習慣法。比如在貴州廣大仡佬鄉村,在仡佬民眾的日常行為的規制和糾紛的調解處理中,仍然可以看到仡佬族傳統習慣法的影子,它依然以其頑強的生命力真實地存在著,是他們心中的“法”,時至今日,貴州仡佬民族地區依然留存著大量生態習慣法規則,這些規則在維護仡佬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仡佬族生態習慣法作為仡佬民族地方生態環境法治重要本土資源的價值
目前我國環境法治建設過多地依賴對外國環境法制度的引進,而忽視了對本土法治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吸納,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國家制定法也因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困難重重,執行效率不高而備受詬病。而在仡佬民族地區,自發生成的傳統生態習慣法在現實中以其獨特影響力發揮了勸導和規制仡佬民眾生態環保觀念和行為的作用。這種巨大反差揭示出生態習慣法在生態環境資源保護中具有國家制定法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存在,這些優勢是由生態習慣法自身特質所決定的。在當前國家生態環保制定法功能發揮不足的現狀下,在仡佬民族地區今后的生態環境法治建設中,必須在仡佬族生態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之間建立起互動機制,發揮仡佬族生態習慣法這一地方性知識的作用,充分利用仡佬族生態習慣法的特殊影響力為國家生態環保制定法的實施營造寬松的環境,通過仡佬族生態習慣法去調整國家生態環保制定法在仡佬民族地區難以規范的行為,以實現仡佬族生態習慣法彌補國家環保機制的缺陷。
在貴州仡佬族聚居地區,都有一片蔥郁茂密的“風水林”,為什么這片樹林保護得很好,罕見被村民砍伐破壞,究其原因并不是仡佬村民認為國家的《刑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規有禁止性規定,砍伐后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而是對本族“族老”責令“做道場”、“殺三牲”等處罰的畏懼。如前幾年發生在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泥高鄉竹園村的一起破壞“風水林”事件,一陳姓村民因修建自家屋舍,擅自進入本村“風水林”中砍伐了兩棵樹木,村民發現后告知了“族老”,結果被“族老”責令其宰殺雞、羊、豬三牲,請本族補袱做了三天“道場”,以此來慰藉神靈,免遭災害。此事件反映出即使在今天的貴州仡佬族聚居地區,仡佬族生態習慣法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社會規范之一,在填補著國家制定法對生態保護的不足,發揮著作為仡佬民族地方生態環境法治重要本土資源的重要價值。
二、仡佬族生態習慣法為仡佬民眾所信仰、內心認可并普遍遵守,形成仡佬民眾良好的生態環保規則意識和觀念的價值
法律信仰在國家法治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法律只有被社會上的大眾愉悅地認可并欣然遵守時才是實際意義上的法律”“法律首先產生于習俗和人民的信仰”。由于國家制定法在制度與廣大社會成員的信仰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斷裂。在生態環境保護等問題上國家制定法之所以表現不佳,“并不是我們漸漸失去了對法律的信任,而是一開始就不能信任這法律,因為它與我們五千年來一貫導行的價值相悖,與我們有著同樣長久的傳統文化格格不入”。在長期的生活、生產過程中,仡佬民眾形成了對生態習慣法的信仰,形成了以生態習慣法為主要內容的良好的生態環保規則意識和觀念,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成為仡佬民眾的一種自覺行動和精神追求。
貴州仡佬民眾世世代代在崇山峻嶺中生產、生活,森林樹木與他們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在仡佬族先民們遭遇困難的關鍵時期是樹木給他們提供了棲息之所,給了仡佬先民們以庇護和溫暖。因此在貴州仡佬民眾心中,形成了樹木有靈的觀念,是他們心中神圣的圖騰,他們堅信樹木能夠保佑仡佬社會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谷豐登、林木蔥郁,能夠保佑仡佬民眾出入平安、健康長壽、幸福吉祥。所以一個村寨都有一棵“神樹”,逢年過節或有災痛,仡佬人便在族中長者的帶領下,攜帶雞鴨、米飯、香燭、紙錢、鞭炮、糍粑等貢品來到“神樹”之下,先擺好貢品,然后前長后幼,依次排開,伏地叩拜。拜畢,焚香燒紙,燃放鞭炮,兩貢品撒在神樹四周,再除草培土。村寨的“神樹”確定后,“神樹”及其周圍的樹木都不能砍伐和損壞,即便到無米之炊的境地。因此森林古樹的崇拜、保護也成為貴州仡佬族民眾內心認可、共同信奉遵守的行為規范,這一規范使得很多樹木和森林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促進了貴州仡佬族聚居地方自然生態的平衡。
三、仡佬族生態習慣法蘊含著尊崇自然、熱愛人居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價值
法與倫理道德都是上層建筑,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作為兩個重要的社會調整手段的法與倫理道德,從社會調整的角度看,倫理道德必然要融合和滲透到法之中,而法又為倫理道德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同樣,仡佬族傳統生態習慣法作為仡佬社會的一種行為規范,一方面其發展變化必然受到倫理道德的影響,另一方面其運行又有效地維護和傳播了仡佬群體的倫理道德。因此,蘊含著豐富生態倫理思想、早已深入到仡佬民眾思想意識及日常行為之中,并與他們的經濟關系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的仡佬族生態習慣法,對于仡佬民眾來說既是法律規范,又是道德規范,能穩定、持續地影響其成員,從而有效地保護仡佬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因此,仡佬族傳統生態習慣法中尊崇自然,萬物有靈的生態認識觀,熱愛人居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價值觀,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實踐觀等生態倫理思想,對于“生態貴州”的建設具有重要價值。
世居貴州高原的仡佬民族在與自然界打交道的長期過程中,面對變幻莫測的自然界充滿了無限的神秘感和恐懼感,他們認為風云雷雨、日月星辰、河流山川、飛禽走獸、金石草木等萬物皆有靈性,他們很虔誠地敬仰自然界中的林木、山石,對之進行祭祀、祈禱,希望其能夠賜福于他們。如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仡佬族人要祭祀山神,祈求山王菩薩管好“山荒”(野獸和禽鳥),保佑人畜安全;又如每年的二月初一,這是仡佬族傳統的“敬雀節”,仡佬族人認為在他們的祖先瀕臨滅絕之際,得到了神鷹拯救,鷹成為他們的圖騰;而對山石古樹的崇拜,更是將其視為能與人相通的神靈,能夠主宰自己及民族的命運,祈求它保佑。于是,仡佬族人便在山石、古樹上披掛紅布,焚香化紙,祈求平安。甚至將小孩拜寄給山石或古樹做“干兒子”,讓小孩叫山石或古樹為“保爺”,要擇吉日,在山石或古樹下擺上香、紙、燭、刀頭酒禮,點燃香燭之后,由本族補袱(也稱道士)念咒語,小孩向山石或古樹作揖磕頭,如果孩子太小,不會作揖磕頭,就由補袱代言幾句。
“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旮旯”。仡佬先民開荒劈草,刀耕火種,對賜予他們五谷的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每年在開耕二月和收獲前八月間,都要祭祀土地,求其保佑五谷豐登,感謝土地對仡佬族的貢獻。他們會在大樹下或道路旁用石頭或木料為土地神搭建土地廟,內供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并立上牌位,過節時便到土地廟前燒香燭化紙錢,擺貢品祭祀。貴州仡佬族還認為水是神的賜予,有了水人才能生活,非常敬重源源不斷流出水來的泉水。仡佬人的水井都用塊石砌成方形或圓形,不準人從井上跨過,尤其是婦女,一切骯臟的東西,如生小孩的血衣褲等,不能靠近水井清洗,認為會污穢水井,侮辱神靈,井水就將枯竭,影響人們的生活。此外,仡佬族人在除夕那天,還要用酒食香紙等去敬祭水井,初一、十五早晨挑“金銀水”時,也要燒香燭、紙錢,以表敬仰之誠。古代仡佬先民在這種自然崇拜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很多原始崇拜、禁忌,久而久之,代代傳承,便積淀成了每一個仡佬人都要遵守的強制性規約,這些規約無不蘊含著仡佬族尊崇自然、熱愛人居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倫理價值。
崇尚自然,愛護自然,遵信生態習慣法的理念,早已深植在仡佬族人的本性里,影響著仡佬族人的言行,只要我們充分挖掘貴州仡佬族傳統生態習慣法的現代價值,發揮仡佬族傳統生態習慣法作為貴州仡佬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力量的重要泉源的作用,始終堅持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貴州仡佬民眾將會擁有一個天藍、地綠、水清、氣凈的美好家園,贏得永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袁禮輝.仡佬族拜祭古樹的人文價值考察[J].改革與開發,2012(8).
[2]張曉輝,等.仡佬族-—貴州大方縣紅豐村調查[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
[3]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仡佬族百年實錄[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12.
[4]吳秋林,等.居都仡佬族文化研究[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9:12.
[5]鄭繼強.仡佬族與夜郎文化研究[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