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少輕
【摘 要】小學數學部分教師仍存在著教學實施理念陳舊,教學目標取向出現偏差,教學內容處理不當等種種不良現象,嚴重束縛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為此,應引導教師通過更新教育理念,實現教學目標的多元化,開放各教學要素等途徑,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以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一、教育理念更新化
教學理念是改革的先導、行動的靈魂,教育理念對教學行為起著指導和統帥的作用。由此可知:沒有理念的更新,就不可能有教法上的創新。教師教育理念更新化是構建創造型教學策略的前提。新課程改革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學科本位的觀念。為此教師應真正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把課堂教學看成一種生命化活動的過程。教師應自覺地以教材為平臺和依據,充分地挖掘、開放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注重書本知識向生活的回歸,向兒童經驗的回歸。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應是師生交互、積極主動、共同發展或探索的過程。教師不應僅僅把教會學生知識作為唯一教學目標,而是把教學目標融入“讓學生掌握方法”、“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探索發現中掌握知識、”“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與知識同樣重要”等更加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內容。
因此,要更新教學觀念,注重學法研究,依據學法確定教法,變教案為學案,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展示教學過程,加強學生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尤其要重視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使教育教學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備課內容精細化
備課是否精細,決定著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它又包涵以下內容:
(1)備教材。明確教材在本章中的作用以及它在教科書中的地位。再精讀《教學用書》,列出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中要體現教學重點及如何落實、教學難點及如何突破。使每節課都有明確清晰的教學方向。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精選教學內容,使學生每節課都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和學科感悟。教學目標的確立,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對自己教學行為的選擇。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的。教師在對教學目標的確立時,不僅要關注知識與技能目標,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目標。
(2)備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出發點,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終點。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和現有的教學條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及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而課堂教學有效性如何實現,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有足夠的了解。這樣,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才能更加吸引學生。一旦課堂對學生產生了吸引力,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有了保證。
(3)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學生水平等因素采用有效的教學模式。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因材施教,貴在得法”,靈活、有效地運用多種教學模式有利于立足學生,優化課堂。從教材內容方面考慮:對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則,為了突顯知識形成,可采用發現模式;對于可閱讀討論的內容,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可采用自學模式;對于習題教學,為保證教學進度,可采用講授模式;對于比較適合結構教學模式的章節內容,為貫徹結構體系,可采用結構教學模式。從學生的實際水平考慮: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更多的采用發現模式;對于基礎較差的班級,則可多采用講授模式和掌握模式,通過及時反饋,查漏補缺。
三、教學目標多元化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目標,不應該也不僅僅是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而應該是高層次的學生綜合素質的整體協調發展。數學課堂教學應體現出推進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通過課堂教學,充分挖掘數學教育的潛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因此,數學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應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即“以人的發展為本”。體現“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數學教學目標,應包括兩大方面的目標。首先是數學知識技能領域的目標,包括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聯系和綜合四個部分。其次是發展性領域的目標,包括學生對數學的認識、情感體驗、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等幾方面。發展性領域的實現以數學知識技能的學習為基礎,但又對知識技能領域的教學起導向作用。傳統的數學教學目標過多地向知識技能領域傾斜,而忽視了發展性領域對學生素質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構建創造型教學策略,教師對發展性領域應予以更多的關注。
四、合作學習自主化
“合作學習”有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同時,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分工明確,讓學生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合作學習是小組成員為了完成共同任務,有著明確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活動,要求每人在小組學習中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②促進合作習慣養成。教師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一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整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和積極參與。
總之,只有做好上述“四化”才能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