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云 董紹斌
摘要:信息技術對各行業的發展影響日益顯著,農業也不例外,文章從淮安市農業信息服務的現狀出發,分析其存在信息利用率低、信息提供主體單一,信息服務缺乏多樣性等問題,提出整合各縣區農業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信息素質;建立多元信息主體模式,提供多樣信息服務的對策。
關鍵詞:淮安市;品牌農業;信息服務;對策
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生產方式從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向現代農業的生產方式轉變。相對于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功能和形式呈現多樣化,現代農業的發展正向品牌化、休閑化等方向擴延,品牌農業、休閑農業等新型農業形態也迅速發展。品牌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一種,促進品牌農業發展,對加快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市場化進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經濟與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農業信息化建設也開始不斷發展,農業信息化建設成為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新要求。劉麗偉(2014)指出美國農業信息化起步早,信息化設施完善、職能化和個性化服務質量高、組織化程度高。僅占全美人2%的美國農民,養活了3億多美國人,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主要在于美國農業信息化水平世界領先,有龐大的市場信息網絡,完善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嚴格的組織化與法制化管理制度,為提供準確、及時、權威的市場信息服務奠定基礎。
江蘇省糧食產量、農產品加工流通、農業科技創新都位于全國前列,作為蘇北地區中心城市,魚米之鄉的淮安,淮安市屬黃淮平原和江淮平原,全市總面積l.029萬平方公里,是江蘇省和全國重要的綠色農副產品基地。在農業信息化建設越來越重要的情況下,研究淮安市品牌農業發展的信息服務現狀也日益重要。
一、淮安市發展品牌農業信息服務的現狀
2006年,淮安成立了編制獨立的農業信息中心,大部分鄉鎮建立了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初步建立了一支適應形勢發展要求的農業信息服務隊伍。2011年,淮安市成為江蘇省第一個舉辦市級農村信息員網上信息報送專題培訓班的城市。2013年淮安農村居民每百戶接入互聯網的移動電話為104部,同比增長了73.5%;接入互聯網的計算機為31臺,接入有線電視網絡的電視機為115臺,分別比2012年增長了41.9%和16.0%。2014年1月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將淮安市駐地網小區“光纖入戶”工程項目列為江蘇省2013年度信息基礎設施示范項目,將淮安市生態新城基站共建共享示范工程列為2013年度信息基礎設施試點項目。
在淮安市各縣區農業信息化發展中,“12316” 作為全國農業系統公益服務統一專用號碼,有農業科技信息資源數據庫可供查詢,語音能自動生成、有智能語音系統。農民直接撥打“12316”號碼,即可與當地農業科技服務部門取得聯系。2014年5月,農業部在全國10個省開展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工作,淮安市金湖縣作為江蘇省試點工作的整體推進縣之一,全縣建成一百多個個村級信息服務站。村級信息服務站的建設主要是達到“六有”標準,即有場所、有人員、有設備、有寬帶、有網頁、有可持續支營能力,建成后為廣大農戶提供農業公益、便民生活、電子商務和培訓體驗“四類服務”。2015年初,淮安市農業信息中心完成與淮安區兩個視頻監控點數據對接。
在采用新技術方面,2013年,通過江蘇省驗收的淮安市現代農業物聯網遠程視頻監控平臺可實時監控各基地農業生產狀況,各基地能與監控點在線交流,監控平臺通過發布生產指導、預警信息來指導各基地進行農業生產。目前,共有18個產業園區納入農業物聯網建設基地。為了讓農民和相關人員更多的了解和掌握農業物聯網知識,2014年5月,淮安市農委在漣水縣舉辦了為期兩天的全市農業物聯網實用技術培訓班。淮安市各縣(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民經紀人、農業信息員、農業大戶、農業龍頭企業代表等70余人參加了培訓。
總體來說,淮安市農村通訊網絡基礎設施得到改善,農村廣播電視網絡覆蓋率提高,電話和短信傳輸平臺進一步發展,農業信息服務人員不斷增加,基本形成農業信息采集與發布服務體系。
二、淮安市品牌農業發展的信息服務存在的問題
1. 各縣區信息服務缺乏統一的管理和協調機制,信息利用率低。各縣區農業網站由于缺乏統一的管理和協調機制,網站之間信息重復率較高,信息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程度不高。有些信息欄目逐層深入下去以后,信息內容單薄,缺乏長期的信息積累。有些內容迄今為止才更新到2011年,網址內容沒有及時更新,參考價值和利用率較低,缺乏提供特色品牌農產品信息為主的專題欄目,如專門提供淮安特色大米信息,盱眙龍蝦信息等欄目。
2. 農民生產規模小、收入少,文化水平較低,對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不高,信息利用水平相對較低,網上參與度低。在淮安農網公眾參與網上解答的欄目中,2012年共咨詢了14個問題,2013年共咨詢了10個問題,2014年全市農民共咨詢了6個問題。
3. 信息提供主體單一,信息服務缺乏多樣性。在淮安市農業信息服務的主體主要是指當地的涉農政府部門、農業信息中心、村級信息服務站以及農業合作組織等。由于政府的資金投入總是有限的,信息服務缺乏多樣性。
三、對策
1. 整合各縣區農業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
市政府對各縣區網站進行統一的管理和協調,減少信息重復率,提高信息的規范化和標準化要求。各縣區定期對信息欄目進行調整,刪除長期無人參與的欄目,及時更新信息內容,進行專業網站建設,提高信息參考價值和利用率。
2. 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信息素質
政府組織淮安市地方農業院校舉辦各種類型的信息培訓班,向農民和相關人員講授有關農業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識,進行計算機信息檢索的基本技能培訓。在培訓過程中,理論知識要與具體問題結合,課堂講解要和上網實踐結合。各級政府要用農業專網開展多層次、多方位的網絡培訓,使農民和相關人員通過網絡知識培訓能進行農業信息查詢、發布和學習等。
3. 建立多元信息主體模式,提供多樣信息服務
農業信息服務模式可以分為政府主導型模式和社會參與型模式,目前,淮安市信息服務工作基本都是由政府來主導的,但是民間力量正在逐步發展??梢越梃b法國模式,政府部門提供的農業信息服務免費,行業組織和專業技術協會的農業信息服務進行成員自助,營利性農業信息服務機構收費自主決定,提供多樣信息服務。
參考文獻:
[1]劉麗偉.美國靠信息化發展精確農業[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4(01).
[2]胡玉福.四川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研究[D].四川農業大學,2013.
[3]吳振鵬.發達國家現代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經驗和啟示[J].經濟研究參考,2013(59).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淮安市品牌農業發展研究”(2010SJD790003)。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陰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