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華 龔艷文
漢語是中華民族的語言,是認識中華文化的橋梁。學習語文課程使我們能夠更好地學習前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有助于個人樹立完整、獨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質。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使用極為廣泛。學習英語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有諸多益處。但是現今的語文課、英語課教學面臨諸多困難,學生普遍反映語文和英語學習起來比較困難。針對這一現象,我們采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來開展教學,讓他們真正學到知識。
首先,要讓學生覺得學習有用。“有用”可以讓學生產生學習動機,進而產生學習興趣。我們通過情景模擬來完成英語問路。讓我們同桌兩人組成一組進行練習,可以自己設定生活場景。請大家發揮想象力,遇到不會的地方可以查閱課本或者與老師探討。學生開始了積極的討論,由于老師鼓勵大家提問,學生在遇到困難時都主動與老師交流,這種結合實際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更牢固地記住新知識。
“學以致用”一直是老師鼓勵學生做到的事情,然而學生似乎對此很懵懂。通過類似以上的教學方法,從“用”出發,激發學生“學”的興趣,事半功倍。
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讓學生發現學科有用只是做到“好之”,這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讓學生“樂之”,這樣才能促進學生長久、主動地學習。
在漢字演變過程的教學中,若只是單純闡述漢字由遠古時代的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簡體字的過程,那么教學會顯得過于枯燥,過于學術。試想,若能從對一些有代表性的漢字的解讀上引入,便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瓜是一個象形字。“瓜”字中,兩撇表示藤,中間的豎表示瓜,捺表示葉。“葫蘆科植物的統稱”就是“瓜”的本義。“形狀像瓜”,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東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種;人們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又指若干強國聯合起來分割弱小或不發達國家的土地;“傻瓜”表示不聰明等。
這樣,由一個漢字引出這么多知識,會使學生感嘆于漢字的奇妙,發現學習漢字的樂趣,就可以使教學輕松愉快地展開。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要積極地鼓勵和贊美學生的學習成果,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就會主動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主動學習后,學生就能充分理解寓學于樂、寓學于用的意義了,再加上學習帶給他們的自尊與滿足感,學生便可以自主學習,真正地熱愛學習了。有了興趣,學生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