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洋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明確中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初中生思維發展特點主要表現為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發展,初中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容易產生片面性。高中生的思維有了更高的抽象性、概括性,并逐漸形成辯證邏輯思維,表現在他們首先運用理論思維上,同時,高中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高中的思維具有獨創性。中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掌握概念、判斷、推理和理解上。
一、準確地教授學生掌握概念,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和前提
概念是人腦對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質屬性的反映,是用詞來標志的。概念是邏輯學上的名詞,是語言學的名詞。那么,學生如何掌握概念,奠定思維的基礎呢?(1)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是學生掌握要領的基礎前提。提供感性材料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其一,直接感知,其二,通過教師的語言描述。為了更好地掌握概念,適當提供感性材料尤其重要,其目的是使學生真正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因此,必須幫助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就要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運用分析、綜合、思考、抽象、概括等思維方式,去認真思考哪些是事物的本質特征,哪些是事物的非本質特征,然后,概括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系,由此形成關于某一事物的概念。(2)用簡練的詞語提示概念的定義,是掌握概念的一個重要步驟。定義在掌握概念中能起著組織整理知識的作用。在教學中下定義要及時,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3)在實踐中運用概念。為了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概念,就要運用概論于實踐,由此擴大對概念的理解,檢驗學生掌握概念是否正確、全面。
在實踐中,要經常進行概念方面的訓練,對有些概念,如“民族”與“人民”“科學”與“學科”“基本”與“根本”不要孤立地從詞義上去解釋,要放置在判斷中比較,具體說明在意義上和用法上的區別。同時研究概念的變化,一詞多義的現象,反映在思維中,就是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地方表示不同的概念。
二、培養學生準確地運用判斷,形成良好的判斷能力是形成思維能力的中間環節
所謂判斷,簡單地說就是對事物或否定的思維活動。中學生在寫作中,常常出現不恰當的判斷。如自相矛盾,主客顛倒,多次否定,照應不周等,例如“武器的優劣不是決定戰爭勝利的唯一因素”(“勝利”應改為“勝敗”)。要使學生懂得怎樣才能表示一個完整的判斷,怎樣才能對某件事、某個人、某種現象做出正確的判斷。懂得判斷容易,對具體的問題做正確的判斷,那就不容易了。如“體育成績不及格是思想覺悟不高的表現”這一判斷就有背事實。思維訓練是離不開語言的,正如斯大林所說:“語言是思維的直接實現。”比如“浪費時間是錯誤的”一句話,給改為“浪費時間就是犯罪”論點就更尖銳,判斷就更正確。
三、有目的地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高級階段
推理,就是由一個判斷或幾個判斷,推出另一個新判斷的思維活動,推理可分為演繹和歸納推理,兩者相互聯系。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教師可以精心設計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提高,使學生逐步掌握思維能力高級階段的知識,從而全面提高思維能力。在整個推理的思維活動中,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是互相聯系的。教師既要使學生學會許多個別事物中歸納出一般規律和結論,同時也要使學生會用規律和結論去解釋個別現象。只有當學生把兩個推理在思維中統一起來時,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才能真正獲得發展。談到邏輯思維,我們要打破框框,改變過去把邏輯思維訓練當作數理化學科任務的不正確的想法,語文教學,培養語文思維能力,尤其是邏輯思維與語言能力關系甚為密切,也決定了語文教學這方面的任務。其實語文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目標,也決定了語文教學要進行邏輯思維訓練。
總之,語文思維能力培養必須是在語言教學實踐中,通過對概念、判斷、推理這些知識的掌握,以及字詞句章等諸多知識的學習,以及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來實現。在培養語文思維能力過程中,必須注重幾個原則,遵循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原則、遵循可操作性原則、遵循培養學生素質的原則、遵循思維的整體性原則。能夠做到這些,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就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