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航 馬明聰
摘要:現今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過程中,埇橋區探索建立了以農業企業為龍頭、家庭農場為基礎,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的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聯合體更好地構建了埇橋區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聯合體;農業企業;家庭農場
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過程中,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探索建立以家庭農業為基礎、龍頭企業為核心、合作組織為紐帶的“三位一體”經營主體改革的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如淮河糧食產業聯合體,創建于2012年7月,由淮河種業公司和德杰、憂民等1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何勇、朱超等18個家庭農場和6個種糧大戶組成。目前,聯合體擁有各類農機裝備410臺套,流轉土地10000多畝,小麥良種繁殖基地4萬多畝,帶動農戶4000多戶。由此可見,聯合體是對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動詮釋。本文以淮河糧食產業聯合體為例,探尋埇橋區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創新之路。
一、創建聯合體的背景
從宏觀上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鳳陽縣小崗村農民率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壯舉,開創了中國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潮先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已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
從微觀上看,淮河種業作為農業企業,有資金優勢,但缺乏穩定的原材料供應基地;德杰農機、惠康農機等專業合作社有裝備、有生產技術,但缺乏穩定的作業服務對象;何勇、朱超等家庭農場有生產條件,但缺乏資金和技術指導。
通過組建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三大主體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提高生產經營效益。
二、淮河糧食產業聯合體運行機制
(一)成員之間職責明確。淮河糧食產業聯合體主要采取“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運行模式,聯合體各方通過簽訂生產服務合同、協議,明確各方的責權利。在淮河糧食產業聯合體內,淮河種業負責聯合體生產經營計劃、生產標準制定、良種及生產資料供應、技術服務、產品收購、銷售等;天雨農機、民豐農機等專業合作社負責家庭農場農業生產全過程的專業化和社會化服務;朱超、段發展等家庭農場按照龍頭企業的技術標準,負責糧食生產,向農業企業提供安全可靠的農產品,實現農業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三方共贏。
(二)聯合機制完善。一是交易聯結。產業聯合體各方通過簽署生產服務合同、協議,確立農產品、生產資料的交易關系和農機作業服務的交易關系。二是生產要素融合。聯合體各方通過融合資金、資產、技術等生產要素,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淮河種業公司為了更好地解決家庭農場資金不足的問題,在提供種肥等生產資料給家庭農場時,先墊付資金,收購農產品時扣除,形成了資金融合。2013年淮河種業公司為聯合體的4個家庭農場擔保貸款800萬元,家庭農場用流轉土地經營權及待收獲的糧食向淮河種業提供反擔保,化解企業擔保風險。三是互助聯結。通過充分發揮聯合體各方的優勢,互相取長補短,建立聯結機制。淮河種業公司為家庭農場提供糧食烘干、晾曬及倉儲服務,家庭農場大規模生產導致的無法晾曬儲藏糧食的問題迎刃而解。
生產要素的融合使得產業聯合體各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將他們的經營活動捆在一起,是產業聯合體形成緊密聯結的關鍵,也是產業聯合體與傳統“公司+農戶”模式的最根本區別。
(三)利益分配更加合理。在淮河糧食產業聯合體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共同提高效益的同時,三者之間利益分配向相對均衡方面發展。龍頭企業向家庭農場分配因規模采購農業生產資料以及減少農產品采購環節而增加的利潤,同時監督指導家庭農場生產獲得可靠的原材料,通過增加總產量、提高產品的質量,以獲取更高的效益。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入聯合體后,向家庭農場提供技術服務和作業服務,有了集中連片的服務環境和穩定的服務面積,從而獲得更有保障的經營收入。家庭農場一方面通過使用新技術、新設備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增加了收益,另一方面從龍頭企業供應生產資料、收購農產品的讓利中獲得收益。
三、聯合體經營優勢
(一)生產規模化。聯合體的規范運行,實現了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三大經營主體的優勢互補,有力地推動了土地流轉,提高了農業生產規模化、組織化水平。從淮河糧食產業聯合體看,流轉土地10000多畝,小麥良種繁育基地4萬多畝,實現了規模化生產。
(二)農業收益高效化。淮河糧食產業聯合體通過減少生產流通環節、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批量采購減少費用等措施降低了生產成本。淮河種業批量采購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不僅質量有保障,而且能夠節省采購成本5%—10%。通過應用新機具、新技術,提高了聯合體成員的經營收入,家庭農場通過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應用,小麥、玉米可增產10%左右。通過這“一降一增”,全年每畝可實現節本增效300元左右。
在聯合體框架內,企業解決了原材料質量安全及組織供應問題;農民專業合作社有了穩定的服務對象;家庭農場解決了技術、資金、農機服務、農資供應、市場風險等問題。通過三大經營主體融合,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各自發揮其經營優勢,能夠形成分工合作、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的新型農業經營方式。
(三)社會服務全程化。聯合體內經營主體發揮其各自優勢,開展全程社會化服務,服務內容涵蓋了產前的種子、化肥、農藥、薄膜等農資供應環節,產中的耕、種、管、收等機械化作業環節以及產后的銷售、運輸、加工等環節,基本滿足了不同經營主體對社會化服務的需求。
(四)從業人員專業化。通過培訓資源的整合,對聯合體中的經營、管理、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將其全部納入新型農民、就業技能,雨露計劃培訓的補助范圍,加強對聯合體從業人員的培訓。目前,淮河糧食產業聯合體內持有農機駕駛操作、機械維修、會計從業等專業技術資格證書的人員在70%以上。
(五)農民收入多元化。農民加入淮河糧食產業聯合體后,將其土地流轉,不但可以獲得每畝1000元左右的租金收入,而且通過參加田間管理、作業服務等,全年可獲得5000元以上的工資性收入。
四、地方財政扶持聯合體發展的舉措
(一)資金扶持,提高聯合體可持續發展能力。埇橋區出臺扶持政策,對聯合體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土地流轉、設施農業建設、農業融資等方面進行獎補。2013年共落實各類獎補資金1139萬元,為聯合體貸款2.1億元。
(二)項目助推,提升整個聯合體全程社會化服務能力。把握住埇橋區作為全國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縣(區)的機遇,擇優選擇聯合體中的5家經營主體,開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工作,服務面積達5.8萬畝。
(三)提標擴面,提高聯合體抗風險能力。提高賠付標準,擴大保險范圍,增強聯合體內經營主體抗自然風險的能力。市、區財政各補貼40%保費,在糧食產業聯合體內提高農作物保險賠付標準,小麥每畝提高到500元,玉米每畝400元。同時,在蔬菜產業聯合體內,開展政策性蔬菜大棚保險。
(四)強化培訓,提高聯合體技術支撐能力。完善現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確保每個聯合體有一個專家組,每個合作社有一名專家,每個家庭農場有一名技術員。同時,整合就業技能、雨露計劃培訓項目,加強對聯合體內從業人員培訓,全面提高聯合體內經營主體技術水平。
(五)搭建平臺,提高聯合體規模化經營能力。建立區、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機構,區財政撥付專項資金,購置辦公設備,同時,完善土地流轉各項規章制度。2013年,全區已建成1個服務中心,20個分中心,276個服務站,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55萬畝,其中聯合體占31%。
在各項措施的扶持引導下,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得到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截至2015年7月,全區產業聯合體發展到31家,其中糧食產業12個,蔬菜產業6個、畜牧產業6個,其他特色產業7個。聯合體框架內的農業企業達到2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121家,家庭農場達到623家。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財政局)
責任編輯:洪峰